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UHPLC-MS/MS法同时测定水果中的7种人工甜味剂
《分析试验室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同时测定水果中7种人工甜味剂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样品经纯水超声提取,经离心沉淀残渣,以Waters CORTECDT3(2.7μm,2.1 mm×100 mm)色谱柱分离,0.1%甲酸水-乙腈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电喷雾负离子模式(ESI-)电离,多反应监测(MRM)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三氯蔗糖在5~500 ng/mL范围内,安赛蜜、甜蜜素、糖精钠、阿斯巴甜、阿力甜、纽甜在1~100 n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8,在4个不同浓度添加水平下,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9.0%~111.4%,RSDs为0.3%~8.8%,检出限为0.26~25μg/kg,定量限为2.2~85μg/kg。该方法适用于大批量水果中7种人工甜味剂的快速筛查及定量。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同时测定 水果 人工甜味剂


杂交水稻苗期杂种优势及基因表达与产量的关系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在发育早期就呈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苗期是水稻(Oryza sativa)株型形态建成和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了解苗期杂种优势及基因表达与产量杂种优势的相关性、探索通过水稻苗期表现预测杂交稻产量潜力的可能性,本研究选取杂交水稻有代表性亲本18份,配制45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系统考查杂交组合苗期根和苗的杂种优势、基因表达及其与单株产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时期根和苗的性状间、同一组织不同时期性状间都有相关性,苗期性状间有12对性状相关性显著(P<0.05),有2个苗期性状与田间单株产量呈正相关(P<0.05);杂交稻组合在萌发早期(发芽第3天,3 d after sowing,3DAS)杂种优势最高;6个苗期性状的中亲优势(middle parent heterosis,MPH)有13对性状正相关(P<0.01),根长-3DAS,根长-14DAS,株高-3DAS的MPH和单株产量MPH正相关(P<0.05);分析了4个根系发育相关基因在杂交稻组合和亲本间播种后第17天的表达模式,有3个基因与第17天植株的根干重和苗干重相关,4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均与田间单株产量呈显著相关(P<0.05).杂交水稻组合在种子萌发早期就表现出极强的杂种优势,苗期根和苗各性状间的杂种优势普遍具有相关性.部分性状的杂种优势以及与性状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与成熟期单株产量显著相关.本研究为利用水稻早期性状预测产量杂种优势模型的建立和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文昌锥种质资源叶片表型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昌锥是海南文昌特有锥属植物,地理分布小且现存数量少.为了解文昌锥叶片表型变异和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文昌锥7个自然居群叶片的9种叶片表型性状,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数量遗传分析.结果 表明,文昌锥9种叶片表型性状多样性十分丰富,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变幅为1.96~2.10,均值为2.05;文昌锥叶片表型变异在居群内较高,但是表型变异主要来源于自然居群间;CY、BC、CBX、LFT和MS是选择大叶文昌锥的优势自然居群,XS是选择小叶文昌锥的优势自然居群;文昌锥叶片表型性状间相关性很高,主成分分析把相关性极显著的文昌锥叶片表型指标可以综合概括成叶片大重、叶形指数叶厚、叶柄长以及叶薄等四个主成分因子.本研究可以为文昌锥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以及未来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提供支持.
关键词: 文昌锥(Castanopsis wenchangensis);叶片表型;多样性;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


木薯种质资源中醇腈裂解酶基因12G132600编码区终止突变及频率的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木薯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但块根中含有的氰苷及其产生的氢氰酸严重影响木薯的食用品质,增加加工成本。α-醇腈裂解酶(alpha-hydroxynitrilelyase,HNL)是植物催化醇腈裂解产生氢氰酸的关键酶。重测序数据显示,‘华南8号’木薯品种中HNL编码基因家族的一个成员12G132600在编码区内部发生了终止突变,导致基因编码区变短。本研究对国内外251份木薯种质资源的重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共发现60份材料醇腈裂解酶基因12G132600存在相同的终止突变,该60份材料全部是终止突变与非终止突变的杂合基因型,且全部为栽培类型木薯。说明该突变是木薯由野生型驯化为栽培型以后发生的。通过对木薯品种‘华南9号’该基因的克隆测序以及与已发表的木薯品种‘TME3’基因组序列的比对分析,证实了该突变在木薯品种中真实存在。


