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彩色棉抗旱特性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中等肥力条件下,通过不同的灌水量和灌水次数,以熟性相当的白色棉中熟品种作对照,考查两个彩色棉品种的抗旱性能。结果表明:灌水量不影响白色棉纤维的色泽度,但对彩色棉的色泽度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灌水量的减少,彩色棉纤维色泽度降低;灌水量对彩色棉和白色棉的纤维比强度、马克隆值都不产生明显的影响,但对纤维长度影响较大,尤其是少水处理(B2)的影响最大,其中少水处理(B2)和高水处理(CK)相比,A1、A2、A3三品种纤维长度分别减小0.8 mm、1.1 mm和0.9 mm;随着灌水量和灌水次数的减少,各品种生育期均相应提早,但对彩色棉生育进程的影响较小,其中少水处理(B2)与高水处理(B5)相比,两个彩色棉品种生育期分别较对照减少17d和16 d,而A3白色棉对比品种较对照减少20 d;随着灌水量和灌水次数的减少,各品种蕾铃脱落率增高,产量下降,但彩色棉两品种均较白色棉品种蕾铃脱落率低4.1%~7.0%,产量降幅小1.0%~10.9%,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能。


不同根区温度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Hoagland营养液为介质,采用自制的恒温培养系统研究了不同根区温度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以及N、P、K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冬前至返青期低温处理明显抑制根系发育,根长、根体积、根系生物量、叶面积、地上部生物量、养分累积量均比常温处理显著降低,其中越冬前低温处理对地上部的影响大于对根系的影响,而返青期低温处理对根系的影响大于地上部;越冬前和越冬期高温促进了根系生长,但地上部生物量和养分累积量呈降低趋势,返青期高温抑制了根长和根体积的增加,但有促进地上部生长的作用。


甘肃贝母种子吸水及发芽特性研究
《草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经后熟处理的甘肃贝母种子吸水规律进行测定,并设置不同温度(10,15,20,25,10/20℃变温)进行发芽试验,旨在为其人工驯化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甘肃贝母种子千粒重为0.72~0.82g。经20℃保湿储藏45d基本完成形态后熟,沙子与种子(4:1)混合5~10℃层积150d基本完成生理后熟,种子吸水过程符合Logistic曲线,分急剧吸水期、稳定吸水期和饱和吸水期3个阶段。温度对经后熟处理的甘肃贝母种子发芽质量具有显著影响。黑暗下10~15℃内,随温度升高发芽质量显著改善,15℃发芽最佳,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达90.67%和89.33%。当温度超过15℃,发芽质量又显著降低,高温还抑制芽的伸长。以上结果说明经后熟处理后,温度是决定甘肃贝母种子发芽质量的关键因素。建议生产中当土温达15℃是甘肃贝母种子最佳播期,育苗期应保湿遮阳。


豌豆幼苗在盐胁迫下的生理生态响应
《草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不同浓度的盐(NaCl)溶液对豌豆(Pisium sativum)幼苗进行处理,通过测定其形态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研究苗期豌豆在盐胁迫下的生理生态响应。结果表明,株高和根长变化与盐处理浓度显著相关,随着盐浓度的增加,株高和根长均增长缓慢,植株和根部含水率显著下降;不同处理下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随盐处理时间的延长明显下降;脯氨酸含量与盐处理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而与处理时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可溶性糖含量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除对照外所有处理均在10 d时达到峰值而后开始下降;超氧化物岐化酶(SOD)酶活性随着盐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各浓度处理在10 d达到峰值后呈下降趋势;过氧化物歧化酶(POD)酶活性随着盐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其含量呈稳定上升趋势。


甜瓜黑点根腐病菌Monosporascus cannonballus在中国大陆的首次报道
《植物保护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5年夏季,在甘肃省中部的半干旱种植区的一块甜瓜品种试验田中,一些甜瓜植株在收获前2周突然凋萎,从病根上分离得到3株生长速度快的高温型子囊菌,对其中2个菌株进行了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研究,根据其独特的、每个子囊内仅产生一个黑色子囊孢子的主要形态特征和对甜瓜及西瓜的致病性,将其鉴定为Monosporascus cannonballus Pollack&Uecker。这是该菌在我国大陆的首次报道。
关键词: 甜瓜 Monosporascus cannonballus 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


马铃薯淀粉渣生料多菌种固态发酵生产蛋白饲料工艺
《农业工程学报 》 201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以提高马铃薯淀粉渣的营养价值为目的。以马铃薯渣为主要原料,麸皮和蚕豆秸秆粉等为辅料,混合生料用纤维素酶进行降解处理后,再经黑曲霉与康宁木霉制备的糖化菌剂糖化降解,最后选用白地霉、产朊假丝酵母、酿酒酵母3种SCP发酵菌种,采用多菌协生生料固态发酵工艺研制马铃薯渣菌体蛋白饲料。通过对发酵产物中真蛋白、粗淀粉等指标的定量分析和感官特征的比较。结果表明,纤维素酶处理后的原料,经黑曲霉与康宁木霉双菌糖化降解后,在28℃条件下,经3种菌白地霉:产朊假丝酵母:酿酒酵母按8:1.5:0.5比例接种,混合发酵55h,多菌协生发酵产物的真蛋白含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由发酵前薯渣中的4.08%提高到发酵产物中的16.52%,增幅12.44%,且原料的霉腐等异味也得到了消除。生料多菌种固态发酵生产SCP饲料技术,为解决马铃薯淀粉渣提供了可行途径。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 固态发酵 工艺 马铃薯淀粉渣生料 SCP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