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菠萝蜜锈病分级标准及田间病害调查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南省是菠萝蜜的重要产区之一。自2016年起对海南省11个菠萝蜜规模化种植地区的果园进行了菠萝蜜锈病普查,对发病较严重的5个市县进行了连续两年的固定点监测。结果表明:万宁、定安、澄迈、琼海等地的菠萝蜜锈病发病率极显著高于其他地区;除琼海外,其它市县菠萝蜜果锈病发病率4~6月的均高于9~11月;发病率最高的是2017年五指山,达20.00%,最低的是2018年澄迈,为9.33%;病情指数方面五个监测点2017年均大于2018年。单苞和单果锈病严重度均为5级。综上,4~6月是菠萝蜜锈病发病的高峰期;综合两年比较,各地区的平均发病率与平均病情指数均有所下降,病果数量也在下降。通过提出锈病分级标准,为明确锈病害发生规律,提高防治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海南不同红毛丹品系资源果实质构特性的比较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比较分析海南不同品系红毛丹果实的质构特性差异,探讨红毛丹果实质地的最佳评价参数,评价果实可溶性固形物(TSS)与质构参数以及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以及验证评价方法的有效性,本研究选取了琼中8个红毛丹种质资源,分别通过感官评价和质地多面分析法(TPA)对琼中不同红毛丹的果实质构特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8个不同品系红毛丹的果肉颜色、厚度以及质构特性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其中'保研7号'与其他红毛丹品系间差异极显著;TSS与TPA质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红毛丹的TSS分别与其果实的凝聚性、胶粘性、弹性、咀嚼性、硬度和最大粘附力指标呈正相关,与粘附性呈负相关;红毛丹果实TPA质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硬度、弹性和咀嚼性这3个质地参数两两之间相互呈正相关,凝聚性与硬度呈负相关,粘附性与胶粘性和凝聚性呈负相关.质地多面分析法(TPA)可快速准确测定不同红毛丹品系果实的质构特性差异;TSS与果实质地关系密切;硬度、弹性和咀嚼性这3个指标可以作为评价8个不同红毛丹果肉质地差异性的重要参数.这为利用质构仪测定果实的质构特性提供了参考,也为红毛丹的不同品种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红毛丹 果肉质地 质地多面分析法 TSS 质构特性


菜心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器官形态的相关性
《热带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菜心小孢子不同发育时期的细胞学特征及其与花器官外部形态的相关性,为直接从花器官外部形态特征来判断小孢子发育时期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菜心小孢子发育分为四分体时期、单核期和双核期,各时期特征明显。菜心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蕾和花药外部形态特征密切相关,供试菜心材料中处在单核靠边期的花蕾纵径为3.05~3.39 mm,花萼长为3.25~3.46 mm,花瓣长为2.10~2.33 mm,瓣萼比为0.63~0.71,花药长为2.57~2.89 mm、瓣药比为0.77~0.85,适合作为不同材料花蕾最佳取样时期的鉴定指标。处在单核靠边期的花器官外观特征表现为花蕾饱满,萼片绿色并包被着花冠,花瓣和花药均为浅黄色,花药略长于花瓣。可见,依据花器官形态特征可判断菜心小孢子的发育时期及所对应的选蕾标准。


