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孔树脂纯化沉香叶黄酮工艺优化及纯化前后抗氧化性比较
《食品工业科技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沉香叶黄酮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及其抗氧化性.通过静态和动态实验,考察树脂种类、粗提液浓度、洗脱剂、上样流速、洗脱流速对沉香叶黄酮吸附解吸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纯化工艺条件;采用羟自由基法、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法,比较纯化前后沉香叶黄酮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NKA-9大孔树脂纯化沉香叶黄酮效果最好,最佳条件为:以1.5 mL/min速度将5.0 mg/mL粗提液上柱,用70%(v/v)乙醇以2.0 mg/mL速度洗脱,此条件下沉香叶黄酮纯度提高至76.58%±3.46%.沉香叶黄酮纯化后清除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IC50值分别为(0.120±0.008)、(0.016±0.009)、(0.042±0.002) mg/mL,远低于纯化前的(0.300±0.015)、(0.170±0.008)、(0.160±0.009) mg/mL,说明沉香叶黄酮纯化前后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纯化后抗氧化性明显增强.NKA-9大孔树脂适合分离纯化沉香叶黄酮.


不同物候期妃子笑荔枝叶片光合特性及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物候期妃子笑荔枝叶片光合特性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趋势,为妃子笑荔枝丰产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连续3年观测妃子笑荔枝的物候期,并对不同物候期内荔枝叶片光合特性指标及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采用CIRAS-3便携式植物光合测定仪测定叶片光合特性指标、蒽酮-硫酸法测定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碘量法测定叶片淀粉含量.[结果]妃子笑荔枝叶片净光合速率呈波浪式变化,枝梢完全老熟后出现最高值13.04 μmol/m~2·s,果实着色期出现最低值4.73 μmol/m~2·s;叶绿素含量在生长期内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最大值为5.2 mg/g.可溶性糖含量呈波浪式变化趋势,花芽分化期处于相对较高水平,最高值42 mg/g在生理落果结束后出现,果实成熟期出现最低值16 mg/g;淀粉含量在花芽分化期呈上升趋势,最高值237 mg/g在白点期出现,生理落果期含量下降到最低值102 mg/g,而后逐渐回升.[结论]从花芽分化期到果实成熟期,叶片净光合速率存在两个峰值,在花芽分化期和果实发育期出现;可溶性糖含量在果实发育期和果实着色期有较大积累,淀粉含量在花芽分化期和果实着色期有较大积累,为后续生长发育储备充足营养.在整个过程中,叶片无明显退绿现象.


海南茶园复合种植对土壤性状及茶叶化学品质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探究海南茶园复合种植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茶树生长发育和茶叶化学品质的影响,为海南茶园绿色生产及提升茶叶品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构建茶园生态结构,开展田间试验.[结果]黄槐(乔木)-茶树(灌木)-野花生(草本)复合种植结构在土壤性状和茶叶品质上均优于茶树-黄槐、茶树-野花生和单一茶树种植结构;单一茶树种植结构表现最差,且与黄槐-茶树-野花生复合种植结构差异显著(P<0.05).黄槐-茶树-野花生复合种植结构表层土壤含水量增幅为33.70%;分层土壤温度最高降幅达28.31%,最低降幅5.29%;表层土壤有机质增加25.86%;碱解氮增加30.03%;速效磷增加25.51%,速效钾增加28.75%;茶树芽长和百芽重分别增加了17.58%、33.12%(鲜)和39.88%(干);茶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和黄酮分别增加14.41%、18.71%、14.21%和32.87%.[结论]黄槐-茶树-野花生复合种植能增强茶园土壤保肥保水能力,改善茶树的生长发育水平,提升茶叶品质质量.


