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半干旱地区果园土壤Cl~-迁移积累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核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环境因子对果园表层土壤氯离子迁移累积的影响,为预防和改良土壤次生盐渍化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关指导,研究了果树生育期表层土壤不同土层氯离子的变化与环境因子(土温、土壤水分、蒸发量、降雨量、水分亏值、气温、空气相对湿度)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土壤0~25cm土层的微域范围内,不同土层对氯离子的迁移与累积具有不同的功能,其中0~5cm土层为氯离子聚集层,10~15cm土层为氯离子传导层。本研究认为10~15cm土层是半干旱地区环境因子对土壤性质直接作用与影响的临界深度。


种间相互作用对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蚕豆、大豆和小麦在两个施氮水平下与玉米间作对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对蚕豆生长和养分吸收无明显影响;间作促进大豆前期生长,但在玉米旺盛生长期其生长和养分吸收受到抑制;间作对小麦生长和养分吸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蚕豆间作,玉米能够获得更高的产量和养分吸收量;与大豆间作,对玉米前期生长有抑制作用,但玉米旺盛生长后其生长和养分吸收有明显增加;与小麦间作,在共处期玉米生长受到强烈抑制,小麦收获后玉米生长开始逐渐恢复。蚕豆/玉米间作具有产量优势,大豆/玉米间作为产量劣势;小麦/玉米间作在低氮条件下为产量劣势,提高氮肥用量可恢复以至达到单作水平。分析认为,蚕豆和大豆生物固氮和根系分泌物活化土壤磷的特点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小麦强的根系竞争能力抑制了玉米生长;在共处期玉米的遮荫作用会抑制大豆的生长,而小麦收获后受抑制的玉米产量有向单作水平恢复的能力。表明选择合理的作物配置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种间有益作用,提高作物产量。


平衡施肥对春玉米产量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平衡土壤中的中、微量元素养分后,研究高寒阴湿区玉米的养分限制因子氮、磷、钾的平衡施用对玉米产量及氮磷钾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平衡土壤中的中、微量元素养分后,氮、磷、钾是限制玉米产量提高的养分限制因子,养分限制顺序为P>K>N;平衡施肥提高了玉米产量,促进了玉米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提高了氮、磷、钾的养分利用率,平衡施肥的最佳处理为OPT;平衡氮、钾及中、微量元素养分后,施磷提高了玉米产量,玉米产量随着磷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适宜的磷用量在增加玉米产量的同时,提高了氮、磷、钾的养分利用率与磷肥的投资效益,最佳磷肥用量为150kg/hm2。


半干旱山区积盐果园集雨灌溉洗盐效果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甘肃省秦安县兴国镇郑川村盐分胁迫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集雨灌溉对果园土壤剖面盐分离子和果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淋洗前后全盐(P=0.001<0.01)和水溶性Na+(P=0.000<0.01)有极显著的差异,Cl-(P=0.040<0.05)和水溶性Ca2+(P=0.045<0.05)有显著的差异,而K+、Mg2+、HCO3-、CO32-和SO42-在淋洗前后差异不显著。通过果园土壤淋洗,能够明显改善树体的生长状况,叶缘焦枯的叶片逐渐恢复正常。


甘肃白银绿色农业示范区规划及布局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按照自然资源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发展潜力,将白银市绿色农业示范区由北向南依次划分为北部沙漠边缘生态绿色农业区、高扬程提灌粮经牧综合绿色农业区、黄河沿岸及城郊高效绿色农业区、南部干旱半干旱生态绿色农业区4个各具特色的绿色农业优势区,并就它们的基本状况、优势产业以及开发措施作了描述。


补水时期和施钾量对陇中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施钾水平为主处理,补水时期为副处理,研究了补充供水和钾素处理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量、补水时期及其交互作用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在施钾量(K2O)90 kg/hm2、苗期补水的条件下,产量达到36324.97 kg/hm2,水分利用效率达到94.2 kg/(mm.hm2),比不施钾、不补水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32.24%、3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