不同速生白菜苗期耐热性室内鉴定及耐热指标筛选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构建不同速生白菜苗期耐热性室内鉴定评价体系,以20个速生白菜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正常和人工模拟37℃高温2个处理,对苗期的15个指标进行测定,以各单项指标的耐热系数(γ)作为衡量耐热性依据,利用多元分析方法对不同速生白菜品种耐热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对各指标的影响存在差异,各候选指标间的相关性还存在信息重叠与交叉现象,主成分分析将高温胁迫下速生白菜苗期的15个单项指标转化为5个彼此独立的综合指标,隶属函数分析得到不同品种苗期耐热性综合评价值(D值),聚类分析将20个速生白菜品种划分为耐热型、中等耐热型和不耐热型3种类型。在此基础上,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速生白菜耐热性评价方程。苗期耐热性强的速生白菜品种为B16、B18、B10、B13、B3和B20,可为速生白菜耐热品种选育、耐热机理及调控机制研究提供材料。丙二醛含量(MDA)、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可溶性糖含量(SS)、单株干重(DW)、脯氨酸含量(Pro)、根系活力(RA)、过氧化氢含量(HP)和过氧化氢酶活性(CAT)等8个指标可作为速生白菜苗期耐热性评价指标。


荔枝钾氮肥滴施比例及施肥方式对土壤pH和盐分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灌溉施肥引起的土壤酸化和次生盐渍化问题是限制其可持续应用的重要因素。2013~2018年在海南省澄迈县进行了荔枝滴灌施肥试验,探讨在磷肥土施条件下以不同比例滴施钾氮肥(K2O/N=0.6、0.8、1.0和1.2)及在K2O/N=1.0条件下以不同方式施肥(磷肥土施而钾氮肥滴施、全部肥料滴施及全部肥料土施)对砖红壤荔枝园0~30和30~50 cm土层土壤pH和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5年以不同比例滴施钾氮肥,土壤pH、盐分及盐分阳离子(K+、Ca2+和Mg2+)和阴离子(Cl-、NO3-、SO42-和HCO3-)含量变化与钾氮肥比例之间均缺乏密切关系。然而,在试验结束时,偏施氮肥(钾氮肥滴施比例为0.6)由于促进Ca2+在两个土层的淋失而降低土壤pH,而合理滴施钾氮肥(钾氮肥比例为1.0)则稍提高土壤pH,对盐分及盐分阴阳离子含量影响则未达显著水平。全部肥料土施比全部肥料滴施有利于盐分阳离子的保存,对盐分阴离子的影响则不大,从而也有利于维持土壤pH。在荔枝滴灌施肥中,可将钾氮肥以1∶1的比例滴施且将磷肥土施,即使在降雨丰沛的荔枝产区长期应用,也可避免土壤酸化及次生盐渍化。


外源钙对槟榔生长、生理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外源钙对槟榔生长、生理及养分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应用不同钙浓度(0、50、100、200、300、400、500 mg/kg)处理,测定不同钙浓度处理下槟榔形态变化、生理响应及养分吸收状况.[结果]外源钙处理浓度≤300 mg/kg时,槟榔在形态、生理、养分吸收方面均积极响应,随钙处理浓度增加,槟榔叶片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增加,抗氧化酶系统SOD、POD、CAT活性增加,槟榔渗透调节作用和活性氧清除能力增强,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降低,提高了钙的积累量和转移系数,增加氮、磷、钾养分吸收,促进槟榔株高、根长、根数和干物质等形态指标;钙浓度≥400 mg/kg时,随钙浓度增加,槟榔叶片中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下降,抗氧化酶系统POD、CAT活性降低,槟榔细胞渗透调节和活性氧清除能力下降,MDA增加,氮磷钾钙积累开始减少,槟榔生长随钙浓度增加而减弱.[结论]槟榔适宜的钙处理浓度200~300 mg/kg,此时渗透调节,抗氧化酶系统,氮、磷、钾、钙养分吸收,钙地上部转移能力等处于较高水平,促进槟榔生长.


