科研产出
基于VMS的张网渔船捕捞努力量与网位坐标提取方法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捕捞努力量是渔业资源管理和评估领域的重要参数之一,传统捕捞努力量计算方法无法满足实时、大范围、快速统计的需要.以我国近海作业的某张网渔船为研究对象,采用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模型,对张网船155在2016年和2017年北斗渔船监控系统所获取的若干连续航次的经纬度坐标、航速和航向等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提取各航次作业的网位坐标,通过阈值筛选渔船布网位置和时间,计算放网时长,把网口迎流面积与放网时长的乘积作为网次的捕捞努力量.结合BP神经网络和阈值分析的判断结果,网位判断准确率为82%,4个航次累计捕捞时长3562.62 h,累计捕捞努力量712524(m2·h).设计的张网渔船状态判断、确定网位、放网时长提取和捕捞努力量计算方法为张网作业分析和其捕捞强度量化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 张网渔船 渔船监控系统 网位坐标 捕捞努力量 BP神经网络 阈值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对虾NAGase基因SNP标记的筛选及与耐高pH性状的关联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NAGase)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耐高pH性状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直接测序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FcNAGase的多态性,并分析其与中国对虾耐高pH性状的相关性.通过直接测序,在FcNA Gase上共检测到29个潜在的SNP位点,分布频率为1.13/100 bp,其中,内含子的突变频率为0.35/100 bp,外显子的突变发生频率为0.78/100 bp.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在中国对虾耐高pH性状分离群体中共检测到14个具有多态性的SNP位点,其中,观测杂合度(Ho)为0.25810.9390,期望杂合度(He)为0.0595~0.4490,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0574~0.3731;利用卡方检验进行关联性分析,发现2个与中国对虾耐高pH性状显著相关的位点(P<0.05),分别为P12 (P=0.036)和P27 (P=0.018),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对虾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方法.
关键词: 中国对虾 NAGase基因 耐高pH性状 SNP位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龙石斑鱼胃排空特征和摄食消化特性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养殖新品种云龙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E.lanceolatus♂)摄食胃排空特征和消化酶活性变化规律,本研究检测了体重为(680.35±39.84)g云龙石斑鱼摄食后胃内容物百分比,比较了线性模型、平方根模型和立方模型对胃排空曲线的拟合程度,分析了云龙石斑鱼摄食后血清中葡萄糖、皮质醇含量和肝脏消化酶活性变化,并对胃排空率与消化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 发现,云龙石斑鱼摄食后,胃排空率呈典型的先慢后快再慢的消化类型.3种模型均能拟合云龙石斑鱼的胃排空数据,其中,立方模型拟合效果最佳.由立方模型可知,云龙石斑鱼胃80%排空(食欲基本恢复)时间为9.5 h,100%排空(食欲完全恢复)约为14.8 h.血清中葡萄糖、皮质醇含量及肝脏中消化酶(淀粉酶、糜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摄食胃排空过程中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摄食后,血清中皮质醇、葡萄糖含量和肝脏内消化酶活性逐渐升高,0~3 h上升速率较慢,3~6 h内呈急剧上升的变化趋势,且在摄食后6h,血清中皮质醇、葡萄糖含量和肝脏内消化酶活性达到最高(P<0.05),之后呈显著下降趋势,云龙石斑鱼瞬时排空速率与消化酶活性呈正相关(P<0.05).综上,基于云龙石斑鱼胃排空特征和摄食消化特性,结合生产实践,在食欲基本恢复后开始投喂,投喂间隔为10h左右,每日投喂2次,效果最佳.
