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527条记录
不同耕作和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多年定位试验,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对坡耕地土壤团聚数量、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免耕覆盖处理和免耕处理可明显增加土壤中大团聚体的含量,免耕覆盖处理有着相对更高的团聚体稳定性,并且更易形成>5mm水稳性团聚体;不同种植方式下,处理对大团聚体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在同一耕作方式下不同种植方式的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变化趋势不同。相关分析表明,大团聚体含量为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容重对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亦有影响,团聚体破坏率只对水稳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有影响。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种植方式 土壤团聚体 平均重量直径(MW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IS的土地改良利用分区方法——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为例

湖北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土地改良利用为例,选取影响土壤形成和改良利用的5个因子,在分级赋权的基础上,运用Arc GIS软件建立数据模型进行土地改良利用分区研究,以期合理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使改良措施具更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为绿洲大型灌溉农业区进行土地改良利用分区研究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关键词: 改良利用分区 Arc GIS 分区模型 土地资源 绿洲农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大哥和AM生物菌肥对花椰菜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北方园艺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农大哥和AM生物菌肥对高原夏菜花椰菜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减少10%化学肥料的基础上每667 m2施入5 kg农大哥复合生物肥或1 000 mL AM生物菌肥,花椰菜植株长势良好,可促进同化产物向花球输送,增加花球单重,增产效果显著,增产率分别为13.9%1、9.4%,667 m2增收428.5元5、98.6元,经济效益可观。

关键词: 花椰菜 生物菌肥 产量 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含硫复合肥(SEF肥)对马铃薯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含硫复合肥(SEF肥)对马铃薯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进行马铃薯平衡施肥,N、P2O5、K2O和S的养分用量分别为225kg/hm2、150kg/hm2、100kg/hm2、43kg/hm2时马铃薯产量最高,可达到26574kg/hm2;在相同氮、钾肥水平下,磷、硫肥配施可增加马铃薯产量2.2%~20.3%,等养分(706)处理马铃薯增产幅度最大,马铃薯粗淀粉、全氮、粗蛋白、全磷含量增加趋势明显;在相同氮、磷、钾肥水平下,增施硫肥可增加马铃薯产量4.4%~6.0%,有利于促进马铃薯N素积累和组成蛋白质的含硫氨基酸合成,增加马铃薯粗蛋白含量。

关键词: SEF肥 马铃薯 产量 品质

花椰菜的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以花椰菜基因组为材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对ISSR-PCR反应体系中各种影响因子如dNTPs浓度,DNA模板含量,Taq DNA聚合酶量,引物用量以及最适退火温度等进行了优化和筛选,建立了适合花椰菜的ISSR-PCR反应体系:25μL反应体积:内含10×PCR反应缓冲液(含Mg~(2+))2.5μL、0.5U TaqDNA聚合酶、0.2mmol/L dNTPs、0.5μmol/L引物、60ng模板DNA。确定了适宜的退火温度为48.6℃。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然后94℃变性30s,46.9℃退火45 s,65℃延伸1.5min,35个循环;最后65℃延伸7min,4℃保存。用120条引物对花椰菜基因组进行标记,筛选出引物TI-13可以将这6份花椰菜材料区分开。花椰菜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为利用ISSR标记技术进行花椰菜品种鉴别、分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 花椰菜 ISSR反应体系 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陇东旱塬不同树龄苹果园矿质氮的分布和积累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甘肃陇东地区不同树龄苹果园土壤矿质氮的分布和积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铵态氮含量随着苹果树龄的增大呈上升趋势,2~3年生、5年生、10年生、15年生、20年生、22年生果园0~120cm土层铵态氮含量分别为3.3、5.8、6.5、9.1、12.1和15.3mg·kg-1;不同树龄果园0~60cm土层铵态氮含量大于60~120cm土层.不同树龄果园硝态氮含量在0~40cm土层相对较低,随土层深度增加,其含量迅速增加;随着种植年限增加,不同苹果园硝态氮累积量也呈显著增加趋势,22年生果园0~12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达到2602.5kg·hm-2.旱塬苹果园表现为土壤铵态氮呈浅层积累、而硝态氮呈深层积累的特征.

关键词: 铵态氮 硝态氮 分布 积累 苹果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民勤绿洲耕作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干旱区研究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参照1980年土壤普查样点布设图,利用GPS定位,2006年采集民勤绿洲耕地土样209个,应用传统统计学、地统计学和ArcGIS的空间分析模块,对民勤绿洲25年来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1980年土壤普查结果比较,2006年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平均分别增加了12%,4%和230%,而速效钾均值下降了26%;除有机质变异系数增加4%外,其余养分均表现为下降,且速效磷变异程度高于其他养分;1980-2006年各土壤养分块金值/基台值增加明显,在一定范围内空间相关性减弱,表明由随机部分引起的空间变异逐渐高于由自相关部分引起的空间变异。速效氮、速效磷在北偏东-南偏西方向均呈现出较强的向异性,前者主要受土壤类型影响,后者主要受石灰性土壤固磷作用的影响。土壤养分含量西南(昌宁、环河灌区)-东北(泉山、湖区)呈降低趋势,绿洲中部(坝区)呈增加趋势,表明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变化的过程主要是从西南-东北方向向中心递增,不同灌区化肥投入、种植结构的差异是引起这种空间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地统计学 种植结构 空间变异 绿洲 民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陇东黄土旱塬不同耕作方式及施肥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陇东旱塬覆盖黑垆土的土壤上,通过3年冬小麦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及不同施肥处理对旱塬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深耕配施有机无机肥有利于作物高产和提高WUE;免耕年限增加不利于产量的增加;随着耕作年限的延长,传统耕作和免耕配施有机无机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传统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试验前的11.75 g/kg提高到13.0 g/kg,提高了10.6%,免耕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试验前的11.75 g/kg提高到13.93 g/kg,提高了18.6%。从产量、WUE和土壤养分等方面综合分析,在陇东旱塬以传统深耕配施有机无机肥有利于增加作物产量,提高WUE,改善土壤肥力状况。因此,传统耕翻配施有机无机肥是目前陇东黄土旱塬培肥土壤和抗逆减灾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冬小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纳米SiO_x涂膜对灵武长枣采后品质的影响

北方园艺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以八成熟灵武长枣果实为试材,研究了纳米SiOx涂膜对不同温度贮藏灵武长枣果实品质变化及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SiOx涂膜处理能够显著降低霉烂果率、转红果率,减缓贮藏中后期果肉硬度下降和VC氧化分解,防止水分散失,提高贮藏中后期脆好果率,有效提高常、低温贮藏枣果的淀粉含量,显著提高常温贮藏灵武长枣果内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梗部的增加幅度高于果部,从而保持枣果采后品质,延缓果实的后熟软化,延长其贮藏保鲜期。

关键词: 灵武长枣 涂膜 贮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对河西绿洲灌漠土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自然供给能力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甘肃河西绿洲粮食高产、稳产、高效生产能力及土壤养分资源管理水平,通过设置于甘肃河西绿洲长达25年(19822~006年)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研究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供给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25年不施用任何肥料或单施氮肥,会导致农田土壤生产能力严重衰退;氮、磷或氮、磷、钾肥配合施用能使作物持续高产、稳产;随试验年限的延续,磷肥、有机肥增产效应逐渐积累,并表现出良好的渐进性和持续性;钾肥在试验开始后最初6年(19821~987年)无显著增产效应,中期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19881~992年),后期14年(19932~006年)显著增产。土壤磷素自然供给能力随试验年限的延续逐渐减小,而钾素的自然供给能力相对稳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河西绿洲 作物产量 土壤养分自然供给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