海南特有极小种群植物文昌锥的SCoT-PCR体系建立及有效引物评价
《植物研究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应用SCoT分子标记研究文昌锥种质资源,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2种方法,分析DNA、引物、d NTPs、Taq DNA聚合酶这4种因素对文昌锥SCoT-PCR扩增结果的影响,优化建立文昌锥SCoT-PCR体系,并对文昌锥SCo T标记引物进行有效性评价。结果表明:各个因子对SCoT-PCR扩增影响大小依次为:DNA> d NTPs>引物> Taq DNA聚合酶;最优反应体系为:总体系为20μL,DNA含量为2.5 ng,引物浓度为0. 8μmol·L~(-1),d NTPs浓度为0. 2 mmol·L~(-1),Taq DNA聚合酶的含量1 U;经验证,该体系获得的扩增产物清晰、稳定;应用该体系筛选出15条多态性好且适合文昌锥扩增的引物,为今后利用SCo T分子标记技术对文昌锥及其他壳斗科植物进行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大白菜TPS基因家族鉴定及其在高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大白菜TPS (BrTPS)家族成员信息及对高温胁迫信号的响应,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大白菜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了BrTPS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理化性质、进化特征、蛋白结构及在高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白菜全基因组含有15个TPS基因家族成员,分布于8条染色体上.除BrTPS14和BrTPS15外,其余成员各含有1个TPS和1个TPP结构域,并且所含motif的排列顺序也完全一致.理化性质分析发现,15个成员的氨基酸长度介于129~1 459 aa之间,分子量大小在14.73~165.83 kD之间,大部分BrTPS蛋白为酸性蛋白和亲水蛋白,以无规则卷曲作为二级结构主要构成元件.进化分析表明,大白菜TPS基因家族成员可分为2类,其中ClassⅠ包含5个成员,ClassⅡ包含10个成员.本研究对高温胁迫前后不同组织和持续高温胁迫下叶片中的表达分析,发现大部分的BrTPS基因可对高温胁迫产生响应,但在表达规律上存在差异.这些研究结果为后续研究大白菜TPS基因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 TPS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高温胁迫 表达分析


菜心耐热性评价及酶促抗氧化系统对高温胁迫的响应
《浙江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鉴定不同菜心品种的耐热性,以热害指数为评价指标对19份材料进行耐热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酶促抗氧化系统对人工模拟高温胁迫及恢复的响应。结果表明:通过热害指数分析,筛选出耐热品种5个、中等耐热品种11个、不耐热品种3个。对耐热品种CX10、中等耐热品种CX17和不耐热品种CX13进行人工模拟高温处理发现,37℃高温胁迫时菜心叶片的电导率、MDA含量显著升高,SOD、POD和CAT的活性,以及Mn-SOD、POD和CAT基因表达量显著增加。从增加幅度来看,耐热材料中的电导率、MDA含量增幅明显低于不耐热材料,SOD、POD和CAT的活性,以及Mn-SOD、POD和CAT基因表达量则以耐热材料中增幅最大。在胁迫恢复3 d时,与胁迫时相比,所有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对照。以上结果说明,高温胁迫影响了菜心酶促抗氧化系统的正常代谢,即使高温解除后也不能恢复至正常状态,但耐热材料可通过调节自身的酶促系统减轻胁迫带来的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