侵染我国主要蔬菜作物的病毒种类、分布与发生趋势
《中国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我国茄科、葫芦科、豆科和十字花科蔬菜主要病毒病开展调查、诊断,明确当前我国主要蔬菜作物病毒病的病原物、优势病毒及其分布,并对其中一些重要病毒引起的病毒病在我国的发生危害趋势进行分析。【方法】2013—2017年,对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开展茄科、葫芦科、豆科和十字花科等蔬菜作物主要病毒病发生情况的普查,利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主要蔬菜病毒病的病原进行鉴定。【结果】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共采集茄科、葫芦科、豆科和十字花科蔬菜作物疑似病毒病样品41 653份,共检出病毒63种,其中茄科蔬菜检出病毒达40种,葫芦科蔬菜检出病毒26种,豆科蔬菜检出病毒19种,十字花科蔬菜检出病毒14种。茄科的辣椒检出病毒33种,番茄检出病毒25种;葫芦科的南瓜检出病毒22种,黄瓜检出病毒19种;豆科的豇豆检出病毒14种,菜豆检出病毒12种;十字花科的萝卜检出12种病毒,大白菜检出7种病毒。蔬菜作物中普遍存在多种病毒复合侵染现象,已发现2—6种病毒复合侵染,以2种病毒复合侵染类型居多,其中辣椒、番茄和茄子上存在6种病毒复合侵染。本研究首次在国内发现番茄斑驳花叶病毒(Tomato mottle mosaic virus,To MMV)、西葫芦虎纹花叶病毒(Zucchini tigre mosaic virus,ZTMV)、辣椒脉黄化病毒(Pepper vein yellows virus,Pe VYV)、辣椒隐潜病毒1号(Pepper cryptic virus 1,PCV-1)和辣椒隐潜病毒2号(Pepper cryptic virus2,PCV-2)的侵染;首次发现To MMV、甜瓜蚜传黄化病毒(Melon aphid-borne yellows virus,MABYV)、南瓜蚜传黄化病毒(Cucurbit aphid-borne yellows virus,CABYV)对辣椒的侵染,首次发现ZTMV对黄瓜、烟草轻绿花叶病毒(Tobacco mild green mosaic virus,TMGMV)对南瓜的侵染,首次发现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tospovirus,TSWV)可以侵染芹菜、曼陀罗、豇豆、豌豆、党参、大丽花、旱金莲、刺天茄等,首次发现红辣椒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Chi VMV)可以侵染红茄,另外还首次发现辣椒和番茄为烟草丛顶病毒(Tobacco bushy top virus,TBTV)的新自然寄主。【结论】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 MV)和蚕豆萎蔫病毒2号(Broad bean wilt virus2,BBWV2)为当前危害我国蔬菜作物的优势病毒,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分布且发生严重,特别是CMV发生最为普遍,在31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且均为这些地区的优势病毒。茄科蔬菜的优势病毒为CMV和TMV,葫芦科蔬菜的优势病毒依次为CMV、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和TMV,豆科蔬菜的优势病毒为CMV和BBWV2,十字花科蔬菜的优势病毒依次为Tu MV、CMV和TMV。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 CV)、TSWV、CGMMV和To MMV等病毒在部分省区发生严重,扩展蔓延速度极快,具有在全国范围内流行的风险。


火龙果茎腐病致病菌的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弄清火龙果茎腐病的病原和分类地位,并进一步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从琼海、临高、陵水等地广泛采集病样。经田间症状调查、组织纯化培养、病原形态观察、致病力测定、真菌ITS序列和系统进化分析,鉴定了该病害的病原。结果表明:病原分离物具有典型的镰刀菌形态特征,菌丝浓密,产生紫色素,小型分生孢子新月形,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有多个隔;而在ITS序列分析中,代表菌株47A4和47A5与NCBI数据库中尖孢镰刀菌的多条ITS序列(登录号分别为KJ653447.1, DQ535184.1和KM268692.1)相似性达100%;系统进化树上,47A4和47A5与尖孢镰刀菌聚在同一分支上,遗传距离最近,而与非纯培养镰刀菌克隆3.91E在不同分支上,遗传距离远。结合形态特征、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将火龙果茎腐病的病原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研究结果对火龙果茎腐病流行规律、致灾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海南地方稻资源抗旱差异性分析
《种子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海南地方稻抗旱差异性,采用人工反复干旱和自然干旱相结合的方法,研究33份海南地方稻资源的抗旱性.结果表明,在不同生育时期,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海南地方稻资源抗旱性排序不同;海南地方稻资源的抗旱性具有明显差异,且抗旱性总体较强,强抗资源占6.06%,中抗资源占81.82%,弱抗资源占12.12%,其中Z 1、Z 30两份资源具有强抗旱性,建议在季节性干旱地区推广,而Z 4、Z 19、Z 24、Z 25几份资源抗旱性较弱;生育后期干旱对地方稻资源影响较大;抗旱性强的资源能够通过促进分蘖和延长生育期来适应干旱胁迫.