关键词: 云龙石斑鱼 胃排空率 数学模型 皮质醇 葡萄糖 消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莱氏拟乌贼缠卵腺的显微与超微结构
《动物学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莱氏拟乌贼(Sepioteuthis lessoniana)缠卵腺的结构和功能,本研究采用组织切片技术和透射电镜技术对该腺体进行显微与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缠卵腺由腺壁组织、分泌叶瓣和结缔组织组成.其中,腺壁组织由外膜层和肌肉层组成,位于腺体外部;分泌叶瓣是腺体的主要部分,由分泌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分泌细胞具有分泌功能,支持细胞起到支持分泌细胞的作用.分泌叶瓣两侧为分泌细胞,分泌细胞较大,细胞内细胞器丰富,包括大量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此外分泌细胞内充满分泌物质,主要是蛋白泡.结缔组织夹杂在外膜层和分泌叶瓣中.分析认为,莱氏拟乌贼的缠卵腺是一种典型的分泌型腺体,其分泌的凝胶物质主要功能是形成第三层卵膜,以保护受精卵免受外界环境侵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富罗非鱼成鱼脏器系数的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组织脏器重量与体重的关系,获得脏器系数。本研究随机选取40尾体重为600~900g雄性吉富罗非鱼(GIFT)成鱼,进行体重、心脏、肝脏、肾脏、脾脏、肠、鳃、皮肤、胆囊、鳞片、肌肉及其他组织(鱼头、鱼鳍和鱼骨等)重量的测定,对体重与各组织脏器重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最优回归模型,并采用体重约为500 g雄性吉富罗非鱼对各组织脏器重量进行模型外推验证。结果显示,雄性吉富罗非鱼成鱼心脏、肝脏、肾脏、脾脏、肠、鳃、皮肤、胆囊、鳞片、肌肉和其他组织(鱼头、鱼鳍和鱼骨等)的脏器系数(%)分别为0.12±0.02、1.22±0.20、0.11±0.03、0.13±0.05、1.58±0.30、2.85±0.17、3.31±0.38、1.05±0.24、2.89±0.41、51.60±2.09和29.66±2.00,所有测定11个组织脏器重量与体重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1),符合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bx),所建立模型对体重为500 g雄性吉富罗非鱼心脏、肝脏、肾脏、脾脏、皮肤和肌肉重量预测误差均在8%以内。研究结果填补了罗非鱼脏器系数的空白,并为鱼类生理学、毒理学及构建鱼类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s, PBPK)模型提供了基础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鳍东方鲀幼鱼适宜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的研究
《动物营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形体指标、体成分、消化酶活性和水质的影响,以确定红鳍东方鲀幼鱼适宜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在流水养殖模式下,采用商业饲料分别进行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的摄食生长试验。投喂频率试验为表观饱食投喂,设2、3和4次/d共3个投喂频率,分别记为F2、F3和F4组;投喂水平试验采用3次/d的投喂频率,设体重的2%、4%、6%、8%和10%共5个投喂水平,分别记为R2、R4、R6、R8和R10组。选择红鳍东方鲀初始体重约15 g的幼鱼,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进行28 d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投喂频率对终末体重、成活率、摄食率(FI)、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R)均无显著影响(P>0.05)。R2组FI、SGR和FER显著低于R4、R6、R8、R10组(P<0.05)。2)F3组肝体比(HSI)和脏体比(VSI)显著高于F2组(P<0.05)。R2组HSI显著低于R4、R6、R8、R10组(P<0.05);R2组VSI显著低于R8和R10组(P<0.05),但与R4和R6组无显著差异(P>0.05)。3) F3组肝脏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F2和F4组(P<0.05)。R2组肝脏胰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R4、R8和R10组(P<0.05);R2组肝脏糜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R4、R6、R8、R10组(P<0.05);R2组肝脏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R4组(P<0.05),但与R6、R8和R10组无显著差异(P>0.05)。4)F3组肝脏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低于F2组(P<0.05)。R2组肝脏ALT活性显著低于R4和R10组(P<0.05),但与R6和R8组无显著差异(P>0.05)。5)尽管氨态氮、亚硝态氮和磷酸盐含量在养殖水桶出水口相比进水口数值上大部分有所升高,但不同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对养殖水体中的氨态氮、亚硝态氮和磷酸盐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红鳍东方鲀幼鱼适宜的投喂频率为2~3次/d,投喂水平为体重的4%。此外,在流水养殖模式下,不同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对养殖水体氨态氮、亚硝态氮和磷酸盐含量的影响极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水面可调控捕捞装置设计与效果验证
