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亚麻温敏雄性不育系F_1、F_2的优势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以温敏亚麻雄性不育系1S为母本配制的6个杂交组合F1、F2代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F1、F2代在株高和工艺长度上的平均优势均表现为负向超父本优势,而各产量性状上的平均优势均表现出很强的正向超父本优势;但与F1代相比,F2代平均优势明显下降。产量性状构成因素平均优势大小顺序为:单株产量>单株果数>千粒重>每果粒数。不同组合间F1、F2代杂种优势表现差异较大,其中1S×黑亚15号组合产量性状的超父本优势最强,F1、F2代均表现出很强的杂种优势。


早熟南瓜新品种甘香栗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甘香栗是以自交系03B811为母本,以03C417为父本配制而成的印度南瓜一代杂种。植株蔓生,生长势强;早熟,第1雌花节位为第9~11节,从开花到果实成熟40 d(天)左右;果形扁圆,果皮深绿色带浅绿色条纹,果面光滑亮泽;果肉橙黄色,肉厚3.2 cm左右,肉质致密,口感甜面,粉质度高,具板栗香味,品质极佳。单果质量1.5 kg左右,每667 m2产量一般为2 000~2 500 kg,适宜春露地及保护地栽培。


半干旱盐渍化地区果园土壤盐分离子相关性研究
《土壤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甘肃省秦安县兴国镇郑川村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500个土样盐分离子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土壤阴离子主要是HCO3-、SO42-,阳离子主要是Na+。CO32-与HCO3-、Mg2+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与Na+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HCO3-与Cl-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相关,与Mg2+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Cl-与SO42-、Ca2+、Mg2+、Na+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其中与Ca2+、Na+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SO42-与Ca2+、Mg2+、Na+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Ca2+与K+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与Na+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Mg2+与K+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K+与Na+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相关。通过对盐分离子的聚类分析发现,Cl-、Mg2+、CO32-、Ca2+、K+和HCO3-在该区土壤中有着相似或相近的运移特征。对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这两种分析方法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偏相关分析能进一步消除由于其他变量的影响,因而能够更加准确地刻化多元变量其中的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啤酒大麦专用肥和生态肥不同配比对甘啤4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啤酒大麦专用肥和生态肥不同配比对甘啤4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以甘啤4号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在不同处理条件下不同肥施配比对甘啤4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共设7个处理:450 kg/hm2专用肥+150kg/hm2生态肥(A1),450kg/hm2专用肥+225kg/hm2生态肥(A2),450kg/hm2专用肥+300kg/hm2生态肥(A3),600kg/hm2专用肥+150kg/hm2生态肥(A4),600kg/hm2专用肥+225kg/hm2生态肥(A5),600kg/hm2专用肥+300 kg/hm2生态肥(A6),空白对照CK(A7)。[结果]啤酒大麦甘啤4号产量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A5>A4>A3>A1>A6>A2>A7,各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A1~A7蛋白质和筛选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而且均达到国家优级标准。与对照相比,不同的施肥配比对啤酒大麦甘啤4号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有显著的影响,结合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酿造品质、经济效益分析得出,啤酒大麦甘啤4号高产、高效、优质的施肥方案为处理A4:600kg/hm2专用肥+150 kg/hm2生态肥为佳,可达到最高经济效益。[结论]为啤酒大麦专用肥的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为当地啤酒大麦生产的优质化、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提供科学技术保障。


微量元素对半夏组织培养诱导率及分化率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微量元素Mn、Fe、Zn对半夏组织培养诱导率、分化率的影响。分别以半夏无菌试管苗的叶片、叶柄、块茎为外植体,以MS+2,4-D 0.5 mg/L+6-BA 1 mg/L为基础培养基,改变其中Mn、Fe、Zn的浓度,每个因素设3个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共选9个组合,每种外植体进行不同组合试验,寻找最佳的微量元素组合配方。结果表明:培养叶片叶柄的最佳微量元素浓度水平为Mn 5.5 mg/L,Fe为9.5 mg/L,Zn为2.0 mg/L;培养小块茎的最佳微量元素浓度水平为Mn7.5 mg/L,Fe 9.5 mg/L,Zn为1.0 mg/L。