墨兰品种的观赏性状及聚类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墨兰品种间的观赏性状差异和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以13个品种的墨兰为试验材料,用SPSS软件对墨兰品种的8个性状进行系统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3个墨兰品种中,'万代福'、'江南白墨'和'企黑爪'植株壮硕、叶片厚实,在花枝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吴字翠'、'企黑爪'和'江南白墨'在开花性状上表现最佳.SPSS分析将13个供试品种分成3个群集,类群Ⅰ:'阳明锦'、'招财进宝'、'瑞玉'、'金鸟'、'大勋冠'和'大勋爪';类群Ⅱ:'新娘'和'玉妃';类群Ⅲ:'企黑爪'、'万代福'、'金华山'、'吴字翠'和'江南白墨',其中各个性状表现最好的是类群Ⅲ,'企黑爪'、'万代福'、'金华山'、'吴字翠'和'江南白墨'在8个观赏性状中都表现最佳,这与差异分析结果相一致.本研究发现墨兰品种间的遗传距离较远,其遗传基础广阔,这为今后墨兰杂交种的选育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墨兰(Cymbidium sinense) 观赏性状 聚类分析


热带油茶根腐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油茶根腐病是普遍危害油茶树的一种根部病害,已成为影响海南山茶油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为弄清其病原种类及其多样性关系,进而找到有效的防治策略,提高海南油茶成林率,本研究对海南油茶根腐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分子鉴定和进化发育分析.从海口云龙、五指山、通什、红山、琼中、白沙、文昌等地采集腐根病样,经组织分离、形态特征观察、ITS序列测定和分析,GenBank中BLAST同源性比对搜索,以及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系统进化发育关系.明确了海南油茶根腐病的病原有两种,一种为层生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一种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以层生镰刀菌为主.形态学上代表菌株可分为两类,产生紫红色色素和黄褐色色素.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产生紫红色色素的代表菌株与层生镰刀菌的多条序列相似性为100%,并聚在同一分支上;产生黄褐色色素的代表菌株尖孢镰刀菌多条序列相似性为100%,并聚在同一分支上.这是国内首次报道油茶根腐病由两种以上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研究结果对油茶抗病育种和致病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根腐病 分子鉴定 系统发育分析


红麻抗根结线虫相关基因HcNPR1的克隆及表达特征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挖掘红麻抗根结线虫的相关基因,探索红麻与根结线虫互作的分子机理,在本实验室前期己通过转录组测序获得红麻抗根结线虫相关基因NPR1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PCR和RACE技术从红麻中克隆获得NPR1基因全长序列,命名为HcNPR1.HcNPR1基因的cDNA全长为2 058bp,其基因开放阅读框(ORF)1 776bp(Chr:164~1 939),HcNPR1蛋白质共编码含591个氨基酸,其等电点(pI)为6.02,分子量为65.321 ku.红麻HcNPR1基因具有其它植物NPR1基因所共有的4个保守结构域.Real-time RT-PCR结果表明,1 mmol/L茉莉酸(JA)、1 mmol/L水杨酸(SA)和2 mmol/L乙烯(ET)胁迫后HcNPR1基因的表达量在红麻中均发生明显变化,且JA和ET诱导HcNPR1基因的表达效果明显强于SA,JA和ET处理红麻均在6h时HcNPR1基因的表达量达到最大,而SA对HcNPR1基因的诱导响应最强烈的时间在12 h时.3种激素诱导趋势均呈现出先快速增加后减弱,因此推测Hc/NPR1基因在红麻对根结线虫的抗性反应中起着一定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抗根结线虫红麻品种遗传改良和红麻根结线虫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红麻(Hibiscuscannabinus L.) 根结线虫 HcNPR1 克隆与表达


抗、感青枯病桑树根际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福建农业学报 》 2020 CSCD
摘要:[目的]通过抗、感青枯病桑树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分析,阐明根际细菌群落与桑树抗、感青枯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抗青枯病桑树基因型(抗青283×抗青10)和感病基因型(桂桑优62)根际细菌的16S rRNA基因V3-V4区进行扩增,高通量测序后比较分析了其根际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结果]① 抗、感青枯病桑树根际土壤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和拟杆菌门,优势菌属为MND1、Gaiella、硝化螺菌属、Haliangium和链霉菌属;② 抗、感青枯病桑树根际土壤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但经NMDS排序,则可显著区分(stress=0.005<0.05),其中抗性基因型根际土壤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细菌类群较多,包括:硝化螺旋菌纲、酸杆菌纲、硝化螺旋菌目、索利氏菌目、酸杆菌目、硝化螺旋菌科、酸杆菌目未培养科、索利氏菌科Subgroup 3和Subgroup 2未培养科,而敏感基因型桂桑优62根际重要作用的细菌类群则主要为Ilumatobacteraceae和TRA320 Other两个科.③ 抗、感青枯病桑树根际细菌差异COG类目为763,仅占17.25%.[结论]抗、感青枯病桑树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虽无显著差异,但其重要作用的类群显著不同,说明桑树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可能与种质对青枯病的抗性具有相关性.本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桑树根际微生态特征、筛选有益功能菌株并用于桑青枯病的有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桑树 青枯病 Illumina高通量测序 细菌多样性 群落结构


