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海南地区与环渤海湾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水产动物分离株的表型与遗传特征分析
《微生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damselae,PDD)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内的重要病原菌,可导致多种海洋生物患病死亡,近年来在我国不同养殖区域内均有发现和报道.[目的]通过生理代谢表型、毒力基因分布和分子遗传分析,系统比较我国海南地区和环渤海湾不同株系PDD的表型与遗传多样性特征.[方法]使用选择性培养基测定PDD的蔗糖发酵能力、运动性、溶血性和磷脂酶活性;通过PCR检测质粒pPHDD1复制起始点基因pPHDD1 replication origin和毒力基因dly,hlyApl,hlyAch,plpV;基于toxR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16株PDD的遗传关系.[结果]4株PDD蔗糖发酵测试呈阳性,12株PDD蔗糖发酵测试呈阴性.不同株系PDD运动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环渤海湾分离株Pdd1608、Pdd2009和Pdd1704的运动能力较强.仅有环渤海湾分离株Pdd1608表现为强溶血性、强磷脂酶活性;海南地区分离株Pdd1612和Pdd0912表现为弱溶血性、无磷脂酶活性;其余菌株表现为弱溶血性、弱磷脂酶活性.菌株Pdd1608的毒力基因谱为pPHDD1 replication origin-dly-hlyAp-hlyAch-plpV,其余菌株的毒力基因谱为hlyAch-plpV.系统发育分析揭示不同株系PDD具有高度的遗传多样性.[结论]流行于海南地区和环渤海湾的PDD可能都由多克隆种群组成,它们具有复杂的表型特征、相似的毒力基因分布和高度的遗传多样性.
关键词: 水产养殖;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毒力表型;毒力基因;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渭河陕西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与影响因子分析
《环境科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浮游植物是水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其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密切相关.为了解渭河陕西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更好地进行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于2017年9月—2018年4月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对该河段设定的9个研究断面,27个采样点位进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因子调查监测,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69种,群落结构分析表明,枯水期浮游植物种类数高于丰水期.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变化分别为84.9×104~3868.3×104 cells·L-1、0.268~20.978 mg·L-1,丰水期平均密度(1490.0×104 cells·L-1)和平均生物量(7.864 mg·L-1)显著大于枯水期(354.8×104 cells·L-1、1.152 mg·L-1).优势种分别为6种和8种,主要以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均表明丰水期浮游植物多样性高于枯水期,9个采样断面的水质总体评价呈现出无污染或轻度污染至中轻污染状态.典范对应分析(CCA)排序结果表明,影响枯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总磷(TP)、pH和总溶解性固体(TDS),TP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是影响丰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知鱼、识鱼、管鱼:从个性研究开始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个性是指个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情境下所表现出的持续一致的行为差异,普遍存在于动物界中。在种或种群水平,个性表现为行为集,即相关联行为的集合,在行为集内,每个个体有其行为类型。个性包含5个个性轴:(1)害羞-大胆性;(2)探索-回避性;(3)活动性;(4)攻击性;(5)社交性。个性影响着鱼类的行为表现,从而影响鱼类的生命过程和产出,对鱼类自身福利,水产增、养殖,渔业管理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鱼类个性的研究进展和鱼类个性的在水产增养殖、捕捞、渔业资源管理及保护以及物种入侵防治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及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鱼类个性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鱼类个性 水产养殖 增殖放流 渔业资源管理 渔业资源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水产养殖模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 鱼类病害问题日益突出, 培育优良的抗病品种可以有效解决和减少病害问题.