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贵州省迟熟杂交水稻新品种分析评价与展望
《种子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迟熟水稻杂交种选育一直是贵州省水稻育种工作的重点,生产上中迟熟生态区应用的品种也较多。以代表贵州省最新育种水平的2007~2008两年区试迟熟组各育种单位选育参试新品种组合为试验材料,采用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统计分析系统1.0和高稳系数(HSC)分析法对产量和主要性状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并对参试品种水平予以分析评价,提供迟熟水稻新品种市场信息,推荐未来生产主导品种或接替品种,并对其应用前景予以展望。
关键词: 水稻杂交种 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统计分析系统 主导品种 展望


优质杂交香稻新组合香两优875的选育与应用
《杂交水稻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恢复系测64-7、美国香稻Jasmine-85、贵州地方粳稻选系和明恢86杂交育成香稻恢复系黔香恢875,再与香稻两系不育系360S配组育成杂交香稻新组合香两优875。该组合在贵州省杂交稻区试和生产试验中表现良好,每公顷产量分别为8.65和8.35t与对照相当;稻米品质达到国家优质稻谷3级标准,在2007和2008年贵州省杂交稻食味品质鉴定中均获第1名,2008年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该组合制种技术简便,在父母本花期相遇较好时每公顷制种产量可达3.75t左右。在香米生产中应用,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马铃薯秋播、早播留种病毒再侵染情况
《种子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早熟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原原种为试验材料,在不加任何防护条件下早播和秋播留种,并对其病毒的再侵染率及产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早播和秋播留种可降低马铃薯再感染病毒的几率,一定程度延长了种薯的使用年限。


溴氰菊酯胁迫下小菜蛾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分析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双向cDNA RDA,即分别以敏感品系为检测子(tester)、抗溴氰菊酯品系为驱赶子(driver)和以抗溴氰菊酯品系为检测子(tester)、敏感品系为驱赶子(driver)筛选2种品系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初步分析小菜蛾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之间的遗传差异.经过3轮消减杂交后,将所得的差异片段克隆于PMD 18-T载体,氨苄筛选阳性克隆,经菌落PCR鉴定后送样测序.得到2条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部分已知序列有一定同源性,其中1条序列与编码S3a蛋白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


一个水稻半不育突变体的细胞学初步观察
《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 2010 CSCD
摘要:2006年用EMS处理粤丰B的种子,种植后,得到一半不育株,同年冬带到海南加代,发生育性分离,以后每代选择半不育单株种植,至2008年M5代时,发现有一个株系M21的半不育性状已经稳定,种植的60株个体,全部表现为半不育,结实率在50.3%-61.2%。取花粉经1%I-IK2染色镜检,发现M21与其野生型粤丰B的花粉育性均正常(花粉育性大于90%),用其做父本与粤丰B和Cpslo17杂交,2008年冬将亲本和F_1种植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M21、粤丰B、Cpslo17、粤丰B/M21和Cpslo
引进甘薯资源形态标记的聚类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合理利用甘薯品种(系)资源,对15个从省外引进的甘薯品种(系)进行了27项形态标记的聚类分析,进而研究他们的遗传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在欧式距离7.20处可将参试各资源分成4类。Y1和其他的甘薯品种(系)间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从四川引进的6个品种(系)中以S1、S4、S2及S5间的亲缘关系很近;从福建引进的5个品种系中以F1和F4间的亲缘关系很近。


8个马铃薯新品种(系)的遗传分析和指纹图谱构建
《贵州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对马铃薯品种鉴别提供分子水平上的依据,对贵州省马铃薯区试主要参试新品种(系)应用SSR标记技术构建指纹图谱及用5对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共扩增出43个等位位点,其中41个均为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比率占95.35%。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8130,变幅为0.7128(S168)~0.8861(S192)。扩增产物片段在130~250 bp。在相似系数0.610处,参试的8个品种(系)中7个品种(系)聚在一类。在相似系数0.685处,仍有5个品种(系)聚在一起,从分子水平上表明供试材料的遗传基础较狭窄。表明,聚类分析结果与供试材料来源有较好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