大豆响应涝害bZIP基因Glyma04g04170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互作蛋白预测
《大豆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bZIP转录因子参与多种非生物胁迫,为研究涝害胁迫下大豆bZIP转录因子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对耐涝性极强大豆品种齐黄34进行淹水处理,对处理不同时间根部组织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出1个响应耐涝的差异表达的bZIP转录因子编码基因Glyma04g04170,其qRT-PCR分析结果与转录组测序数据趋势一致,在4个取样时间点都下调表达,证明该转录组数据具有可靠性,Glyma04g04170可能通过负调控的方式参与大豆耐涝应答反应.Glyma04g04170蛋白保守结构域分析发现该蛋白内部含有bZIP保守结构域.蛋白三级结构中存在参与寡聚化作用的亮氨酸拉链保守结构域,同时也包含与特异DNA序列相结合、起核定位信号作用的N-x7-R/K结构.分离鉴定的Glyma04g04170蛋白是一个结合AREB/ABF的bZIP转录因子,预测结果显示,与该蛋白互作的蛋白主要是丝氨酸/苏氨酸残基蛋白磷酸酶.转录组和RT-qPCR数据表明,Glyma02g37090基因在4个取样时间点的表达量都呈显著性差异,处理与对照相比,表达量升高.


木薯种茎劣变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华南8号(SC8)和南植199(NZ199)种茎为试验材料,分析其在老化0、2、4、6 d的蛋白质表达差异.与老化0 d的种茎相比,老化2、4、6 d的种茎,SC8的差异表达蛋白质总数分别为38、64和68个,上调表达的差异蛋白质数分别为11、18和25个,下调表达的差异蛋白质数分别为27、46和43个;NZ199的差异表达蛋白质总数分别为55、63和84个,上调表达的差异蛋白质数分别为17、23和43个,下调表达的差异蛋白质数分别为38、40和41个.与老化0、2、4 d凝胶相比,老化6 d种茎的凝胶中,SC8、NZ199分别检测到19、36个共有差异蛋白质点,且分别有17、30个被成功匹配;2个品种种茎差异蛋白点功能基本相似,主要涉及分子伴侣、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代谢、转移、防御、解毒和抗氧化等相关蛋白质.在成功匹配的差异蛋白质中,D–3–磷酸甘油脱氢酶、磷酸甘油酸激酶、类壳三糖苷酶–1蛋白、苹果酸酶、拟定肉桂醇脱氢酸、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等差异蛋白质下调表达;拟定谷胱甘肽硫–转移酶parC、类异黄酮还原酶、病程相关蛋白Bet v I家族、热激蛋白、GPN60蛋白、α–淀粉酶、ATP合成酶β亚基和烯醇化酶等差异蛋白质上调表达.差异表达蛋白质主要参与对氧化应激反应、毒素分解、谷胱甘肽代谢、蛋白质折叠和糖酵解等生物过程,分布于线粒体、叶绿体、溶质、细胞质、细胞壁等位置,主要发挥结合功能、催化活性和氧化还原功能.


太阳能自控多方式诱虫灯对槟榔害虫的诱捕效果评价
《热带作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太阳能自控多方式诱虫灯诱捕槟榔害虫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经过240 d,诱虫灯共诱捕害虫255 924头,共计8个目、26科、46种昆虫,其中鳞翅目害虫达到64.33%;诱虫灯诱虫数量、重量在8-11月增加,12-2月减少,3月后再增加,其诱虫数量变化与当地虫害发生规律相一致,且益虫仅占总虫量的0.80%;灯控区槟榔受虫害等级比非灯控区少1~3个等级,虫害发生等级控制在++以内.灯控区坐果率在开花结果初期、收获期明显高于非灯控区,明显降低落果率,单株产量达到10.96 kg,比非灯控区提高36.61%.因此,该型诱虫灯在槟榔园使用具有诱虫谱广,诱杀作用强的特点,可大幅减少虫害发生,提高坐果率,增加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