荔枝蒂蛀虫的田间药效试验
《农药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筛选出对蒂蛀虫防效最佳的药剂及药剂组合。[方法]通过单一和复配施药,观察不同药剂对荔枝蒂蛀虫的田间防控效果。[结果]单施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 133 mg/L(制剂用量)对荔枝蒂蛀虫的防效最好,达92.68%;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和25%灭幼脲SC复配施药224.5 mg/L(制剂用量)对荔枝蒂蛀虫的防效最好,达90.09%。[结论]在蒂蛀虫卵孵期,推荐25%灭幼脲SC和3.4%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SC复配施药;在虫害高峰期,推荐连续使用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和25%灭幼脲SC复配施药。


菠萝蜜炭疽病病原菌的形态学与多基因分子系统学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鉴定引起菠萝蜜炭疽病的病原,本研究按照常规方法对菠萝蜜炭疽病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并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结果表明分离后的病原菌可在菠萝蜜健康叶片上引起与田间炭疽病相同的症状。对病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基于ITS基因片段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病原菌HNYF1与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ID:KT007120.1)聚为一个分支,支持率为98%;分别基于MnSOD、CHS、Cal等基因片段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病原菌HNYF1与暹罗刺盘孢(Colletorichum siamense)聚为一个分支,支持率均为100%;基于ACT基因片段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病原菌HNYF1与Colletotrichum siamense (ID:MG324082.1)聚为一个分支,支持率为96%。因此,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多基因分子系统学方法,将菠萝蜜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类群中的暹罗刺盘孢(Colletorichum siamense)。
关键词: 菠萝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 Lam.) 炭疽病 分子鉴定 系统发育树


近30年海南岛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异特征及成因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土壤有机质(SOM)是评价土壤肥力和土壤碳库的重要指标。由于复杂的成土过程及人类活动的影响,SOM通常存在较强的时空变异性。研究SOM的时空变异特征可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以海南岛为研究区域,通过资料收集、野外调查、采样与分析获取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1980s)和2012年0—20 cm土层SOM含量数据,首先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分别对两个时期训练集410个、128个样点SOM空间分布规律进行预测,并通过验证集103个、32个验证点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采用统计学方法,结合农业统计数据,研究时隔30年海南岛不同土地利用类型SOM时空变异特征,并对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1980s SOM含量均值为20.57 g·kg~(-1),呈现出从西南向东北降低的空间分布趋势,全岛SOM含量主要集中在15—20和20—30 g·kg~(-1)两个等级,共占全岛面积的75.29%;2012年SOM含量均值为15.89g·kg~(-1),呈现出西南和东北高,西部、南部沿海低的空间分布趋势,SOM含量主要集中在10—15和15—20 g·kg~(-1)两个等级,共占全岛面积的78.28%,而15—20和20—30 g·kg~(-1)两个等级占全岛面积66.04%,同1980s相比减少了9.25个百分点。【结论】(1)时隔近30年,海南岛SOM含量整体呈减少趋势。2012年SOM平均含量较1980s减少了4.68 g·kg~(-1),减少率为22.75%。其中水田的SOM含量减少最为明显,减少了6.42 g·kg~(-1),减少率为27.34%;其次为园地,减少了2.65 g·kg~(-1),减少率为14.25%;而旱地减少量最小,为1.28 g·kg~(-1),减少率为8.84%;(2)水稻连作改为稻菜轮作(水田连作改为水旱轮作)、林地开垦为园地、土地利用强度加大是造成海南岛SOM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