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旱地玉米不同覆膜方式的水温及增产效应
《中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求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农田土壤水温变化规律、降水高效利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高效利用和开发有限的自然降水资源。【方法】对6种覆膜方式下玉米关键生育期耕层土壤昼夜24h温度变化、0—2m土壤水分动态进行定位监测,结合作物产量分析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结果】玉米苗期,垄膜沟播(包括全膜双垄沟和半膜双垄沟)能防止白天耕层土壤温度过度上升和晚上温度过度下降;灌浆期,耕层平均温度最低;整个生育期,耕层平均地温比露地高2.4℃;垄膜沟播能把小于5mm的无效降水转化为有效水分贮存于土壤中,提高降水利用率。在平水年份,全膜双垄沟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较露地分别提高91%和85%;干旱年份,半膜双垄沟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较露地分别提高34%和33%。【结论】垄膜沟播能调控土壤的水温条件,提高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平水年全膜双垄沟增产效应最佳,干旱年半膜双垄沟增产效应较好,是旱作区进一步挖掘降水潜力和高产田创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玉米 农田水温变化 不同覆膜方式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辣椒胞质雄性不育保持基因的分子标记
《西北植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RAPD标记技术,以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8A及其同型保持系8B为材料,对辣椒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和保持基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引物H7只在保持基因池有1条稳定的特异扩增带,在不育基因池未扩增出此条带,该标记可能与辣椒胞质雄性不育保持基因相连锁,命名为H7-F850。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标记H7-F850序列全长857 bp,GenBank登录号为GU208822.1。核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H7-F850与其具有部分同源性的片段大小均小于340 bp,未发现与其具有较高同源性的DNA序列。该RAPD标记H7-F850已成功转化为SCAR标记SF640。


施磷对西北沿黄灌耕灰钙土玉米/鹰嘴豆间作产量及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在西北沿黄有效磷含量较低的灌耕灰钙土上研究了田间施磷水平对单作和间作玉米、鹰嘴豆的根际酸性磷酸酶活性、产量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磷(P0)和施磷量为40kg·hm-2(P40)时,玉米/鹰嘴豆间作系统的生物学产量或经济产量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小于1,间作系统未表现出土地资源利用的优势,主要原因是鹰嘴豆产量降低;当施磷量为80kg·hm-2(P80)时,LER>1,间作系统表现出土地资源利用优势。P0、P40和P80处理间作玉米产量分别比相应单作增产3%、12%和19%;间作鹰嘴豆产量P0和P40处理显著低于单作。从玉米出苗到鹰嘴豆收获的间作作物共生期内,间作玉米相对于鹰嘴豆具有较强的水分和养分等资源的竞争力(Amc>0),从鹰嘴豆生长动态曲线可以看出,P0、P40处理这种竞争在共生期明显,P80处理竞争不明显。各施磷水平下,间作玉米的收获指数高于单作,而间作鹰嘴豆的收获指数低于单作。鹰嘴豆通过分泌酸性磷酸酶促进玉米对有机磷利用的种间互惠作用未体现,两次取样中,不施磷时,间作鹰嘴豆根际土壤的酸性磷酸酶活性低于单作。基于本研究,西北沿黄灌耕灰钙土施磷量为0和40kg·hm-2时,玉米/鹰嘴豆间作系统无明显的间作优势,磷肥量为80kg·hm-2时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间作优势。
关键词: 玉米 鹰嘴豆 间作 施磷水平 土地当量比 间作作物竞争力 收获指数 酸性磷酸酶


嘉峪关市洋葱品种比较试验
《北方园艺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以12个洋葱品种为试材,在嘉峪关市新城镇进行品种比较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4次。对各品种的物候期、农艺性状、产量、种植效益和抗病性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黄皮洋葱以黄皮02和牧童为主,产量最高分别为9 621.218、219.72 kg/667m2;红皮洋葱红色金典和白皮洋葱雪宝401的产量最高分别为6 339.158、018.56 kg/667m2,以上4个品种适宜在嘉峪关地区种植和推广。


短蔓红皮印度南瓜新品种甘红栗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甘红栗是以短蔓型高代自交系YN0112为母本,以Jar0521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早熟红皮印度南瓜一代杂种。早熟,短蔓型,主蔓第1雌花节位为第7~9节,雌花节率高,坐果节位蔓长40~50cm。果实扁圆形,果皮橘红色,覆浅黄色条带,外形匀称美观。单果质量1.0kg左右,果肉橘黄色,肉质甜面,适口糯香。抗白粉病和病毒病。全生育期90d(天)左右,每667m2产量2500kg左右,适于春露地及保护地栽培。


超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陇薯8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陇薯8号以油炸加工型品种大西洋为母本,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杂交创新材料L9705-9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从其杂交组合中经系统定向选育而成的马铃薯新品种。中晚熟,生育期116d(天)左右。薯块椭圆形,皮肉淡黄,薯皮粗糙,芽眼较浅,大中薯率一般80%以上。平均干物质含量31.59%,淀粉含量22.91%~27.34%,粗蛋白2.96%,VC133.2mg·kg-1,还原糖0.24%。每667m2产量1800kg左右,适宜甘肃省高寒阴湿、二阴地区及半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采收期及贮藏方式对瓦里短枝苹果生理变化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采收期及贮藏方式对瓦里短枝苹果生理变化的影响,以瓦里短枝苹果为材料,在室温(温度16~27℃,RH 28%~40%)、地窖(温度13~18℃,RH 54%~62%)和冷藏[温度(4±1)℃,RH 85%~95%]条件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①盛花后157 d,单果质量无明显增加;②室温贮藏10 d,采摘Ⅴ、Ⅵ期果实乙烯释放高峰出现,达到可食用状态;贮藏20 d,采摘Ⅱ、Ⅲ期果实硬度较高;③地窖贮藏下,Ⅱ~Ⅳ期果实乙烯释放高峰分别出现于25 d、20 d2、0 d,贮藏30 d时果实硬度依然保持在6.00 kg.cm-2以上,风味良好;采摘Ⅴ、Ⅵ期苹果贮藏20 d后,硬度均降到5.00 kg.cm-2左右,肉质绵;④冷藏条件下,不同采摘期果实贮藏120 d后,硬度均在6.00 kg.cm-2以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贮藏特性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