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绣毛马铃苣苔叶片的离体培养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绣毛马铃苣苔的组培快繁技术,保护和开发利用绣毛马铃苣苔这一珍稀特有野生花卉资源,以MS作为基础培养基,研究植物激素和蔗糖对叶片不定芽诱导、增殖和生根的影响,筛选出绣毛马铃苣苔快速繁殖的最适培养基。结果表明:叶片表面、切口处均可直接诱导分化出不定芽,培养基MS+6-BA0.5 mg/L+KT 0.1 mg/L+NAA 0.3 mg/L+蔗糖25 g/L的诱导效果最好,诱导率达到100%,平均不定芽6.21个。培养基MS+16-BA 0.8 mg/L+NAA 0.2 mg/L+蔗糖30 g/L的不定芽增殖倍数最高,达到5.05倍;在不同浓度NAA的培养基中生根率均达到100%,适宜的浓度为NAA 0.8 mg/L,平均根数达到7.15条。该研究建立了绣毛马铃苣苔的离体再生技术,为其保护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瓜实蝇龄期和密度对蝇蛹金小蜂寄生能力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蝇蛹金小蜂是蝇类害虫重要的蛹期寄生性天敌,为了评价其对蔬菜上重要害虫瓜实蝇的控害潜能,本文就蝇蛹金小蜂对瓜实蝇蛹的寄生潜能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功能反应和干扰效应数学模型。结果表明,蝇蛹金小蜂对不同蛹龄瓜实蝇蛹的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但不同蛹龄之间的功能反应参数存在差异。蝇蛹金小蜂对2日龄、4日龄和6日龄瓜实蝇蛹的模拟方程分别为Na=0.478 0N0/(1+0.010N0)、Na=0.474 0N0/(1+0.008 6N0)和Na=0.476 4N0/(1+0.009 9N0)。蝇蛹金小蜂自身密度也会对寄生产生一定的干扰效应,用Hassell-Varley模型拟合,蝇蛹金小蜂干扰效应方程可表示为:a=0.071 9P–0.252 6。


不同施氮量对春茬厚皮甜瓜生育后期氮磷钾吸收及利用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砂培实验,以"翠甜"厚皮甜瓜为材料,设6个氮处理(0、5、10、15、20、25 mmol/L)研究其对海南地区春茬厚皮甜瓜生育后期氮磷钾养分吸收及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能够显著增加膨大期根、果实氮含量,显著增加生育后期茎叶、果实及全株中的氮、磷和钾积累量,显著增加氮磷钾养分收获指数和单果鲜重,增加磷生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膨大期果实钾含量及氮生理利用效率。钾生理利用效率随氮水平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10mmol/L时达到峰值。本研究中,10mmol/L氮处理单果鲜重最大,氮磷钾养分生理利用效率也最高,且氮磷钾养分收获指数居中,最有利于节约施肥,经济效益最大化。


濒危植物海南龙血树的种群结构与动态
《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了解种群的生存现状与动态趋势对濒危植物的保护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保护濒危海南龙血树种群,对海南岛不同生境的11个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种群进行了调查;并利用个体基径数据建立各种群的年龄结构和静态生命表,得到种群年龄结构动态指数,绘制种群存活曲线和生存函数曲线,从而获得海南龙血树的种群结构与动态。结果表明:海南龙血树种群年龄结构与种群所处的生境关系密切,海边的NS和YL种群结构为衰退型,LN和CH居群为稳定型,而非海边种群为增长型,没有老龄个体;11个种群中,EXL种群显示出最高的增长趋势和最好的种群稳定性,NS和YL种群稳定性最差,种群抗干扰能力极低;11个种群的存活曲线均属于Deevey-Ⅰ型,但生存函数分析显示海南龙血树种群生活史早期和晚期脆弱,中期稳定,这表明海南龙血树种群所处的生境更适合成年个体生存,现有的生境对幼龄个体的环境筛作用较强。海南龙血树属于退偿物种,针对其种群的生存现状,应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保护与复壮。
关键词: 海南龙血树 年龄结构 种群动态指数 存活曲线 生存函数


