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柠条豆象发生规律研究
《农业与技术 》 2018
摘要:在大自然界中,生物圈的动植物都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柠条是属于豆科类的植物,其抗严寒和酷暑能力比较强的,而且这种植物也比较容易栽种,是我国西北和东北地带经常种植的植物,而且柠条还有防固沙土的功能,深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柠条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天敌的侵害,影响到柠条的正常生产,尤其是该天敌对柠条种子的危害非常大,会影响到柠条的质量和品质,这种天敌叫做柠条豆象。本文主要研究柠条豆象发生的规律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旱作覆膜集雨节水栽培技术分析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 2018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越来越高,尤其是旱作覆膜集雨节水栽培技术对于农作物提高产量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旱作覆膜集雨节水栽培技术通过在旱作马铃薯栽培中的应用,对改善土壤微环境,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增加商品薯率,实现高产高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西北地区应用的非常广泛。本文就旱作覆膜集雨节水栽培技术近年来在马铃薯生产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 马铃薯 旱作覆膜集雨节水栽培技术 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磷素淋溶研究进展
《山西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由于土壤本身磷含量无法满足作物需求,使得磷肥投入成为保障作物高产的必要措施之一。但是,由于农民追求高产而过量施肥,导致土壤中磷素积累、淋溶现象突出,这不仅降低了肥料利用率、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还对地下水的安全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威胁。根据近年来土壤磷素积累、淋溶迁移等方面的研究报道,从施肥数量、肥料种类及施肥制度阐述了施肥对设施菜地磷素淋溶造成的影响,同时分析了灌溉水平、土壤结构和质地以及耕作制度、种植年限等其他因素对磷素淋溶的影响,可为减少土壤中磷素的淋溶损失、提高磷肥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改良石蜡切片技术的飞蝗胚胎浆膜表皮发育模式及形态变化观察
《昆虫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优化飞蝗Locusta migratoria胚胎石蜡切片制备技术,研究飞蝗胚胎发育时期浆膜表皮变化规律。【方法】通过优化飞蝗胚胎固定前处理、洗涤、脱水和透明等步骤,改良胚胎期石蜡切片制备技术;制备飞蝗胚胎发育第3-10天的石蜡切片,通过HE染色观察浆膜表皮发育规律;通过制备飞蝗发育第6-8天从卵孔端至卵尾端的纵切切片,观察飞蝗胚胎转旋时期的形态变化。【结果】飞蝗胚胎期石蜡切片技术优化后的操作步骤为:固定前Na Cl O预处理和打孔、洗涤30min、脱水30 min和透明30 min。通过此方法可获得表皮结构完整且清晰的胚胎期组织切片。在30℃条件下,飞蝗胚胎浆膜表皮及几丁质沉积形成于胚胎发育的第5天,在第8天时开始降解。飞蝗胚胎的转旋发生在第6-7天,伴随着浆膜和浆膜表皮的形态变化。【结论】本研究优化了飞蝗胚胎石蜡切片制备步骤,揭示了飞蝗胚胎浆膜表皮及胚胎转旋的发育模式,为昆虫胚胎发育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 飞蝗 石蜡切片改良 HE染色 胚胎 浆膜表皮 胚胎转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品种草莓采后生理及贮藏特性研究
《保鲜与加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甜查理、红颜和章姬3个品种草莓(Fragaria ananasa Duch.)为试材,研究比较了0~1℃环境下各品种草莓采后生理和果实品质变化。结果表明,贮藏期间3个品种草莓的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速率和失重率均呈上升趋势,果实硬度、主要营养物质含量呈下降趋势;甜查理果实硬度、主要营养物质含量、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速率和失重率均高于红颜与章姬,结合贮藏过程中好果率的变化,贮藏7 d时,甜查理好果率达97.58%,而红颜和章姬仅为62.82%和57.87%,甜查理耐贮性较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土高原植棉区实现7500kg·hm~(-2)籽棉产量的栽培模式探讨
《中国棉花 》 2018
