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菜心品种萌发期和苗期耐热性分析及其鉴定指标筛选
《西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菜心品种间的耐热性强弱,构建菜心品种耐热评价体系.以20个菜心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正常和人工模拟37℃高温2个处理,对不同菜心品种萌发期和幼苗期的21个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以各单项指标的耐热系数(γ)作为衡量耐热性依据,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相结合,对不同菜心品种进行耐热性鉴定及耐热指标筛选.结果表明,与正常处理相比,高温胁迫后各菜心品种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地上部鲜质量、地下部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地下部干质量、叶绿素质量分数和根系活力均下降,热害指数、O-2质量分数、H2 O2质量分数、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可溶性糖质量分数、Pro质量分数和CAT活性均升高,发芽势、根冠比、相对电导率、SOD活性和POD活性既有下降又有升高.相关性分析显示各评价指标间存在信息重叠与交叉现象,主成分分析将21个单项指标转化为3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隶属函数法计算获得了各品种综合耐热能力D值并排序,聚类分析将20个菜心品种划分为耐热型(6个)、中等耐热型(10个)和不耐热型(4个)3种类型;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菜心耐热性评价方程,同时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筛选出热害指数、过氧化物酶活性、MDA质量摩尔浓度、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发芽势和过氧化氢质量分数等6个指标,可作为菜心耐热性综合鉴定指标.本研究结果为菜心耐热性评价、耐热品种选育、耐热机理及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旱稻新品种'中科西陆2号'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培育出适宜云南和海南等地区种植的高产、广适旱稻新品种,本研究以水稻品种'明恢63'与旱稻品种'陆引46'为亲本进行杂交和回交,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陆生适应性QTLs导入,结合系谱法成功培育出感温型旱稻新品种'中科西陆2号'.该品种在海南参加了3个点的两年评比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4 914 kg,比'云陆201'增产25.5%,表明其具有较强的增产潜力.'中科西陆2号'株型适中,穗部性状优良,株高105 cm,穗长22 cm,单株有效穗7个,穗粒数144粒,结实率89.2%,千粒重24.1 g.对'中科西陆2号'进行抗旱性鉴定,结果显示:'中科西陆2号'抗旱性与陆稻亲本'陆引46'基本一致,显著强于水稻亲本'明恢63'.'中科西陆2号'于2019年通过了海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琼审稻2018033).本研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将陆生适应性QTLs导入,高效地选育出高产抗旱新品种,对促进云南和海南等地旱稻品种更新换代和对旱稻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菠萝TCP基因家族的鉴定及成花诱导阶段的表达谱分析
《果树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并分析菠萝TCP(Teosinte branched 1/Cycloidea/Proliferating)基因家族,为菠萝TCP基因在乙烯利诱花过程中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台农16号'菠萝为材料,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系统地分析该基因家族的蛋白质理化性质、染色体定位、基因共线性、系统进化、基因结构、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及RNA-Seq数据,并通过qRTPCR分析该基因家族在成花诱导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共鉴定出9个菠萝TCP基因,均含有TCP结构域,系统进化将其划分为PCF、CIN和CYC/TB1三个亚家族.菠萝TCP基因家族的扩增与全基因组倍增事件无关,不存在片段复制和串联复制事件.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AcTCP2、AcTCP5~AcTCP9均含有乙烯响应元件.表达谱分析表明,AcTCP对乙烯利均有不同程度的响应,在花芽分化时期,AcTCP1、AcTCP3、AcTCP7和AcTCP8在茎尖中的表达水平均有显著上调,分别约为0时期的8.15、18.0、14.6和7.91倍.[结论]鉴定并分析了AcTCP基因家族成员信息,发现AcTCP1、AcTCP3、AcTCP7和AcTCP8在花芽分化时期高度表达,AcTCP3在乙烯利处理1 h后显著上调,表明其可能与乙烯利诱导菠萝成花过程密切相关.


钾水平对广藿香生长、挥发油及药效成分的影响
《中药材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施钾肥对广藿香生长、产量、挥发油量及药效成分的影响。方法:通过盆栽培试验,对广藿香生长、产量、挥发油量及药效成分进行测定和分析,钾水平设计为5个处理:0、2、4、6、8 g K2O/盆(10 kg土)。结果:随着施钾量增加广藿香株高、茎粗、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茎含油率、叶含油率、全株含油率和单株含油量显著升高。在施钾量0~4 g/盆(10 kg土)时,随着施钾量增加,广藿香茎叶广藿香酮含量不断升高,当施钾量超过4 g/盆(10 kg土)时,随着施钾量增加,广藿香茎叶中广藿香酮含量逐渐下降。在施钾量0~2 g/盆(10 kg土)时,随着施钾量增加,广藿香茎叶中广藿香醇和其它10个药效成分含量逐渐上升,当施钾量超过2 g/盆(10 kg土)时,随着施钾量增加,广藿香茎叶中广藿香醇和其它10个药效成分含量逐渐下降。结论:8.0 g K2O/盆(10 kg土)的生长指标较好,2.0 g K2O/盆(10 kg土)的药效成分含量较高,因此高水平钾肥能促进广藿香的生长,但不利于广藿香药效成分的积累。


