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934条记录
铁改性生物炭促进土壤砷形态转化抑制植物砷吸收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砷污染水平(10、20、40和80 mg/kg)下,添加不同量(10、20和40 g/kg)改性前后的生物炭对土壤砷形态及植物吸收砷规律的影响。该文以棉花秸秆生物炭及改性生物炭(棉花秸秆生物炭与Fe Cl3?6H2O按质量比为20∶1)为试材,小白菜为供试植物。结果表明:生物炭(10~40 g/kg)和改性生物炭(10 g/kg)能促进小白菜的生长,在添加量分别为20和10 g/kg时生物量最大,其最大值分别为8.26和6.68 g/盆,改性生物炭在添加量为10 g/kg时高于对照组和等量未改性生物炭处理组。在砷质量分数为10和20 mg/kg的基础上,添加生物炭(10~40 g/kg)后,土壤中砷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水溶态砷分别增加了0.22%~3.36%和0.96%~3.70%;改性生物炭添加对土壤砷质量分数为10 mg/kg时水溶态砷无明显影响,土壤砷质量分数为20 mg/kg时,添加改性生物炭(10~40 g/kg)后水溶态砷减少了0.12%~0.58%。在高浓度(40和80 mg/kg)砷土壤中,水溶态砷含量随着土壤中砷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添加生物炭(10~40 g/kg)后,土壤中水溶态砷分别增加了0.21%~1.56%和2.11%~8.94%,但砷主要以铝形砷形式存在,残渣态砷次之。各处理组小白菜可食部分和根部砷质量分数在添加10~40 g/kg生物炭后的变化规律不尽相同,等量的改性生物炭添加后,可食部分由18.28 mg/kg显著降低至2.66 mg/kg(P<0.05),根部从133.99 mg/kg显著降低至20.21 mg/kg(P<0.05)。改性生物炭与未改性生物炭相比,改性生物炭能降低土壤中水溶态砷的含量及对小白菜吸收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因此,该研究可为改性生物炭在含砷土壤的修复应用中提供数据支撑与理论基础。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 污染 改性生物炭 砷形态 小白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

中国植保导刊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连续3年利用性诱剂监测亚洲玉米螟发生期,应用球孢白僵菌150~240 g/hm~2灌心,防治1代玉米螟,植株平均防效达87.3%;分3~4次释放螟黄赤眼蜂120万头/hm~2,防治2代玉米螟,有效降低玉米穗部虫口数量,平均防效69.3%。防控区玉米商品化率提高6.9%~9.8%,平均增产10.6%。结果表明,利用性诱剂监测,结合球孢白僵菌灌心、投放赤眼蜂可以做到精准防治,进行秸秆粉粹回收又可降低玉米螟基数。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性诱剂 球孢白僵菌 螟黄赤眼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野扁桃休眠枝条和花芽的抗寒试验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新疆野扁桃休眠枝条和花芽的抗寒能力,为选育扁桃优质抗寒种质资源提供依据。【方法】以新疆野扁桃为试材,采用组织褐变法和恢复生长法,分析8个低温胁迫下(4、-15、-20、-25、-30、-35、-38和-40℃)野扁桃休眠枝条(1 a、2 a、3 a)和休眠芽的抗寒性。【结果】随着温度的降低,野扁桃休眠期枝条和花芽组织逐渐出现褐变,褐变程度逐渐加重。三种类型休眠枝条之间的褐变率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1年生的枝条褐变程度较2、3年生的枝条严重,其抗寒性较弱。当温度达到-35~-38℃时,三种类型的野扁桃枝条均发生严重褐变。野扁桃休眠期花芽受低温胁迫的影响较大,不同低温胁迫的休眠花芽萌芽率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野扁桃休眠花芽在-30~-38℃低温之间发生严重褐变,几乎丧失萌芽能力。【结论】野扁桃休眠枝条的半致死温度为-35~-38℃,野扁桃休眠花芽的半致死温度-38℃,影响野扁桃花芽的成活及开花的温度为-30~-38℃。

关键词: 野扁桃 休眠枝条 休眠花芽 抗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探析——基于体制内与体制外推广主体的推广逻辑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视角,通过案例分别对体制内县乡一级农业技术推广主体、体制外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能手等3个推广主体各自的推广逻辑、运行机制、组织行为及农业技术推广的转译过程展开了详细讨论。研究表明,征召力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制运行的核心,它与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组织机制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从推广逻辑来看,以国家力量为征召的体制内推广主体因技术供给与农民技术需求之间的势差使其动员能力较弱。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体制外推广主体,技术吸纳能力较强,构建起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新型技术共同体,但是融资与人才方面的支持缺乏。依靠农村熟人社会建立起来的种植能手技术推广的适应性较强,但是创新性不够,技术网络的脆弱性较大。