等氮量下不同分施次数对燥红壤N_2O排放的影响
《土壤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等氮量下不同施肥次数对N_2O排放的影响。试验设一次性施氮(S1,将200 mg/kg氮肥一次性施入土壤),二次分施(S2,将200 mg/kg氮肥分两次平均施入土壤),三次分施(S3,将200 mg/kg氮肥分80、60、60 mg/kg 3次施入土壤)和空白(CK,不施肥)4个处理。培养在65%田间持水量,30℃恒温箱中进行。结果表明,氮肥施入显著促进土壤N_2O排放;等施氮量下,不同分施次数使土壤pH呈显著性差异,而土壤pH的差异又影响了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分施次数越多,土壤酸化程度越强,N_2O累积排放量越少。因此,在等施氮量下,要充分考虑土壤酸化、N_2O排放、NO–3-N积累以及施肥成本等,确定合理分施次数。


瓜尔豆种子萌发氮代谢关键酶分析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首次测定了瓜尔豆种子萌发三个不同时期硝酸还原酶(NR)活性、亚硝酸还原酶(NIR)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和蛋白质含量及瓜尔豆种子萌发后根、茎部位酶活性和蛋白质含量,以期解析瓜尔豆种子萌发时氮代谢过程中关键酶活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规律和差异。


海南玉米小斑病菌室内药剂筛选及对戊唑醇、嘧菌酯的敏感性
《植物保护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7种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CM-4的抑菌效果和玉米小斑病菌对戊唑醇和嘧菌酯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菌株CM-4的抑菌效果,并根据初筛结果,对来自海南省8个市县的36株玉米小斑病菌进行戊唑醇和嘧菌酯的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7种药剂中,430g/L戊唑醇SC和250g/L嘧菌酯SC的抑菌效果较好,70%甲基硫菌灵WP和50%多灵菌WP的抑菌效果较差。敏感性测定中,430g/L戊唑醇SC的EC50均值为7.389 2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出现了2个明显的峰值,检验结果不符合正态分布,出现敏感性下降的菌株。250g/L嘧菌酯SC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现单一连续性曲线,检验结果符合正态分布,其EC50均值5.699 5μg/mL可作为玉米小斑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基线。敏感性基线的建立可为病原菌抗性研究和监测提供基础数据,同时指导田间用药。


大麻叶斑病病原菌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麻叶斑病是大麻生产上常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蔓,发病初期叶片边缘产生黄褐色小斑点,随着病情加重,斑点逐渐扩大成近圆形病斑,湿度大时叶片上布满病斑,严重时会造成叶片萎蔫甚至脱落,对麻的产量和品种造成很大影响。为了明确大麻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将从山西大麻种植基地采集到的病样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后,经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和ITS序列分析,与链格孢的序列同源性为100%,因此鉴定大麻叶斑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这是链格孢在国内大麻上引起叶斑病的首次报道,为以后大麻生产上的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海南黄瓜新炭疽病病原的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海南葫芦科蔬菜炭疽病原菌的种类,从海南澄迈金安镇一黄瓜地采集分离纯化得到炭疽病菌株HCJ-31和HCJ-32,经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ITS和Bt序列分析,鉴定其为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初期病斑淡黄色,后逐渐变黄褐色,后期凹陷萎缩.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菌丝稀疏,紧贴培养基生长,开始白色,后期淡灰色,背面开始为白色,逐渐变为红褐色,培养过程中有些菌落变扇形;刚毛黑褐色,1~4个隔,分生孢子无色,新月形,无隔膜,两头钝尖,中间有油滴,含褐色椭圆形附着胞等,具典型的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sp.)特征;序列分析中,经扩增、测序得到560 bp和561 bp的ITS基因序列,以及476 bp和486 bp的Bt基因序列,比较分析发现与平头炭疽菌相似性达100%.根据97%序列相似性水平,确定为同一个菌,证实了黄瓜炭疽菌株HCJ-31和HCJ-32的病原为平头炭疽菌,这是国内黄瓜平头炭疽菌的首次报道.通过对黄瓜平头炭疽菌的种类鉴定,明确了黄瓜为平头炭疽菌的新寄主,为预防和控制该病原菌为害黄瓜,从而促进黄瓜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海南普通大蓟马抗药性监测及对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
《环境昆虫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2014-2015年抗药性监测的基础上,采用叶管药膜法(TIBS)室内测定了2016-2017年海南主要豇豆种植区三亚、澄迈和海口普通大蓟马田间种群对6种常用杀虫剂敏感性的年度变化以及其对6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2016年度,三亚种群对甲维盐和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2.98和17.06倍,澄迈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也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RR=10.87),除所有种群对阿维菌素(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