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原湖泊湿地生态保护对策:以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湿地科学与管理 》 2021
摘要: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紧靠威宁自治县县城,高强度的人为活动对草海自然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已严重威胁草海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安全.分析了草海保护区的保护管理现状,总结了草海保护区存在污染治理难度大、保护与发展矛盾、水土流失严重、管理体系不完善、科研监测能力弱等突出问题.提出保"草"治"海"、鸟进人退、拦沙固土、完善管理体系、提升科研监测能力水平、加强社区共管发展、防治有害生物、候鸟疫源疫病防控的保护对策,旨在维护草海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提升草海保护区的科学保护和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羊茅FaGI基因克隆、表达及启动子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GI (GIGANTEA)是节律相关基因,在植物控制节律输出和开花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索GI基因在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中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运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克隆和染色体步移法扩增得到该基因序列和启动子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序列分析表明,FaGI基因(GenBank No. MZ540915)序列全长3 869 bp,其开放阅读框为3 447 bp,编码1 149个氨基酸。启动子序列2 371 bp,有CURECORECR、GT1CONSENSUS、LTRE1HVBLT49和MYB识别位点多个顺式作用元件。系统进化树表明,FaGI基因编码的蛋白与草甸羊茅(Festuca pratensis)、黑麦草(Lolium perenne)、黑麦(Secale cereale)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等禾本科植物同源蛋白的进化关系比较近。亚细胞定位显示其定位在细胞核,说明该蛋白可能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荧光定量分析不同光照处理和不同发育阶段下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FaGI基因的表达受光周期和生物钟的调控,不同发育时期其表达量不同,苗期的表达量最高,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其表达量下降。构建p1300-FaGI过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结果显示,FaGI过表达拟南芥能上调AtCCA1(CIRCADIAN CLOCK ASSOCIATED 1)和AtTOC1 (TIMING OF CAB EXPRESSION 1)表达,下调AtFT(FLOWERING LOCUS T)和AtCO (CONSTANS)表达。该研究结果为后续验证高羊茅FaGI基因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高羊茅 高羊茅GIGANTEA (FaGI)基因 启动子克隆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园林下豆科绿肥绛三叶的景观生态特征
《贵州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绛三叶(Trifolium incarnatum)在梨园林下养分、固氮、固碳、制氧量等生态功能特征,为其在生态及观光果园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观赏性较好的低矮豆科绿肥绛三叶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播种量林下花朵时空分布特征、花朵视觉特性等景观的响应,以及养分、固碳制氧量等生态特征.[结果]绛三叶花期在3月底至4月中下旬,共24~27 d,顶生花序,高33~55 cm,花冠深红色,花序呈圆锥状,花期继续伸长,具小花50~120朵,每朵花序的锥底直径1.1~1.8 cm,圆锥母线长2.8~6.7 cm,单朵花序面积4.71~18.93 cm2,单株花序数平均约4个,单位面积花序数320~544个/m2,单位花序总面积108.02~686.68 m2/667m2,鲜草产量244~1 163 kg/667m2,总养分积累量4.06~18.45 kg/667m2,可固定氮素3~12 kg/667m2,固碳量84~398 kg/667m2,制氧量61~293 kg/667m2.绛三叶的播种量与花序的数量、总面积等景观效应,总养分积累、固碳制氧量等生态效应呈显著的相关关系,单位面积花序数量y=-43.048x2+146.78x+328.84(R2=0.516 3),单位总花序面积yy=-31.315x2+32.806x+397.29(R2=0.7317),鲜草产量yy=-67.84x2+149.8x+597.5(0.705),总养分 y=-0.480x2-0.431x+12.43(R2=0.707).[结论]观赏功能及绿肥功能运筹平衡的绛三叶利用模式中,播种量0.52~1 kg/667m2的绛三叶花序总面积大,播种量1.7~2 kg/667m2的绛三叶花序数量多,播种量1.1~1.5 kg/667m2的绛三叶鲜草产量高,观赏功能及绿肥功能平衡可在播种量1~1.2 kg/667m2.