关键词: 农业 技术推广 体制内 体制外 行动者网络理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精胺对哈密大枣冷藏期间贮藏特性的影响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多胺处理对枣果实采后冷藏期间贮藏特性的影响,探讨保持鲜枣果实品质的方法。以绿熟期哈密大枣为试材,用浓度分别为1×10-4、1×10-5、1×10-6mol/L的精胺溶液室温处理鲜枣果实24h,并在(0±0.5)℃冷库中贮藏30 d。研究表明:精胺处理可有效延缓鲜枣果实硬度下降,维持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以及VC的含量,抑制鲜枣果实的呼吸作用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减少果实的腐烂率。由此表明,浓度为1×10-4 mol/L精胺处理能显著延缓鲜枣果实的衰老,提高果实的冷藏期间的贮藏品质。

关键词: 精胺 哈密大枣 贮藏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圆盘式切膜起茬部件的设计与试验

新疆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解决玉米生长过程中呈伞型的气生根与次生根将地膜紧密包裹问题,最大限度地起出地膜和根茬,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方法】采用三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运用圆盘式切膜起茬机理,于2015年8月在新疆塔城市喀拉哈巴克乡先锋村进行玉米起茬试验,研究入土深度、前进速度和立柱间距三个主导因素对玉米根茬起茬率的影响。【结果】建立了切膜起茬部件入土深度、前进速度、立柱间距和起茬率之间的数学模型,并进行17组起茬率组合试验,得出17组相应的起茬率。最大起茬率为93.9%,工作参数是:入土深度为150 mm、前进速度为3 km/h、立柱间距为100 mm;最小起茬率为63.5%,工作参数是:入土深度为100 mm、前进速度为2 km/h、立柱间距为63.5 mm。【结论】研究了圆盘式切膜起茬的原理,分析了影响起茬性能的关键因素,并通过试验验证得到优化参数组合入土深度为151 mm、前进速度为4 km/h、立柱间距为100 mm,最优起茬率为93.1%,为圆盘式切膜起茬机的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圆盘式切膜 起茬部件 设计 起茬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产地昆仑雪菊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化学发光法比较不同产地昆仑雪菊水提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3种不同产地、海拔的雪菊水提物均能有效地清除O_2~-·、HO·和H_2O_2,只是对不同的自由基清除效果不同。和田高原雪菊对O_2~-·、HO·的清除效果都是好的,达坂城平原雪菊对H_2O_2的清除效果最好,田高高原雪菊和喀什高原雪菊对HO·的清除效果都优于维生素C,不同产地、海拔雪菊中黄酮含量与O_2~-·、HO·的清除率之间相关性良好。

关键词: 不同产地 雪菊 抗氧化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燕麦/大豆和燕麦/花生间作对根际土壤固氮细菌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PCR-DGGE技术研究燕麦/豆科不同间作组合和单作处理对根际土壤固氮细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单作燕麦根际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在间作系统中,除灌浆期差异显著外,间作燕麦根际固氮微生物群落比较稳定。在整个生育期,间作豆科作物相对于其单作,根际固氮微生物群落较为接近。间作系统中作物根际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更为稳定,变化幅度小,或趋于一致,尤其在燕麦/大豆间作系统中表现更为突出。DGGE条带测序可知,燕麦的根际固氮微生物都属于变形菌门,主要为α-变形菌纲的慢生根瘤菌属、β-变形菌纲的Azohydromonas和少数其他菌属。豆科作物根际固氮细菌种类较丰富,主要为α-变形菌纲的慢生根瘤菌属、β-变形菌纲的Azohydromonas和Pseudacidovorax、γ-变形菌纲的克雷白氏杆菌属及少数Cyanobacteri和一些不可培养固氮菌群,且存在一些燕麦根际不存在的菌属,如鱼腥藻属和Ideonella。总体来看,燕麦/豆科间作能够影响作物根际土壤固氮菌的群落结构,有助于深化对燕麦合理间作栽培模式的认识。

关键词: PCR-DGGE 间作 nifH基因 燕麦 大豆 花生 群落多样性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枣果霉烂病病原鉴定(一)——引起新疆枣果霉烂病的几种曲霉菌的分离鉴定

新疆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枣果霉烂病是枣果产后的重要病害,曲霉菌是枣果霉烂最重要的致病菌。目前,国内外对引起枣果霉烂病的病原种类报道甚少。明确新疆枣果霉烂病的病原种类及优势致病种群,有效防控该病的发生和危害。【方法】通过广泛采样、组织分离和回接证病对大量病样进行系统分离;对几种致病曲霉菌进行形态鉴定、分子验证及致病性比较。【结果】曲霉属真菌为枣果霉烂病的最主要病原;分离得到的大多数曲霉属的单孢分离菌株对枣果具有明显的致病性;致病的214个曲霉属单孢菌株分属于5个种,分别为黑曲霉、黄曲霉、赤曲霉、赭曲霉和聚多曲霉;其中黑曲霉的分离频率最高,致病性最强。【结论】引起新疆枣果霉烂病的曲霉有5种,其中黑曲霉为优势致病种。

关键词: 果实霉烂病 曲霉 病原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农业高效节水影响因素研究

节水灌溉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高效节水技术在推行过程中诸多因素对其的影响程度,选取影响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的3个关键因素,9项具体指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指标对农业高效节水面积变动的弹性。分析结果显示农业用水资源量、高效节水财政投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业用水价格是高效节水技术推行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多元线性回归 农业节水 影响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