高产高抗优质胡麻新品种陇亚10号选育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亲本来源、选育过程以及省区试和国家区试等试验结果,对陇亚10号遗传背景、育种目标和育种方法以及产量、品质、抗病性和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陇亚10号选育采用的丰富遗传基础、早代选择抗病性、较高世代选择农艺性状和品质的选育方法有效。陇亚10号丰产性突出,省区试和国家区试结果,陇亚10号折合单产分别为1 921.8 kg/hm2和2 077.95 kg/hm2,较统一对照陇亚8号增产4.62%和10.57%,居参试材料第一位。含油率40.89%,亚麻酸含量54.03%,品质优良;枯萎病发病率在3%以下,高抗枯萎病。稳产性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适宜我国胡麻主产区种植。


施氮量和蚕豆/玉米间作对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田间条件下于20062~007年研究了不同氮水平下(N 0、75、150、2253、00 kg/hm2)蚕豆/玉米间作体系与其相应单作体系土壤无机氮的时空分布规律,旨在为河西走廊灌区蚕豆/玉米间作体系的氮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用土钻法采集土壤剖面样品,CaCl2浸提,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无机氮的方法研究了施氮量和蚕豆/玉米种间相互作用对土壤无机氮时间和空间变化特点。结果表明:灌漠土无机氮以NO3--N为主。蚕豆和玉米无机氮含量在蚕豆收获前种植方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蚕豆收获后至玉米收获,间作显著降低了两种作物各层无机氮含量;无机氮含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蚕豆收获后间作体系0—100 cm土层无机氮累积量略高于单作体系,且0—100cm土层无机氮累积量高于100—160 cm土层;玉米收获后,间作蚕豆和玉米土壤无机氮累积量在0—100 cm土层分别平均降低了51.7%和16.6%,在100—160 cm土层平均降低了42.1%和6.1%;与不施氮相比,施氮蚕豆和玉米无机氮累积量在0—100 cm土层分别平均增加了40.1%和81.5%,在100—160 cm土层分别增加了69.6%和40.6%;与单作体系相比,间作体系0—100 cm和100—16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分别降低43.4%和34.1%。因此,施氮肥显著增加土壤无机氮的累积,而豆科/禾本科间作减少了土壤无机氮的残留。


红蓼提取物杀虫活性及其对粘虫的作用方式
《草地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虫体浸渍法和夹毒叶碟法等方法研究红蓼(Polygonumorientale L.)提取物杀虫活性及其对粘虫的作用方式,为利用该植物研制新型植物源杀虫剂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红蓼的最高杀虫活性部位是种子和秋季茎秆,甲醇提取物稀释5倍液对粘虫(Mythi mnaseparate Walker)5龄幼虫的触杀死亡率分别为21.18%和20.29%。种子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的触杀作用以乙醇最强,校正死亡率可达41.97%;秋季茎秆则以甲醇最强,校正死亡率为20.29%。种子和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的触杀死亡率分别为88.89%和59.20%,二者的LC50值分别为8.6466 g(浸膏)/L和29.0484 g(浸膏)/L。种子和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稀释10倍液对菜粉蝶(Pieris rapae L.)4龄幼虫的触杀死亡率均达100%,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稀释5倍液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3龄幼虫、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bner)和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L.)5龄幼虫的触杀死亡率分别为70.27%、87.50%和90.00%。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3龄幼虫的胃毒死亡率可达57.14%,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3龄幼虫的生长发育抑制率为30.45%。


补播禾草对玛曲高寒沙化草地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补播对高寒沙化草地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于2006和2007年在甘肃玛曲开展了多种牧草的草地补播改良试验。结果表明,补播对物种丰富度影响不明显,但使草群密度明显增大,补播后各处理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均减小,其中单播中华羊茅、混播中华羊茅和垂穗披碱草多样性指数显著减小。补播后地上生物量比对照显著增加,其中3种禾草混播后地上生物量增加了55.74%。补播使草地的经济价值得以提高,有利于高寒沙化草地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