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温敏型亚麻雄性不育系育性相关基因的RAPD初探
《西北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优化组合,建立了适合本试验的亚麻基因组DNA最佳RAPD反应体系;应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利用1S×Argus杂交组合F2分离群体所构建的可育基因池(BF)和不育基因池(BS)进行育性基因的RAPD标记分析。经多次重复试验,在所用的240条10 bp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条多态性引物S1113,其序列为:CACGGCACAA。S1113在可育基因池中扩增出大小约为450 bp的多态性DNA片段,暂命名为S1113450,可能与亚麻温敏雄性不育系可育基因连锁。


用ISSR标记分析甜荞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用ISSR标记分析甜荞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来自11个省的90份甜荞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19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508条条带,平均26.7条;其中多态性条带462条,平均24.3条,多态性带的百分率为90.1%。Nei’s遗传相似系数在0.67~0.95。UPGMA聚类分析显示,聚类结果与地理来源有较强的一致性,来自辽宁、内蒙古、陕西、四川、甘肃等省的甜荞都是按来源各自聚为一类,但是发现了几个特殊的类型,即来自河北的甜荞E、安徽的82F以及辽宁的辽荞37号均单独聚为一类。不同地区材料之间的多态性信息指数(PIC)差异较大,其中,辽宁的最高,为0.842,内蒙古的最低,为0.633。[结论]采用ISSR分析甜荞遗传多样性,甜荞表现出丰富的多态性,表明可以用ISSR标记对甜荞进行分子水平的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氮磷营养对高寒阴湿区春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平衡K、S及微量元素肥料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氮磷水平下的配合施用对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N、P单施或配施可明显改善玉米农艺性状,施N后玉米的综合农艺性状明显改善,施P可促进玉米提早抽雄,穗粒数、百粒质量增加,秃顶长减少。不同比例的氮磷配施可以大幅度提高玉米的产量,每kg N增产玉米10.7~18.3 kg,每kg P2O5增产玉米9.9~10.8 kg。施肥对玉米籽粒品质有较大的影响,但氮磷配施更有利于籽粒品质的提高。在黄绵土上种植玉米制约其产量的主要因素是N,其次为P,从产量和品质综合考虑推荐施肥量N 225 kg/hm2、P2O5150 kg/hm2。


不同播种密度对亚麻温敏雄性不育系生长和育性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亚麻温敏雄性不育系1S为材料,采用不同播种密度试验,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对亚麻温敏雄性不育系生长和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对亚麻温敏雄性不育系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随播种密度的增加,不育系终花期和成熟期延长,株高的增长减缓,工艺长度增加,单株果数减少;单株开花数量明显减少,但是开花前期花数占总花数的比例显著增加;但不同密度对不育系的花粉育性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可以通过调节密度来调整不育系的花期和单株开花数等性状,以便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花期过长或气候不稳定引起育性不稳定的不利影响。
三种钠盐对石灰性土壤盐化特性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甘肃省秦安县果园石灰性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模拟的方法,探讨了三种钠盐(NaHCO3、NaAc和NaCl)对石灰性土壤盐化特性(全盐、pH、水溶性Na+和交换性Na+)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三种钠盐中,NaHCO3和NaAc对石灰性土壤盐化特性相似,而NaCl对石灰性土壤盐化特性与其不同。土壤全盐、水溶性钠和交换性钠随三种钠盐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pH值随着NaCl加入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随着NaHCO3和NaAc加入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


甘肃河西地区番茄根结线虫病病原鉴定
《植物保护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形态特征对甘肃省河西地区番茄根结线虫病病原线虫进行鉴定,其重要的形态特征如下:雌虫体长L=599.0(510.0~690.0)μm,体宽W=439.0(409.0~473.0)μm,口针长ST=15.4(15.0~16.0)μm,背食道腺开口到口针基部球的距离DGO=3.6(2.0~4.3)μm。雌虫梨形,排泄孔位于口针基球处,会阴花纹背弓明显高,线纹由平滑到波浪状,有些线纹向侧面分叉,但无明显的侧线;2龄幼虫L=376.0(360.0~393.0)μm,W=14.8(14.2~15.2)μm,ST=11.7(11.2~12.5)μm,DGO=3.6(2.1~4.0)μm,头部前端平,口针基部球明显,半月体邻近分泌和排泄孔,尾透明且纤细,尾尖尖圆;雄虫L=1 411.0(532.0~1 720.0)μm,W=32.0(28.0~38.0)μm,ST=24.5(23.0~26.0)μm,DGO=3.2(2.0~4.1)μm,头区不缢缩,有不完全的头环,没有侧唇,口针基球圆形至扁圆形。综合以上雌虫、2龄幼虫和雄虫的形态特征,确定了该地区的番茄根结线虫病病原线虫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早熟桃品种‘筑波84’ב早油118’F_1代果实主要性状的遗传倾向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早熟桃品种‘筑波84’ב早油118’杂交组合为试材,分析了F1代果实主要性状的遗传倾向.结果表明:F1代果实形状中,卵圆形对椭圆和圆形占遗传优势;F1代果实成熟期集中分布在80~90 d和100~110 d 2个区域,而分布在90~100 d的杂种单株较少,只占9.6%;F1代平均果重与父母本和亲中值相比,呈现偏小趋势;在F1代群体中,大部分桃果实风味趋向于甜或酸甜,其中甜风味占40.35%,遗传性强;F1代果肉颜色、有无绒毛及核的粘离等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试验结果均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果实重量与果实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可溶性固形物和风味呈极显著正相关.


2006-2007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
《植物保护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报道了2006-2007年对甘肃省684份小麦条锈菌标样的监测结果。监测出31个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小种消长变化总趋势与以往基本相同,仍以Hybrid46及水源11致病类群为主,所不同的是流行小种的出现频率不断上升。水源11-14类型仍为第1位流行小种,出现频率为26.2%~33.5%。条中32号为第2位流行小种,出现频率为16.1%~23.6%。次要小种水源11-4、水源11-7、水源11-5出现频率年度间略有不同。而条中31号已降为稀有小种。Yr9、Yr3 b+4 b、Yrsu为甘肃的主要致病基因。抗锈育种应以条中32号、水源11-14、水源11-4、水源11-7为主,兼顾Hybrid46和水源11致病类群中其他致病类型。


苜蓿蛋白质分组测定初探
《草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连续提取法对苜蓿Medicago sativa样品进行蛋白质分组测定,结果表明:苜蓿蛋白组份随提取剂的种类而变化,蛋白组份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40%(v/v)异丙醇>2%(m/v)氯化钠>3.85%(v/v)乳酸>0.5%(m/v)氢氧化钾;其中鲜苜蓿样品中醇溶蛋白占14.50%(m/v);盐溶蛋白占12.55%(m/v);酸溶蛋白占7.73%(m/v);碱溶蛋白占3.11%(m/v),其他蛋白占总粗蛋白的63.11%(m/v)。根据蛋白质组份含量及提取成本确定稀盐溶液为苜蓿叶蛋白适宜的提取剂,盐溶液浓度为0.5%(m/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