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大亚湾渔业生物群落营养结构
《南方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7年夏季和2018年冬季于大亚湾海域进行的底拖网渔业生物调查,该研究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分析了大亚湾渔业生物的δ13C、δ15N基本特征,构建了连续营养级谱,并探讨了不同季节渔业生物营养结构的差异。结果显示,大亚湾海域渔业生物的δ13C介于-19.66‰~-15.19‰,均值为(-17.26±0.86)‰;δ15N介于11.63‰~16.01‰,均值为(13.59±0.96)‰。以小型浮游动物的δ15N平均值作为基准构建渔业生物营养级谱,发现大亚湾海域渔业生物的营养级介于2.99~4.28,鱼类的营养级跨度最广,食性较复杂。运用SIBER模型计算了渔业生物的7个营养结构量化指标,发现部分生物摄食共同的饵料,存在生态位重叠现象。此外,夏季群落营养冗余度比冬季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淡水贝类观察-生物阐释水污染和毒理的创新手段
《湖泊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淡水渔业是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在产量和产值均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水域生态环境污染形势.与此相适应,自2003年系统性提出以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为专用指示生物的创新性"淡水贝类观察"研究体系(Freshwater Mussel Watch)以来,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国内外的江河、湖泊和池塘等渔业生态环境无机(特别是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胁迫的监测、评价和预警,以及毒理学、污染物积累动力学和水质净化等方面研究.本文梳理了"淡水贝类观察"在被动监测、主动监测及渔业环境研究用模式动物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渔业以及水域生态环境污染的有效监测、评价、保护以及阐释污染毒性机制提供有益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海螵蛸的处理方法及抗菌活性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海螵蛸抗菌活性,本文通过比较海螵蛸的不同处理方法,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了金乌贼(Sepia esculenta)、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3种海螵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等8种人体及海水常见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海螵蛸粉末用80%酒精、按照固液比1∶4,80 W超声波3次,60℃,每次20 min震荡6 h混合后抗菌活性最好。3种海螵蛸均对哈氏弧菌(V.harveyi)、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抑制效果较好,其中,对哈氏弧菌(V.harveyi)抑制效果最强,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其次,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居于第三。3种海螵蛸中,金乌贼(S.esculenta)和曼氏无针乌贼(S.maindroni)海螵蛸抑制效果相似且强于虎斑乌贼(S.pharaonis)。在8种菌中,对抑制效果最明显的哈氏弧菌(V.harveyi),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为3.9 mg/mL,其次是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MIC为15.6 mg/mL。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海螵蛸均具有抗菌活性,这为海螵鞘应用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海螵蛸 最低抑菌浓度 金黄色葡萄球菌 哈氏弧菌 溶藻弧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台架试验的渔船柴油机履行新排放标准探讨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环保部2016年发布了GB 15097—2016《船舶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一、二阶段)》,该标准相较于《渔业船舶法定检验技术规则(船长大于或等于12 m国内海洋渔业船舶2017)》的要求增加了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颗粒物3个控制项目,氮氧化物的排放限值也明显提高。为获知当前中国主流渔船柴油机排放的技术现状、了解履行新标准的差距,对2种典型的渔船柴油机进行了排放污染物测试试验和劣化试验验证。试验结果显示:典型渔船柴油机可满足新标准一阶段的要求,但距离二阶段要求有较大差距。其中颗粒物的排放超出二阶段限值25%~53%。通过两型柴油机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燃油喷射方式是改善颗粒物排放和有效降低柴油机劣化程度的关键因素。针对渔船柴油机如何更好的履行二阶段排放要求给出建议:推迟新标准二阶段生效;鼓励研发新产品,促进先进技术引进;控制实船使用燃油质量,提高渔民的环保意识;加强实船监管力度。
