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豆新品种陇黄2号选育报告
《甘肃农业科技 》 2018
摘要:陇黄2号是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和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于2008年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引进的以晋豆23为母本、鲁豆4号为父本常规杂交的F3代群体中,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2013—2014年参加甘肃省大豆品种(系)区域试验,2 a 1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2 572.28 kg/hm~2,比对照品种陇豆2号平均增产9.17%。2015年参加甘肃省大豆品种(系)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2 501.70 kg/hm~2,比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6.09%。陇黄2号田间表现高抗花叶病毒病和大豆黑斑病。籽粒含粗蛋白(干基)385.3 g/kg、粗脂肪(干基)204.2 g/kg,品质优良。陇黄2号适用于机械化作业的间套作带状复合种植。该品种适宜在甘肃省河西灌区、中部沿黄灌区、陇东旱塬区及生态条件相近地区种植。
关键词: 大豆 新品种 陇黄2号 选育 间套作复合种植 机械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螟赤眼蜂对不同颜色的偏好性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颜色是影响昆虫行为活动的一种重要视觉信号。本研究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测定了玉米螟赤眼蜂雌性、雄性及雌雄个体间对白、黄、橙、粉、红、蓝、绿7种颜色卡纸的选择趋性差异,结果显示,不同颜色卡纸对玉米螟赤眼蜂雌雄个体的选择趋性均存在显著性影响(F♀=76.43,P♀<0.05;F♂=25.23,P♂<0.05)。且以白色卡纸为对照时,玉米螟赤眼蜂雌雄个体均表现为在黄色卡纸上的选择蜂量最高,分别为对照的1.77倍和3.20倍;在同一颜色卡纸上,玉米螟赤眼蜂雌雄个体间的选择差异也不尽相同。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玉米螟赤眼蜂选择趋性同卡纸色彩参数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玉米螟赤眼蜂雌雄个体选择趋性与卡纸色泽亮度及黄蓝色程度(b)均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玉米螟赤眼蜂雌雄个体均偏好黄色,且不同性别个体对同一颜色的偏好程度也不尽相同。此外,物体颜色的亮度和色调均能不同程度影响玉米螟赤眼蜂的偏好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0份糜子品种的表型性状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山西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通过方差及聚类分析,对40份糜子品种(19份糯性品种,21份粳性品种)主要表型性状进行了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性状差异较大。其中,产量内糜6号最高,达6 260.3 kg/hm2;其次依次为陇糜6号、陇糜11号,分别为5 820.3,5 760.3 kg/hm2;产量较低的品种为雁黍8号(2 640.1 kg/hm2)、晋黍6号(2 865.1 kg/hm2)、赤黍1号(3 790.2 kg/hm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产量与单株粒质量、单穗粒质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主穗长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各性状变异系数不同,其中,生育期性状变异系数最低,仅为6%,而单株粒质量、单穗粒质量等变异系数在10%~20%,有效分蘖变异系数最高,为21%;各性状形态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973 7~0.983 9,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基于10个主要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0份糜子品种的聚类结果在卡方距离为2.94处,分为4大类群;但分类结果显示,来源于同一生态区同一系列的品种没有严格划为同一类群,具体为第I类群含2个亚群,第1亚群有6个品种,第2亚群有9个品种,第II,III类群分别包含4,6个品种,第IV类群包含2个亚群,第1亚群有8个品种,第2亚群有7个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粱幼嫩叶段愈伤诱导与植株再生
《农学学报 》 2018
摘要:为建立以幼嫩叶段为外植体的高粱组培技术,选用育种上常用的8个高粱恢复系材料,进行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再生,研究2,4-D浓度对初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分别对8个材料的诱导率和分化率进行统计,并观察愈伤组织形态。结果表明,2,4-D是幼嫩叶段诱导愈伤的关键因素,未添加2,4-D的培养基中不能产生愈伤,适宜的2,4-D浓度为2 mg/L。基因型对愈伤组织的质量和形态有很大的影响,不同基因型材料的诱导率和分化率存在很大差异。通过比较,筛选出3个诱导率高、愈伤形态优良且分化率较高的基因型‘三尺三’、‘R111’、‘8643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葫芦灰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检测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为探明山西省西葫芦灰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采用最低浓度抑制法测定了采自山西省的93株西葫芦灰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西葫芦灰霉病菌对多菌灵的EC50值范围为0.013~834.217μg·mL~(-1),平均EC50值为389.754μg·mL~(-1),高抗菌株占33.33%、特高抗菌株占50.54%。山西省西葫芦灰霉菌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为90.32%;其中多菌灵使用较多的大同、长治、吕梁、朔州地区的抗性频率达100.00%。相比2003年,当前山西省各个地区灰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增加,抗性最高菌株的EC50值增加了约15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新品种晋薯27号丰产稳产及适应性分析
《种子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根据2013—2015年山西省中晚熟马铃薯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汇总资料,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和回归系数等多种分析方法对马铃薯新品种晋薯27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晋薯27号在2013—2014年连续2年山西省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33 140.11kg/hm2,较对照(晋薯16号)增产17.1%,在2015年山西省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30 989.42kg/hm2,较对照(晋薯16号)增产15.81%,具有较高的丰产性;变异系数较低,高稳系数值高,回归系数接近于1,多种分析方法均证明,晋薯27号是一个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较好的马铃薯新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轮回选择对矮败小麦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为更好地利用矮败小麦在山西开展轮回选择创制优异小麦新品系提供有益参考,2010—2014年用引进的矮败小麦和当地主推品种连续回交3次,研究分析其后代群体可育株和轮回父本的产量及品质性状。结果表明,回交后代可育株的株高低于轮回父本,而硬度、千粒质量、蛋白质含量、湿面筋、沉降值、容重均高于轮回父本;矮败小麦与正常父本杂交,其矮秆性对后代不育株和可育株都有一定的影响。以矮败小麦为基础,轮回选择为核心,构建了高产、优质、抗旱3个矮败基础群体,选育出了农艺性状和品质均有所突破的小麦新品系,可为高产、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打下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