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336条记录
猪去核无透明带卵母细胞电融合参数的探讨

中国畜牧兽医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通过采用不同场强、电场时程和脉冲次数对去核的猪体外成熟卵母细胞电融合参数进行比较研究,观察细胞融合情况。结果表明,在电场时程30μs、1次直流脉冲(DC)的情况下,电场强度0.8kV/cm时卵母细胞的融合率为94.7%,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当电场强度为0.8kV/cm、1次直流脉冲的情况下,电场时程60和90μs时,卵母细胞融合率为86.5%和83.8%,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低于30μs时的电融合效率(P<0.05);在电场强度为0.8kV/cm,电场时程为30μs的情况下,1次电脉冲激活卵母细胞的融合率(94.7%)和2次电脉冲的融合率(95.6%)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者显著高于3次电脉冲的融合率(81.7%)(P<0.05)。通过对各组进行比较,在电场强度为0.8kV/cm、电场时程为30μs、1次直流脉冲的电刺激可以对体外成熟的猪卵母细胞取得较好的融合效果。

关键词: 无透明带卵母细胞 融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混合模式反相弱阳离子交换色谱填料的制备及其保留机理

色谱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点击化学"的合成方法制备了一种混合配体的辛基-羧基共同键合硅胶(OCS)材料,经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表征,证明了辛基和羧基官能团均已成功键合到硅胶表面。将其作为混合模式反相弱阳离子交换(RP/W C X)的固定相填料,以3种同系物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探针分子,定量研究了该固定相的混合模式保留机理,考察了溶质保留因子与盐浓度和溶质亚甲基数目的关系,验证了混合模式固定相的单点和两点保留机理的数学模型,并进一步将其应用于一系列标准碱性混合物的分离。结果表明:两点保留机理更加符合实验的结果;根据混合模式两点保留机理的数学方程,可以得到单一的疏水或离子交换作用力对总保留的影响,对混合模式色谱的实际分离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本文建立了反相弱阳离子交换混合模式OCS固定相的保留机理的定量模型,并证明了该固定相在碱性化合物的分离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反相弱阳离子交换色谱固定相 混合模式色谱 保留机理 数学模型 色谱分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非洲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抢救性引进与合作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非洲是许多作物的起源中心,蕴藏着大量的原生态资源,特别是特异性资源是育种研究的优良材料。随着非洲国家农业商品化用种步伐加快,部分原生态资源正在消失。通过分析非洲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引进与利用现状,提出如何抢救性引进非洲优异资源,充分利用非洲优异种质资源,解决制约作物育种的资源难题,丰富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综合提高中国和非洲国家作物育种水平及创新能力。

关键词: 非洲 农作物种质资源 引进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5%霜霉威·咪唑菌酮悬浮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

植物保护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45%霜霉威·咪唑菌酮悬浮剂不同剂量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施用45%霜霉威·咪唑菌酮悬浮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显著且持久,第3次施药14d后,对晚疫病的防效达到67.64%~83.78%;马铃薯产量达到19 972.5~23 302.5kg/hm2,商品薯率高,烂薯率低,增产效果显著。随着供试药剂剂量的增加,对晚疫病的防效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但对马铃薯的增产效果差异不显著。45%霜霉威·咪唑菌酮悬浮剂施用剂量以450~675g/hm2为宜。

关键词: 45%霜霉威·咪唑菌酮悬浮剂 马铃薯晚疫病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魔芋软腐病研究进展和对策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魔芋软腐病频发已成为制约魔芋种植业发展的瓶颈。通过对魔芋软腐病病原菌鉴定、软腐病侵染路径、软腐病防控等方面研究进展的概述。提出了通过筛选、创制"优质、抗(耐)病"的魔芋资源,为魔芋抗病育种提供新材料。构建魔芋根际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文库,挖掘抗魔芋软腐病菌的新生物活性物质或新基因,在基因组水平上为魔芋软腐病的生态防控提供新资源。利用根际微生态平衡理论,研究魔芋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通过土壤生物活性的改良,消除或者减轻魔芋病害。

关键词: 魔芋 软腐 进展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机制与应用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土壤污染是全球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近年来,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技术被认为是一种绿色、生态友好的土壤修复技术。系统阐述了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机理和类型,并对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植物修复 重金属 土壤 机制 类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研院所单位分类改革与政策建议探析

湖北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中国农业科研院所改革相对滞后,当前应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业科研院所改革,激发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生机与创新活力,从而满足社会对农业科研公益服务的需求。要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农业科研院所的公益属性,完善相关配套改革措施,构建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管理和运行体制。

关键词: 农业科研 分类改革 政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藻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Jcma1F17化合物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硅胶和半制备液相方法从真菌Aspergillus sp.Jcma1F17发酵液中共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过质谱及核磁共振波谱鉴定,化合物分别为cis-4-hydroxymellein(1)、trans-4-hydroxymellein(2)、(R)-mellein(3)、penicillic acid(4)、aspyrone(5)和asperlactone(6)。化合物3对乙酰胆碱酯酶有较弱的抑制作用,IC50为57.5μg/m L,其他化合物IC50均大于100μg/m L。

关键词: 海藻内生真菌 Aspergillus sp.Jcma1F17 次生代谢产物 乙酰胆碱酯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翘嘴鳜、斑鳜杂交子代F_1及其自交子代F_2胚胎发育的研究及鉴定

湖北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人工催产、人工授精的方法获得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杂交子代F1及F1的自交子代F2,并对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后代F1和F1自交后代F2的胚胎和胚后发育进行了初步观察与比较,并采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对翘嘴鳜、斑鳜及其正交子代F1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翘嘴鳜卵径为(1.09±0.05)mm,正交F1雌鱼卵径为(1.26±0.05)mm、F2卵径(1.19±0.04)mm,显著小于斑鳜的卵径(1.83±0.09)mm(P<0.05)。翘嘴鳜受精卵在水温23.4~25.1℃经过46 h孵化破膜,F1受精卵在水温23.1~24.8℃经过49 h孵化破膜,F2受精卵在22.6~24.5℃经过51 h孵化破膜,斑鳜受精卵在水温23.5~25.7℃经过107 h孵化破膜。翘嘴鳜、斑鳜、F1和F2初孵仔鱼大小分别为(4.06±0.50)mm、(4.58±0.30)mm、(4.21±0.30)mm和(4.14±0.20)mm。采用SSR分子标记方法,根据DNA带型的不同可以成功鉴别出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子F1。

关键词: 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 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杂交 微卫星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Y两优2号在孝感作再生稻栽培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杂交水稻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Y两优2号在孝感市作再生稻栽培,头季稻实收产量9.64 t/hm2,再生稻实收产量4.15 t/hm2,2季实收总产量13.79t/hm2,比示范区周边的一季粳稻产量增加5.69 t/hm2,产值增加14 800.5元/hm2,纯收入增加6 663.0元/hm2。提出了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两系杂交稻 Y两优2号 再生稻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