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鱼类抗病育种工作, 包括家系与群体选育、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全基因组选育及MHC基因多态性与抗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家系与群体选育作为选择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 已经广泛应用于多种鱼类的抗病育种工作中,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和全基因组选育等手段的提出推动了水产领域抗病育种研究的进步, 而与抗病表型相关联的鱼类MHC基因的高度多态性, 使其在作为抗病育种分子标记候选基因方面备受关注.同时指出了抗病育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对未来鱼类抗病育种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旨在为鱼类的绿色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家系及群体选育;标记辅助选育;全基因组选择;MHC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区块链技术及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应用的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追溯应用已成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确保溯源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性,成为追溯应用研究的重点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区块链是一个综合多种技术并确保完全去中心化点对点系统完备性的完整技术方案,具有去中心化、透明化、去信任和数据不可篡改等优点,不受传统中心式技术的制约,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应用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文章概述了区块链技术的基础架构、关键技术及其在追溯应用上的特点,以及区块链技术和农产品质量追溯的内在关系;通过分析基于公有链、联盟链和改良模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研究进展和技术特点,总结了区块链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区块链发展趋势,提出了注重横向技术融合、加强监测数据信息上链、建立农产品追溯激励惩罚机制等研究展望。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 追溯应用 区块链 公有链 联盟链 数据真实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某淡水龙虾养殖群体分类的分子标记筛选
《动物学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可用于淡水龙虾养殖群体物种分类的分子标记,对安徽省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采集的淡水龙虾样本进行了线粒体COⅠ、16S rDNA、D-loop、Cyt b及12S rDNA基因的测序分析,并与GenBank中30个滑螯虾属(Cherax)物种的相应基因序列比对,同时,进行上述5种分子标记在种内个体间、属内种间、科内属间和目内科间的同源性变异范围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所采集淡水龙虾样本与四脊滑螯虾(C. quadricarinatus)的相似性最高,其中,1 113 bp的Cyt b相似性100%,COⅠ、16S r DNA及12S rDNA相似性都在99%以上;在以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为外类群构建的邻接系统发育树中,本研究样本与四脊滑螯虾聚为一支,然后与其他物种聚合构成系统树,确定本研究采集的淡水龙虾样本为四脊滑螯虾;通过同源性变异范围比对分析,在淡水龙虾养殖群体的分子分类工作中,16S rDNA、Cyt b及12S rDNA比COⅠ和D-loop这2种分子标记具有较强优势。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淡水龙虾养殖场中物种的分类鉴定工作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虾类行动障碍野田村病毒(MDNV)TaqMan 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虾类行动障碍野田村病毒(movement disorder nodavirus,MDNV)的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基因设计寡核苷酸引物和探针,以含有MDNV靶基因的pMD18-MDNV质粒和RNA标准品为模板,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建立了MDNV的TaqMan RT-PCR检测方法.优化后的反应组分:20.0μL TaqMan RT-PCR反应液预混液中包含11.0μL一步法RT-PCR缓冲液、0.8μL酶混合物、0.3μmol/L正向引物、0.3μmol/L反向引物、0.4μmol/L探针、1.0μL模板和5.2μL RNA-free H2O;优化后的反应程序:54.5℃15 min,95℃1 min;45个热循环扩增(95℃10 s,60.3℃30 s).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能实现对MDNV的特异性检测,在1.4×1010~1.4×101 copies/μL标准质粒浓度范围内,起始模板浓度对数值与反应循环数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最低可检测5.5×101拷贝的RNA标准品或1.4×101拷贝的pMD18-MDNV标准质粒.分析结果还显示,该检测方法批内Ct值和批间Ct值的变异系数(CV)分别小于1.27%和1.83%,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利用该方法对2019年采自我国部分省市的样品进行检测发现,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中MDNV的阳性检出率为23.5%(16/68).本研究建立的MDNV TaqMan RT-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快速和灵敏等特点,可为对虾养殖实践中MDNV的定性、定量检测与监测以及有效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养殖对虾;行动障碍野田村病毒(MDNV);TaqMan RT-PCR;定量;检测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栉孔扇贝对8:2FTCA的代谢转化与氧化应激响应
