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施氮对灌漠土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动态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给河西走廊灌区春玉米的氮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用田间试验方法于2006—2007年研究了不同氮水平下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动态的规律。采用自然风干法和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植株干重和氮素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氮水平下春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其氮素的吸收均可以用logistic方程(Y=K/(1+ea+rt)拟合;2)施氮肥可显著影响到春玉米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氮素最大吸收速率,前者N在225 kg/hm2处理下最高,为644.6 kg/(hm2.d),后者N在300 kg/hm2处理下最高,为5.1 kg/(hm2.d);3)施氮肥对春玉米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氮素最大吸收速率出现的天数均无规律性变化,前者平均为92.5 d,后者平均为78.1 d,后者比前者出现平均提前了15 d左右;4)随着施氮量增加,春玉米氮素吸收效率增加,于出苗后110 d达到最大吸收率,到成熟期有所下降;而其利用率随着施氮量增加而降低,随着玉米生长而增加,至玉米成熟期达到峰值。
关键词: 春玉米 干物质积累 氮素吸收利用 logistic方程


钠盐胁迫对苹果树体内钠累积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钠盐胁迫严重制约着甘肃中东部地区苹果的生产。本研究以甘肃省秦安县大田生长的‘金冠’苹果为试材,用正常果树和盐碱胁迫果树对比方法,研究了自然条件下钠盐胁迫对果树整个生育期体内各器官(根系、枝条、叶片、花、果实)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钠盐胁迫下,果树根系内Na+含量为1800mg/kg,是正常果树的2倍。花内Na+含量为700mg/kg,是正常果树的1.4倍。在整个生育期,果树枝条内Na+含量变化在800~1400mg/kg,大约是正常果树的2~4倍;叶片内钠含量变化在1700~2500mg/kg之间,是正常果树的3.4~8.5倍;果实钠含量在1200~1500mg/kg之间,是正常果树的2.1~12倍。本研究科学地提出苹果花期属于钠盐潜在胁迫期。


接种根瘤菌对蚕豆/玉米间作系统产量及结瘤作用的影响
《土壤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蚕豆接种根瘤菌GS374对蚕豆/玉米间作系统产量及蚕豆结瘤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氮处理接种根瘤菌所获得的单作或间作系统产量与不接种但施N225kghm-2的相应系统产量相当,且施N225kghm-2处理接种仍能促进蚕豆的结瘤作用。统计分析表明,与不接种根瘤菌、蚕豆单作、不施氮相比,接种、蚕豆/玉米间作、施氮均极显著地提高了蚕豆生物学产量,但只有间作能显著增加其籽粒产量;施氮显著增加玉米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施N225kghm-2后,蚕豆接种、间作对玉米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但不施氮时蚕豆接种显著提高了与之间作的玉米籽粒和生物学产量,增幅分别为34.3%和25.6%。接种根瘤菌显著提高了不同氮处理以籽粒产量为基础计算的土地当量比和不施氮处理以生物学产量为基础计算的土地当量比。蚕豆接种根瘤菌与不接种相比,其单株根瘤数和根瘤干重均显著增加;间作与蚕豆单作相比对根瘤数的影响较小,但显著促进了蚕豆单株根瘤干重的增加。因此,本研究认为豆科作物接种合适的根瘤菌,是进一步提高豆科/禾本科作物间作系统间作优势的又一重要途径。


不同食料对苹果蠹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植物保护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室内研究了红玉苹果、红元帅苹果、张掖2号苹果、沙果、苹果梨、早酥梨、杏对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食料对苹果蠹蛾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存活率、蛹重、雌成虫寿命、雌成虫产卵量等有显著影响。幼虫取食沙果、早酥梨、红玉苹果最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取食红元帅苹果和张掖2号苹果的影响居中;而取食杏和苹果梨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表现出明显的不利性,主要表现为幼虫死亡率增加,幼虫期延长,蛹期延长,蛹重减轻,雌成虫寿命缩短,单雌产卵量降低。


利用STS标记检测CIMMYT小麦品种(系)中Lr34/Yr18、Rht-B1b和Rht-D1b基因的分布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慢锈基因Lr34/Yr18和矮秆基因Rht-B1b(Rht-1)、Rht-D1b(Rht-2)在CIMMYT小麦品种中的分布,帮助慢病性品种选育和株高改良。【方法】使用3个STS标记,检测慢锈基因Lr34/Yr18和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在263个CIMMYT小麦品种和高代品系中的分布。【结果】csLV34标记在含Lr34/Yr18的材料中扩增出一条150bp的特异带,在不含Lr34/Yr18的材料中扩增出229bp的特异带;利用2对互补引物NH-BF.2/WR1.2和NH-BF.2/MR1对Rht-B1a和Rht-B1b基因进行检测,在携带Rht-B1a和Rht-B1b的材料中分别扩增出一条400bp的特异带;利用DF/MR2标记检测Rht-D1b基因,在携带Rht-D1b的材料中,扩增出一条280bp的片段。在263个品种中,57个品种携带Lr34/Yr18基因,占总数的21.7%;216个品种含Rht-B1b,占总数的82.1%;38个品种含Rht-D1b,占总数的14.4%。含双矮秆基因型(Rht-B1b+Rht-D1b)的品种有12个,不含这2个矮秆基因的品种(Rht-B1a+Rht-D1a)有21个。【结论】这3个STS标记可以方便、快速、准确地检测Lr34/Yr18、Rht-B1b和Rht-D1b基因。在CIMMYT材料中,Rht-B1b基因频率很高,Rht-D1b较低。
苗期喷施钾离子对小麦条锈病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钾离子在作物抗病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小麦品种铭贤169为材料,对其1叶1心期的幼苗接种条锈病菌,分别在接菌前24 h、接菌后24 h和接菌后3、7 d对其喷洒1.75、3.50、5.25、7.00 mmol/L氯化钾,接菌12 d后调查发病情况。[结果]接菌前24 h喷氯化钾的处理小麦幼苗的病情指数极显著高于对照(P<0.01);接菌后24 h,3.50、5.25、7.00 mmol/L氯化钾处理的小麦幼苗病情指数比对照低18.73%~25.25%,对条锈病的防效为30.30%~40.69%;接菌后3 d,1.75、3.50 mmol/L氯化钾处理的小麦幼苗病情指数极显著低于对照(P<0.01),对条锈病的防效为17.14%~18.57%;接菌后7 d,1.75、3.50、5.25 mmol/L氯化钾处理的小麦幼苗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P<0.05),对条锈病的防效为20.25%~39.48%。[结论]钾离子抑制小麦条锈病的最佳浓度为1.75~5.25mmol/L。


双菌株法中两种菌液不同浓度比对共转化率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甜瓜反义ACC氧化酶基因双菌株共转化载体研究了两种菌液不同浓度比对不定芽分化率和共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CD-aACO1]∶[pCAMBIA2302]值较低时,不定芽的分化率较高,但随着比值的增大,不定芽的分化率一直呈下降趋势。[pCD-aACO1]∶[pCAMBIA2302]值对共转化率的影响呈单峰曲线,当比值等于2∶1时,共转化率达到最大,为3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