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地肤水浸提液对胡麻化感效应的研究
《草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生物测定法研究了地肤及其不同部位水浸提液对胡麻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1)不同浓度的地肤全株及地上部茎叶水浸提液对胡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均随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大,0.100 g/mL处理对胡麻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及幼苗的根长、苗高、根鲜重和苗鲜重的抑制率均达100%。2)地肤水浸提液抑制胡麻种子萌发主要是抑制了活力指数,抑制胡麻幼苗生长主要是抑制了根的生长。3)地肤释放化感物质可能有多种途径(如地上部淋溶、根系分泌等),但从综合效应看,同一浓度处理均以地上部化感作用最强,根系化感作用最弱。


圆褐固氮菌对春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盆栽和田间试验,探讨了圆褐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m beijerinckN45及用其研制的生物氮肥对春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生物氮肥的研制及其与化学氮肥的最佳配比用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盆栽试验中供试菌株N45具有对春小麦的增产作用和对氮肥利用效率的促进作用。将其研制为生物氮肥后,其效果在田间得到了很好的再现,盆栽与田间试验均是与半量化学氮肥配施效果最佳,相比同量化肥处理分别提高春小麦秸秆产量12.70%和16.34%;籽粒产量15.31%和11.77%;氮素收获指数0.68%和0.13%;氮肥农学利用率30.37%和59.39%;氮素吸收利用率26.53%和88.66%;氮肥偏生产力15.27%和11.77%;氮肥生理利用率12.24%和35.24%,同时还能够提高秸秆和籽粒中全氮、全磷和全钾的累积量。


小麦品种混种对条锈病控制效果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不同小麦品种按不同比例混种,研究品种多样性控制小麦条锈病的田间效果,以期为利用品种多样性防治小麦条锈病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甘肃省甘谷县和北京市上庄镇当地对条锈病具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按照不同混种比例布局了25个混种处理和7个单种处理,比较了品种混种对条锈病的控制效果和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相对抗病性指数(RRI)把品种抗性加以分类,并以相对混种效果参数(REM)比较各混种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混种对小麦条锈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混种处理相对于感病品种单种病情指数平均下降30.5;混种对小麦的增产效果比较明显。在25个小麦品种混种处理中,有14个处理有增产效果(REM>1),占56%,在甘谷试验地抗病(R)品种和高感(HS)品种按质量比5∶1混种时相对感病品种单种处理抗病增产效果最好,而在上庄试验地,高抗(HR)、中感(MS)和感病(S)按质量比1∶1∶1混种时相对感病品种单种处理抗病增产效果最好。品种混种作为综合治理小麦条锈病的措施之一,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河西内陆河流域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空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河西内陆河流域17个气象站1961—2008年逐日气象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逐日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反距离空间插值方法研究了年和季节ET0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961—2008年,河西内陆河流域年均ET0(700~1330mm)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黑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年均ET0高值区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其气候倾向率在-53~-10mm·(10a)-1,石羊河流域年均ET0低值区呈微弱增加趋势;研究区各流域ET0年际波动较大,并以临泽为较大的波动中心,分别向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降低.春季和夏季是河西内陆河流域ET0的集中季节,且疏勒河流域一直是四季ET0值最高的地区.研究区ET0气候倾向率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影响河西内陆河流域ET0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是风速和最高温度,其中风速是引起疏勒河和黑河流域ET0呈现减少趋势的主导因子,最高温度和日照时数是引起石羊河流域ET0呈现增加趋势的主导因子.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时空变化 Penman-Monteith公式 河西内陆河流域


美洲斑潜蝇对高原夏菜寄主的选择性
《中国蔬菜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5点取样法调查了高原夏菜29个品种的美洲斑潜蝇的虫道数、被害叶率和虫情指数。结果表明:美洲斑潜蝇对高原夏菜不同品种的选择性存在显著差异,美洲斑潜蝇对高原夏菜寄主的选择性表现为软荚豌豆(荷兰豆、甜脆豆)强于大白菜和甘蓝;除少数品种外,美洲斑潜蝇对荷兰豆的选择性强于甜脆豆,对大白菜的选择性强于甘蓝;根据美洲斑潜蝇为害寄主叶片的虫道数、被害叶率和虫情指数,分别将高原夏菜品种划分为成虫最喜食品种、喜食品种和次喜食品种。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干物质积累规律及高产施肥技术
《西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玉米干物质积累规律及高产施肥技术。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方式下,玉米各生育期全株、籽粒、叶片、茎秆+穗芯干物质积累均呈现出"S"型曲线变化规律,玉米全株干物质量均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长;N、P2O5和K2O的用量分别为225、1209、0 kg/hm2时(OPT处理),玉米产量最高,可达到9 028.2 kg/hm2,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表明玉米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条件下,平衡施肥可显著增加玉米籽粒产量,N、P、K缺素施肥及不施肥都会对玉米产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甜瓜雄花器萼筒基部突起性状的观察与遗传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对甜瓜雄花器萼筒基部突起性状观察和选择的基础上,以萼筒基部突起的高代稳定自交系C69和无突起的高代稳定自交系C70为父母本,得到F1、F2、BC1和BC2,对包括双亲在内的6个世代雄花器萼筒基部突起性状统计和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F2代突起和无突起分离比率符合3∶1,BC2的性状分离符合1∶1的比率。说明萼筒基部突起和无突起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突起对无突起为完全显性,无突起为隐性。同时,对各世代花器这一性状进行了形态学和解剖学观察。


极早熟加工番茄新品种陇红杂1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从法国和前苏联引进的番茄品种中分别筛选出极早熟母本991719与早熟父本991478,组配成极早熟加工番茄一代杂种陇红杂1号。从开花到果实成熟需55d(天)左右,植株2~3穗果自然封顶,第1花序着生于第5~6节,花序间隔1~2节,单花序,株高61.3cm,开展度50.9cm,茎粗1.31cm,节间长3.32cm,叶量适中,长势中等。果实鲜红色,长圆形,平均单果质量70.2g,果面光滑,无果肩,畸形果少,果实硬度0.54kg·cm-2,果皮厚,果肉较硬,耐贮运。平均每667m2产量5600kg左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17%,对病毒病、叶霉病抗性较强,耐早疫病。适宜在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加工番茄主产区栽培。


水肥对旱区马铃薯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施钾水平为主处理,补水时期为副处理,研究了补充供水和钾素处理对马铃薯不同层次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生育期耗水主要集中在80cm土层深度内,80cm土层以下土壤含水量变化不明显,基本不被马铃薯吸收利用。在氯化钾为150kg/hm2及苗期补水条件下,群体水平和产量水平水分利用率(WUE)均最高,分别为41.71和94.21kg/(mm.hm2),单叶水平WUE最低,但产量均为最高值(36324.97kg/hm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