《渔业现代化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大水面捕捞方式主要以人工捕捞、地笼、刺网、拖网为主,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无法满足可调控捕捞的要求.通过分析大型湖泊、水库鱼类的生活习性,设计制作了一套通过改变网孔规格大小而达到大水面可调控的捕捞装置.该装置由小网孔的拦河网制作而成,底部由套裹小石砾的网压实沉底,四周再由浮筒搭建成捕捞平台以方便后期捕捞.该装置捕捞不分淡旺季,可随时起捕,具有制造简单、成本低、材料来源广等优点.通过与传统"刺网+地笼"捕捞方式同时进行鱼类捕获试验对比,并测量鱼类的全长、体长和体质量3个生物学体征指标.结果显示:当需要大规格鱼类(全长10 cm以上)捕捞时,可调控捕捞装置单次捕捞鱼质量是传统"刺网+地笼"捕捞方式的1.30倍(P=0.002<0.01),捕捞数量是后者的2.95倍,存活率是后者的3.5倍;当需要小规格(全长1 cm以上)鱼类捕捞时,可调控捕捞装置中的鱼类数量、质量、种类明显大于"刺网+地笼"捕捞方式,存活率也明显提升.研究表明,该捕捞装置在选择性捕捞及全部捕捞时捕捞量(数量、质量、种类)均大于普通捕捞方式,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初步满足了调控捕捞的要求,为大水面鱼类可调控捕捞装置的设计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棕点石斑鱼(♀)与蓝身大斑石斑鱼(♂)及其杂交子代遗传多样性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20对石斑鱼微卫星引物对金虎斑[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蓝身大斑石斑鱼(E.tukula)(♂)]及其父母本进行微卫星分析,从分子水平对金虎斑及其双亲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215个等位基因,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38 6;棕点石斑鱼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最多(4.367 9),金虎斑次之(3.370 6),蓝身大斑石斑鱼最少(2.412 8);蓝身大斑石斑鱼、棕点石斑鱼和金虎斑3个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385 5、0.4749和0.473 6,PIC分别为0.491 9、0.645 3和0.555 1;3种石斑鱼群体群内近交系数(Fis)、总群体近交系数(Fit)、遗传分化系数(Fst)和基因流(Nm)平均值分别为0.228 0、0.344 1、0.150 4和1.411 9,群体间分化较大;采用UPGMA法构建的聚类分析图显示,金虎斑与棕点石斑鱼先聚为一类,二者亲缘关系更近。研究表明,金虎斑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表现,在遗传学方面可进行杂交石斑鱼进一步选育及杂种优势研究。
关键词: 棕点石斑鱼 蓝身大斑石斑鱼 杂交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球藻对罗非鱼养殖水体水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向罗非鱼养殖水体中添加小球藻,旨在探究其对养殖水体N、P降解和微生物群落调控的最佳浓度。分别设置对照组(NC)、低浓度组(LC)、中浓度组(MC)和高浓度组(HC),探究不同浓度小球藻对罗非鱼养殖水体中N、P的改善效果,并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与其他处理组相比,HC组水体N、P营养盐含量降低,对3种形态氮的降解速率NH4+-N>NO3--N>NO2--N。与NC组相比,MC组和HC组的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各处理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增加,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减少,且HC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最高,群落丰富度与NH4+-N含量显著相关。小球藻可以吸收养殖水体中N、P营养盐,调节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改善养殖水体水质状况,为养殖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小球藻 罗非鱼 养殖水体 水质 氮磷降解 高通量测序 细菌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