芒果中性/碱性转化酶MiNI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1个编码NI基因的cDNA序列,命名为MiNI基因,并对不同来源的中性/碱性转化酶的分子特征及系统进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表明:MiNI基因开放阅读框为2034 bp,编码677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为76.6kDa,理论等电点为6.24;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NI二级结构α螺旋占38.85%,无规则卷曲占35.45%,伸展链占18.91%,β折叠占6.79%;MiNI具有glycoside hydrolase family 100结构保守域,与克里曼丁桔、龙眼、巴西橡胶树和番木瓜都具有一致的motif位点;MiNI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克里曼丁桔、龙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构建NI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与芒果遗传距离最近的是克里曼丁桔,最远的是玉米和枸杞.qRT-PCR分析显示,果皮MiNI基因表达量远高于果肉;花后10~40 d,果皮MiNI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花后40~100 d,果皮MiNI基因表达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水平;花后100~130 d,随着果实成熟,果皮MiN基因表达量又显著上升;而花后10~40 d,果肉MiNI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至果实发育后期果肉MiNI基因表达量始终处于极低水平.该研究为进一步了解MiNI基因在芒果果实蔗糖代谢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从分子角度阐明芒果糖代谢机理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关键词: 芒果 中性/碱性转化酶 克隆 生物信息学 表达分析


不同品种玉米对蔬菜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改良效应
《热带作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玉米对蔬菜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改良效应,以‘鲜玉糯2号’、‘泰系2号’、‘泰系3号’、‘伯洪5号’和‘美兰16号’5种玉米为研究对象,对其养分积累情况、不同土层养分和次生盐渍化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鲜玉糯2号’的总生物量、吸氮量、吸磷量、吸钙量和吸镁量最高,分别为714.94、12.30、2.70、6.11、1.13 kg/667 m~2;(2)与不种植任何填闲作物的对照相比,各品种玉米对土壤0~20 cm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均有一定的消减作用,其中‘鲜玉糯2号’对碱解氮、速效磷、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消减能力最佳;(3)种植玉米使土壤0~20 cm的电导率下降15.18%~35.43%,其中‘鲜玉糯2号’下降幅度最大。蔬菜大棚在休闲期种植玉米,能有效降低养分的积累,缓解土壤次生盐渍化。


海南岛柑橘肾形线虫病的发生及病原鉴定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据调查发现海南岛柑橘根部寄生线虫危害严重,其根部主要寄生线虫为肾形线虫(Rotylenchulus spp.),且分布广泛,侵染根部对其造成严重影响.从海南岛柑橘园中采集表现为黄化、小叶等症状的发病植株根部土样,用改良贝曼漏斗法分离土壤线虫,通过形态学观察与测量、28S rDNA D2-D3区序列扩增、测序、比对及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表明,在60份土样中该线虫检出率为66.7%,虫口密度最高达513条/100 mL土;由形态学鉴定为肾形线虫.对肾形线虫28S rDNA D2-D3区PCR扩增条带大小为780 bp左右,与目标基因大小一致.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登录的数据进行Blast比对,与肾状肾形线虫(Rotylenchulus reniformis数据同源性高达99%以上.根据比对结果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与已报道的肾状肾形线虫聚为一类.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将该线虫鉴定为肾状肾形线虫.本研究对柑橘根部土壤肾形线虫的调查和鉴定研究,为该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柑橘 肾状肾形线虫(Rotylenchulus reniformis) 鉴定


8种杀线剂对柑橘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评价
《农药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出安全高效环保型防治柑橘根结线虫的杀线剂.[方法]采用浸泡法测定8种药剂对柑橘病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panyuensis)的室内生物活性,并进行田间药效评价试验.[结果]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显示:供试化学杀线剂以3.2%阿维菌素EC最高,其LC50值为0.4206 mg/L,其次是41.7%氟吡菌酰胺SC、21%阿维·噻唑膦EW;供试生物杀线剂的生物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5亿孢子/g淡紫拟青霉WP、8亿芽孢/g蜡质芽孢杆菌WP、2.5亿孢子/g厚垣轮枝菌GR、100亿芽孢/g坚强芽孢杆菌WP.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药后30 d,41.7%氟吡菌酰胺SC防效最高为89.65%,其次为21%阿维·噻唑膦EW、3.2%阿维菌素EC;药后60 d,21%阿维·噻唑膦EW防效最高为75.26%,其次为5亿孢子/g淡紫拟青霉WP.[结论] 21%阿维·噻唑膦EW、5亿孢子/g淡紫拟青霉WP和100亿芽孢/g坚强芽孢杆菌WP对柑橘根结线虫防治效果好,持效期长,可作为防治柑橘根结线虫的推荐药剂应用于生产.


水稻早衰突变体w14的鉴定和病程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20 CSCD
摘要:[目的]叶片早衰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早衰突变体是研究水稻衰老机制的良好载体,鉴定、分析早衰突变体的表型特征,有助于了解突变体的遗传规律,为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人工接种鉴定了早衰突变体w14的稻瘟病和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同时通过对离体叶片的黑暗诱导和叶绿素含量测定,鉴定了突变体w14的早衰表型;再分别对早衰突变体w14和野生型粳稻品种云引(简称'YY')中水稻早衰相关基因和病程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研究早衰突变体w14的早衰类型及与野生型在防御系统上的差异.[结果]黑暗诱导处理24 h后,突变体w14的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YY(P<0.05).黑暗诱导处理48 h以上,突变体w14的叶绿素含量极显著低于野生型YY(P<0.01).突变体w14中衰老相关基因SGR、Osh36、Osh69、PAO、NYC3和RCCR1的表达均显著高于野生型YY.分别接种水稻白叶枯和稻瘟病后,突变体w14均表现为比野生型YY更感病,且病程相关基因PR1a、PR4、Cth1、PR1b、PBZ1、PR3等的表达在突变体中显著上调.[结论]突变体w14具有典型的衰老和感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的表型,与野生型相比,在突变体中与病程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了显著改变,即突变体防御系统的改变导致其出现感病的表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