关键词: 渔船柴油机 新标准 第二阶段 屡标 排放限值 喷油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盐度对四指马鲅幼鱼存活及鳃组织形态变化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盐度对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幼鱼存活与鳃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为四指马鲅苗种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方法】试验设0、5‰、10‰(对照)、15‰和20‰等5个盐度组,将暂养于盐度为10‰水体中的四指马鲅幼鱼直接放入其他盐度水体中,试验第15 d时进行活体鳃组织取样,采用组织学方法对不同盐度条件下四指马鲅幼鱼的鳃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盐度为0时,四指马鲅幼鱼在12 h之内全部死亡,5‰盐度组幼鱼死亡率成为6.6%,10‰对照组幼鱼无死亡,15‰和20‰盐度组幼鱼死亡率分别为33.3%和60.0%,表明与高盐环境相比,四指马鲅幼鱼更能适应低盐环境,但不能在急性淡水胁迫条件下存活。显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10‰盐度条件下,四指马鲅幼鱼的鳃小片排列紧密,线粒体丰富细胞主要分布在鳃小片基部。随着盐度增加,鳃小片的长度和间距减小,而鳃小片宽度增加。其中,5‰盐度条件下鳃小片的长度、宽度和间距分别为45.19±3.18μm、5.32±1.02μm和17.65±1.43μm,20‰盐度条件下鳃小片的长度、宽度和间距分别为36.67±3.81μm、8.78±2.22μm和11.56±3.81μm,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20‰盐度条件下,鳃小片的远端可观察到线粒体丰富细胞,扁平上皮细胞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落或分离现象。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线粒体丰富细胞的顶膜结构分为Ⅰ型(顶膜向内凹陷)和Ⅱ型(顶膜向外凸起)2种类型。5‰盐度条件下,线粒体丰富细胞出现2种类型,主要以Ⅱ型为主,顶膜开口较大,表面有大量微绒毛,扁平上皮细胞表面有隆起的微嵴,形成指纹样回路;10‰盐度条件下,出现Ⅰ型线粒体丰富细胞,扁平上皮细胞表面微嵴形态不规则,细胞间的界限不明显;15‰和20‰盐度条件下,均以Ⅰ型结构为主,且随着盐度增加,顶膜加深,线粒体丰富细胞数量增多,扁平上皮细胞表面微嵴隆起幅度小,指纹样的回路不明显。【结论】当水体渗透压改变时,四指马鲅幼鱼存活率及鳃小片上细胞的数量分布和形态均发生显著变化,鳃组织结构的变化与其所处的环境盐度条件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藏高原达则错近1000年来生态系统变化及可能机制
《湖泊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厘清湖泊生态系统对气候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对制定社会的适应政策非常重要.目前的研究手段如现场观测和围隔实验等可以很好地揭示湖泊生态系统在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演替和变化过程,但是不能提供历史时期湖泊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古湖沼学可以为探讨湖泊生态系统的长期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提供重要信息.本文以青藏高原中部无鱼湖泊达则错为研究对象,利用沉积物岩芯西藏拟溞(Daphnia tibetana)残体丰度和总烯酮含量重建该区过去1000年的浮游生物记录;利用总氮、总磷以及总有机碳含量重建过去1000年湖泊营养盐以及有机质变化记录;结合烯酮不饱和度重建的古温度记录,探讨达则错过去1000年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演变的响应机制.研究发现达则错湖泊生态系统尤其是生产力在自然状况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存在显著变化.在自然状况下,较高的湖泊初级和次级生产力发生在温度较低和湖水营养盐浓度较高时;而在过去150年,达则错湖泊环境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显著,湖泊生产力发生相应变化,较高的湖泊生产力发生在温度较高时期,其主要受由人类活动带来的营养盐元素浓度控制.研究结果表明达则错湖泊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武昌湖丰、枯水期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淡水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是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湖泊合理开展增殖渔业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于2019年8月(丰水期)和12月(枯水期)对安徽武昌湖不同样点进行水样采集,测定叶绿素a浓度(Chl-a)、水质理化参数。通过垂向归纳模型(VGPM)估算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的影响因子。结果显示:武昌湖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出现了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丰水期初级生产力均值为(523.56±388.48)mg C/(m2·d),显著高于枯水期均值(53.37±28.05)mg C/(m2·d)。在空间分布上,丰水期大部分湖区生产力水平处于平均值附近,而枯水期生产力分布出现了明显的高值区,为离乡镇较近的湖泊边缘区。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丰水期初级生产力与温度(T)和Chl-a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固体悬浮物(TSS)和化学需氧量(CODMn)浓度呈显著负相关,而枯水期则与Chl-a浓度和TSS呈显著正相关。进一步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构建了丰水期和枯水期武昌湖初级生产力与环境因子的回归方程式,分别为Zscore(PPeu)=0.917 Zscore(Chl-a)+0.302 Zscore(SD)-0.175 Zscore(T)和Zscore(PPeu)=0.598 Zscore(T)+0.373 Zscore(Chl-a)-0.039 Zscore(DO)。结果表明武昌湖初级生产力变化主要受到水体T、Chl-a、DO浓度等因子影响。