《中国环境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为受试生物,研究了栉孔扇贝对8:2氟调聚羧酸(8:2FTCA)的代谢转化特征以及代谢过程中靶器官的氧化应激响应.结果发现,栉孔扇贝可将8:2FTCA转化为8:2氟调聚不饱和酸(8:2FTUCA)、7:3氟调聚羧酸(7:3FTCA)、全氟辛酸(PFOA)、全氟壬酸(PFNA)和全氟庚酸(PFHp A)等代谢产物.栉孔扇贝鳃和肝脏中代谢产物总量最高,为8:2FTCA的主要代谢靶器官.与本课题组前期虾夷扇贝的相关研究相比,8:2FTCA在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体内的生物转化行为主要有3方面相似之处:检测到的代谢产物相同、代谢靶器官相同以及鳃是最终代谢产物PFOA生成和蓄积的主要场所;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栉孔扇贝中代谢产物以7:3FTCA占比较高,虾夷扇贝中则是PFOA占比较高.同时在8:2FTCA暴露过程中,栉孔扇贝靶器官的关键抗氧化酶出现了一定的应激效应.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等氧化应激指标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系出现不同程度变化:GSH-Px在整个代谢转化过程中呈现抑制效应;SOD,CAT活性在鳃中呈诱导效应,而在肝脏中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低剂量组中均呈抑制效应,高剂量组中大部分时间呈诱导效应.GSH和MDA含量不仅表现出剂量-效应关系,组织间也存在差异.暴露实验结束后,生理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关键词: 氟调聚羧酸(FTCAs) 全氟烷基羧酸(PFCAs) 生物转化 抗氧化酶系 栉孔扇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和起始密度比对舟形藻和小球藻生长和竞争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利用种间竞争进行有益微藻共培养和构建池塘优良藻相,文章探究了不同温度(10、15、20、25、30、35℃)和起始密度比[小皮舟形藻(Navicula pelliculosa)∶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分别为1∶10、1∶1、1∶0.1]对2种藻类生长竞争的影响。结果显示,单种培养中,10~15℃小皮舟形藻的细胞密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30℃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最大值为0.50×106个·mL-1,35℃时停止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10~15℃小球藻生长缓慢甚至停止,20~35℃细胞生长迅速,最大值为14.15×106个·m L-1,适宜生长温度为35℃。混合培养中小皮舟形藻生长速率均高于单种培养,且随小球藻接种比例增加逐渐升高,在适宜温度下,混合培养的细胞峰值显著高于单种培养;混合培养中小球藻的接种密度越小生长速率则越大,1∶0.1组显著高于单种培养组,1∶10组则显著低于单种培养组。小球藻对小皮舟形藻的竞争抑制作用较小,混合培养中,小球藻对小皮舟形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随温度升高和小球藻密度增加而增大,小皮舟形藻对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随温度和小皮舟形藻比重增加而增大。2种微藻能够稳定共存。
关键词: 小皮舟形藻 小球藻 温度 起始密度比 生长速率 种间竞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管蛋白β-Tubulin在二、三倍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表达与定位分析
《海洋与湖沼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管构成纺锤体主要架构,在染色体配对与分离过程起重要作用。通过β-tubulin基因克隆,实时荧光定量, 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三倍体虹鳟卵巢败育根本原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β-tubulin基因开放阅读框1 533 bp,编码424个氨基酸。β-Tubulin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为47.5 kDa。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与银大马哈鱼(O. kisutch)同源性高达99.59%。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虹鳟与大鳞大马哈鱼(O. tshawytscha)和红点鲑(Salvelinus alpinus)聚为一支。实时定量检测发现β-tubulin基因在二倍体雌性虹鳟卵巢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在240—330 dpf同一发育阶段中,β-tubulin基因在二倍体雌性虹鳟卵巢中的表达量较三倍体雌性虹鳟相对较高,且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免疫组化结果显示,240—330dpf,β-Tubulin蛋白主要在二倍体虹鳟卵母细胞核内表达,在三倍体虹鳟卵原细胞核内表达量较少。推测三倍体虹鳟性腺败育可能与β-tubulin基因的低表达与组织异常定位有关,结果为进一步揭示三倍体虹鳟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受阻提供基础理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