摘要:通过对新疆7 500 kg·hm~(-2)籽棉范例的气候特点、产量结构、管理模式与山西棉花生产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的比对,以及多年棉花高产试验结果分析表明:黄土高原植棉区植棉密度9.0万~13.5万株·hm~(-2),总成铃最多只能达到112.5万个·hm~(-2)左右,在目前生产条件下,再想增加单位面积成铃数难度较大;要想棉花再高产,铃重是产量的决定因素。针对黄土高原棉区光热资源特点,提出通过选用大铃品种,调节株行距配置,提高第1、第2节位成铃率,培肥地力,同步运筹水肥,增加叶面营养和调节剂的应用等措施提高棉花铃重,形成"大群体、小个体、高铃重"的7 500 kg·hm~(-2)高产栽培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品种鑫源596的选育研究
《种子世界 》 2018
摘要:鑫源596是山西亿鑫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于2013年审定的玉米品种,鑫源596的选育是以增强抗性和适应性为主线,强化育种环境的选择压力,以优异种质改良、创新与利用为基础,坚持"大规模、多地点和持续性"的育种思路,实施多地点、高密度、少施肥和少灌水的技术路线,选育出鑫源596玉米品种。该品种经多年多点试验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粮饲兼用、抗病性强、适应性广、产量潜力大的特点,适宜于山西省春播中晚熟区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玉米农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18
摘要:为探讨不同类型地膜覆盖下农田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试验设置普通地膜覆盖(P)、渗水地膜覆盖(SS)、生物降解地膜覆盖(SW)和光降解地膜覆盖(G)4种不同类型地膜覆盖模式,以露地不铺膜覆盖(CK)为对照,研究不同类型地膜覆盖方式对玉米农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S、G、SW和P 4种覆膜处理下的碱性磷酸酶和硝酸还原酶在各个生育期内都较CK高,而覆膜之后的脲酶、过氧化氢酶和亚硝酸还原酶则较CK有所降低;大喇叭口期的土壤脲酶活性最高,不同处理间表现为CK>G>SW>SS>P;收获期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SS、SW、P和G处理在0~20 cm土层较CK增幅分别为16.17%、18.97%、16.34%和14.56%,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也是收获期最高,SS、SW、P和G处理在0~20 cm土层分别较CK高68.57%、42.86%、42.86%和25.71%;土壤碱性磷酸酶与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均与土壤呼吸率和玉米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各个生育期的土壤水热和施肥状况不同也会引起土壤酶活性的相应变化。其中,SW和SS处理在玉米生育前期的保温保墒作用最明显,产量最高,相应的碱性磷酸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也最高。因此,生物降解地膜由于其降解特性能达到缓解农田残膜污染的效果,在未来可替代普通地膜推荐应用到旱地玉米中。
关键词: 地膜覆盖 土壤酶活性 土壤呼吸率 土壤水热动态 玉米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打盐化土地膜覆盖条件下关键盐分指标动态变化
《山西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为摸清地膜覆盖条件下苏打盐化土盐分动态变化规律,在山西省大同盆地毛皂村苏打盐化土壤上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设4个处理(M1.平作不覆膜;M2.平作常规覆膜;M3.起垄全覆膜垄沟种植;M4.起垄垄上覆膜膜侧种植),对表征盐分动态变化特征的关键指标总碱度、土壤钠吸附比(SAR)、水溶性钠、交换性钠、土壤碱化度(ESP)在作物生长的不同时期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同一土层中,作物生育期内不同处理土壤总碱度呈降低趋势,M1和M2处理收获期较苗期降低43.79%和48.59%,M3和M4降低29.79%和33.52%。从苗期到收获,土壤钠离子含量与土壤钠吸附比呈正相关关系,即土壤钠离子含量越低,土壤钠吸附比越低。M4处理土壤脱盐抑盐效果最佳,能够有效抑制土壤中水溶性Na~+,改善土壤结构,达到改良苏打盐化土的目的。在0~40 cm土层中,各处理能降低土壤中交换性钠的含量,处理M4土壤中交换性含量下降幅度趋于稳定。同时还能降低土壤的碱化度,对土壤ESP值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处理M2和M3差异显著,处理M4差异较显著。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能有效降低土壤总碱度、SAR、水溶性钠、交换性钠和ESP,处理M4效果最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