关键词: 武昌湖 初级生产力 VGPM模型 Pearson相关性分析 多元逐步回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亚湾黑棘鲷的摄食习性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黑棘鲷(Acanthopagrusschlegeli)在大亚湾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逐月在大亚湾采集黑棘鲷样本,分析黑棘鲷的食性组成、摄食强度、生态位宽度以及食性随季节和体长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大亚湾黑棘鲷饵料生物组成主要包括藤壶、鱼类、贝类、蟹类、虾类、星虫类、头足类、水生植物等8个类群,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表明藤壶是最重要的饵料类群(IRI%为42.41%),其次依次是鱼类、贝类、蟹类、虾类、星虫类、头足类和水生植物。大亚湾黑棘鲷全年均有摄食,摄食强度随季节变化显著,其中胃饱满指数以春、冬季较高,夏、秋季较低;而空胃率则以夏季显著高于其他季节。不同季节食性差异明显,春季主要以藤壶为食,夏季主要以鱼类为食,秋季主要以贝类为食,冬季则主要以藤壶和鱼类为食,影响食性组成随着季节变化的主要因子为水温、食物资源的可获得性等;黑棘鲷体长越长,越倾向于摄食大个体饵料,摄食强度也越大,营养生态位宽度先宽后窄。本研究结果将为今后黑棘鲷的保护和人工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条鰤MSTN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早期发育中的表达特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析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 MSTN)基因在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生长发育过程中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克隆了黄条鰤MSTN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采用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对MSTN mRNA在黄条鰤不同组织、胚胎发育过程以及仔稚幼鱼发育过程中的差异表达特征进行了研究。序列分析结果显示,MSTN基因全长cDNA为1 828 bp,开放阅读框为1 131 bp,编码了376个氨基酸。RT-qPCR分析表明,在检测的脑、垂体、肝脏、肌肉、脾脏、肾脏、鳃、心脏、胃、肠、头肾组织中MSTN mRNA均有表达,其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P<0.05)。MSTN mRNA在胚体下包2/3时期至孵化期表达量显著升高,且在孵化期达到峰值(P<0.05)。MSTN mRNA在孵化后3天前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在第20天降低至较低水平,25天后表达量再次显著升高,在第30天达到峰值(P<0.05)。研究结果首次揭示了MSTN基因在黄条鰤的胚胎及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为开展黄条鰤繁养殖、育种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黄条鰤 MSTN基因 胚胎发育 仔稚幼鱼发育 基因克隆 表达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体过饱和对长江鲟早期生活史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总溶解气体(Total Dissolved Gas, TDG)过饱和对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早期生活史的影响,以长江鲟受精卵和仔稚鱼为实验对象,进行不同TDG饱和度的暴露试验。结果显示:在不同饱和度的TDG过饱和水体中,发育至神经胚阶段的长江鲟受精卵的孵化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对照组中的受精卵孵化率为(79±3)%, 140%组的孵化率((78±2)%)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 110%组、120%组130%组的孵化率分别为(84±0)%、(92±2)%和(91±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将出膜1—2d的仔鱼置于不同梯度的TDG饱和度水体中暴露96h,除对照组外,各实验组均有仔鱼死亡,但死亡率均未达到7%。其中130%组的死亡率最高,为(5.59±1.86)%; 110%和120%组死亡率次之,分别为(3.45±0.12)%和(3.45±0.00)%; 140%组的死亡率最低,为(1.15±1.99)%。130%组仔鱼死亡率显著高于140%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将50日龄的长江鲟稚鱼置于不同梯度的TDG饱和水体中暴露96h,除对照组外,各实验组均有稚鱼死亡,且各组死亡率均在50%以上, 140%组死亡率达100%。除110%组和120%组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且随着TDG饱和度增加,死亡率增大。各实验组之间的半致死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呈现出TDG饱和度增加,半致死时间呈减少趋势。总体来看, TDG饱和度为110%、120%和130%的水体对长江鲟受精卵的孵化率有显著促进作用, 140%的水体对其孵化率无影响。不同TDG饱和度的过饱和水体均可导致长江鲟仔稚鱼死亡,但对仔鱼影响程度较小,且死亡率与TDG饱和度之间无显著关联;对稚鱼影响程度较大,在研究范围内,影响程度随饱和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