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麦品种阿勃的五个缺体系在两个生长阶段的叶蛋白差异(英文)
《麦类作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识别、定位小麦叶蛋白并解析小麦叶蛋白的基因组行为特征,是小麦叶蛋白质组学基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研究采用高通量蛋白分析及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分析了普通小麦品种阿勃整倍体与其5个缺体系的黄化苗阶段叶片(E)和抽穗期叶片(H)的叶蛋白表达差异。阿勃整倍体E中重复检测到630个蛋白,阿勃整倍体H中重复检测到520个蛋白,其中514个蛋白为E和H共有,116个蛋白仅E有,6个蛋白(862,756.1,759,A56.2,458.3,249)仅H有。同时发现,染色体1A、1B、6A、6B和6D在H期影响68个叶蛋白的表达,在E期影响38个叶蛋白的表达。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叶蛋白A56.1,一个推测的逆转座子蛋白,在1A缺体系或6A缺体系的E和H期中都完全缺失,而叶蛋白756.1,一个推测的依ATP的DNA螺旋酶II 70 kD亚基,在1A缺体系或1B缺体系或6A缺体系的H期中都完全缺失。
交替隔沟灌溉对春播高粱光合特性及其水分利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寻求高粱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水利用率,此试验运用了随机区组设计法,对高粱的灌溉进行了沟灌在不同灌水量下采用交替灌隔沟灌溉法与传统方式——漫灌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交替隔沟灌溉在灌水量达到75mm时,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等光合指标同灌水量为135mm的漫灌相比,差异不显著,产量相当。交替隔沟灌溉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1.94%,减少棵间蒸发量32.49%,灌溉水节水率可达44.44%,在满足植株蒸腾需求的条件下,具有显著的节水效应。对高粱进行沟灌,采用交替隔沟灌溉的方式,在产量相当的情况下,具有显著的节水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药修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鸡免疫器官损伤的病理学观察
《中国畜牧兽医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旨在检查中药颗粒剂对传染性法氏囊病(IBD)鸡免疫器官损伤的修复作用。采用病理组织学方法检查传染性法氏囊病自然耐过鸡和用中药颗粒剂治疗而康复鸡的免疫器官,采用光学显微镜对其主要免疫器官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即随机抽取中药颗粒剂治疗组和自然耐过对照组25日龄鸡各10只,其中中药治疗康复后35日龄鸡10只,自然耐过35日龄鸡7只,死亡3只。扑杀被检鸡,采集各鸡法氏囊、脾脏和肝脏病料,眼观病变以后,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组织切片,显微镜检查病理组织学变化,并进行显微组织拍照直观比较自然耐过鸡和自制中药颗粒治疗康复鸡的免疫器官病理组织学变化。被检的IBD自然耐过鸡的免疫器官仍呈轻度病理性变化,而采用自制中药颗粒治疗痊愈鸡的病理变化基本一致,表现为免疫增强。中药颗粒剂能够显著修复IBD鸡免疫器官的损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瓜新品种蜜丰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蜜丰是以蜜本南瓜自交系M1-132为母本,唐朝南瓜自交系XT-221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中国南瓜一代杂种。生长势强,第1雌花节位为第15节左右,果实发育期80d(天)左右。在我国南北方各地栽培,果实均能充分转色。果实球形、有浅沟,皮色黄褐、被蜡粉,果肉厚5cm左右、橙黄色,味甜微面,肉质细腻,风味好,耐贮运。单果质量3.6kg,一般每667m2产量4000~5000kg。适宜春播露地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选高粱亲本系的配合力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新选高粱亲本材料的利用潜力,提高杂交育种效率,对4个新选高粱雄性不育系进行柱头生活力研究和配合力分析。用其与4个新选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16个杂交组合,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株高、穗长、穗粒重、千粒重和蛋白质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XSA和XJA的柱头生活力较强,在制种过程中授粉时间长、结实率高。雄性不育系XBA、XSA和恢复系59R、22R综合性状表现较好,这些亲本系在育种和生产上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从产量性状分析看,XBA/59R、XSA/59R、XJA/22R和XWA/59R是较理想的组合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套袋微域环境对富士苹果果皮结构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富士苹果果实进行双层纸袋套袋处理,通过分析袋内微域环境变化,研究套袋微域环境对果皮扫描与透射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内微域的黑暗环境导致果皮的光合能力缺失,表皮第一层细胞内容物减少,缺少脂质体,取而代之的是游离的脂体小球,说明表皮细胞形成角质层的物质来源缺乏,导致角质层变薄。与外界比较,套袋内昼夜具较高的温度与湿度,形成所谓的"小温室"环境,而且,由于受套袋的保护,使果实免受外界环境的直接刺激,导致套袋果实的果面光洁平滑,果点小且色淡,蜡质层龟裂均匀,且裂口深度远小于未套袋果;但摘袋后果面龟裂产生的裂纹频度增大,说明环境的改变影响蜡质层龟裂。研究结果从果皮结构的变化为套袋果实外观品质的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果实摘袋后的补钙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豌豆高产育种的选择指数分析
《作物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豌豆株粒重Y与株荚数X1、荚粒数X2、百粒重X3遗传密切相关,本试验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研究株粒重选择指数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选择指数I=1.1644X1+0.3486X2+1.6031X3,指数效率为0.84,用该数量尺度指导豌豆高产育种准确有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不同矮蔓型西葫芦冠层光合特性的差异分析
《核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日光温室自然光照下,对2个半矮蔓和2个矮蔓西葫芦品种的光合速率与光合参数的变化及光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葫芦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的日变化皆呈单峰曲线,水分利用率(WUE)变化呈双峰曲线,其中半矮蔓品种不同生育期的Pn、午后Tr及WUE都高于矮蔓品种。不同矮蔓型西葫芦冠层的光合速率的差异可以用光合叶位差(PDLP)和光合时间差(PDDT)来表示,半矮蔓品种的PDLP和PDDT显著低于矮蔓品种(苗期除外),表明半矮蔓品种耐强光,植株碳同化能力强于矮蔓品种;结瓜期半矮蔓品种午后强光下叶温低于矮蔓品种,是其Pn较高的原因之一。半矮蔓品种C3的光饱和点为1265.0μmol·m-2·s-1,补偿点为30.4μmol·m-2·s-1,最大光合速率为31.4μmol·m-2·s-1,表观量子效率(AQY)为0.0524mol·mol-1,矮蔓品种D4的光饱和点为1162.5μmol·m-2·s-1,补偿点为44.8μmol·m-2·s-1,最大光合速率为25.6μmol·m-2·s-1,表观量子效率为(AQY)0.0457mol·mol-1。与矮蔓品种相比,半矮蔓品种冠层耐强光和弱光的能力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