关键词: 梨园;绛三叶;绿肥;景观;生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紫苏挥发油体外抑菌效果评价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 2021
摘要:紫苏挥发油广泛用于食品及医药行业。为了探究紫苏醛及紫苏烯两种化学型紫苏挥发油的抑菌活性,本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紫苏叶挥发油进行提取,采用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鉴定,并采用滤纸片法进行体外抑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供试两种紫苏挥发油分别含有59.71 mg/mL紫苏醛及42.25 mg/mL紫苏烯。抑菌试验显示两种紫苏挥发油均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三类细菌均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尤其是对沙门氏菌抑制作用,可达到和对照抗生素相似的效果,低浓度即可达到良好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紫苏挥发油有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可作为天然的抑菌剂进行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黔中粳稻种质创制新品种(品系)农艺性状分析
《北方水稻 》 2021
摘要:贵州黔中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气候复杂多变,水稻生长易受自然条件影响造成减产。为选育适合黔中地区特殊气候环境种植的优质粳稻新品种,选用安顺市农科院选育的12个粳稻新品种(品系)进行试验,对10个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结实率、穗长三个性状对品种的产量有主要的直接关系,该地区常规粳稻新品种选育分蘖强、抗冷抗病、大穗型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薏苡糠壳的化学成分及其种子萌发活性研究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薏苡(Coixlachryma-jobi)糠壳的化学成分,利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对其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经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15个化合物,分别为香豆酸(1)、香豆酸甲酯(2)、2-羟乙基-香豆酸酯(3)、咖啡酸甲酯(4)、阿魏酸甲酯(5)、(E)-3-(4-甲氧基苯基)丙烯酸(6)、2,3-二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1-丙酮(7)、2,3-二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8)、对羟基苯甲酸(9)、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10)、1,3,5-三甲氧基苯(11)、methyl (3-hydroxy-2-oxo-2,3-dihydroindol-3-yl)-acetate (12)、尿囊素(13)、2-(2-羟乙基)-3-甲基反丁烯二酸(14)和油酸(15),其中化合物3、7、12、13和14为首次从薏苡中分离得到。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2、9、10和11对种子萌发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dhn1和dhn2基因渗入普通自交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
《种子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干旱是影响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为创制玉米耐旱性种质,以CIMMYT引进的耐旱种质CML 538、CML 539和普通玉米自交系PH 6 WC、QR 273、LX 9081为材料,利用常规技术构建回交群体,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MAS)技术,将耐旱主效基因渗入普通玉米自交系中。从构建的6个群体,经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共获得22份材料,其中,dhn1渗入的材料1份,dhn2渗入的材料19份,同时渗入dhn1和dhn2的材料2份。经种子萌发期耐旱性鉴定,与轮回亲本相比,22份材料耐旱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中等及以上耐旱型材料18份。研究表明,采用MAS技术实现玉米耐旱主效QTL(或基因)的渗入可以有效提高玉米耐旱性,对玉米耐旱种质遗传改良和育种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治疗牛支原体病复方中药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体外抑菌效果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优化治疗牛支原体病复方中药提取工艺及研究其体外抑菌效果,为牛支原体病防治及中药制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正交试验对大青叶、黄芩及百部3种中药提取工艺的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时间及提取温度进行优化。以最佳提取方法得到提取物,按不同比例混合得到中药组方合剂,采用平板打孔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并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大青叶最佳提取工艺为70%乙醇溶液,提取温度70℃,液料比10∶1,提取时间2 h;黄芩最佳提取工艺为60%乙醇溶液,提取温度70℃,液料比40∶1,提取时间1.5 h;百部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20∶1,提取温度70℃,50%乙醇溶液,提取时间1.5 h。3种中药提取物按不同比例混合时,抑菌圈平均直径为18.4~22.5 mm,其中大青叶∶黄芩∶百部=2.6∶2.6∶1时对牛支原体体外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平均直径为22.5 mm;二倍稀释法测得MIC均为31.25 mg/mL,MBC为31.25~62.50 mg/mL。说明3种中药提取物及不同配比对牛支原体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作为中兽药开发利用。
关键词: 牛支原体病 大青叶 黄芩 百部 提取工艺 最小抑菌浓度 最小杀菌浓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