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40%吡唑草胺悬浮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贵州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寻找一种快捷检测40%吡唑草胺悬浮剂的有效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甲醇∶乙腈∶水(v/v)=30∶30∶40为流动相,使用ODS-Hypersil(C18)高效液相色谱柱,以紫外检测器在205 nm波长下对40%吡唑草胺悬浮剂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40%吡唑草胺浓度与峰面积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4,标准偏差为0.1,变异系数为0.3%,回收率在99.25%~100.20%。该分析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重现性好。


栽培及野生半夏丛枝菌根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贵州地区栽培及野生半夏丛枝菌根及丛枝菌根真菌。方法:通过染色镜检法观察栽培及野生半夏根系,通过湿筛-蔗糖离心法分离半夏根围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孢子,并对照Schenck & Pérez及一些近期分类文献的描述,鉴定到种。结果:半夏具有典型丛枝菌根结构,从贵州省6个野生及栽培半夏根围土壤采集地中共分离到隶属3属的21种丛枝菌根真菌孢子,鉴定到种的有隶属3属的7种,其中球囊霉属5种,巨孢囊霉属1种,盾巨孢囊霉属1种,分别是摩西球囊霉、根内球囊霉、沙漠球囊霉、黑色球囊霉、聚丛球囊霉、白色巨孢囊霉、粟色盾巨孢囊霉。其中粟色盾巨孢囊霉为我国新纪录种,且为毕节地区栽培半夏的优势种。结论:贵州省野生及栽培半夏中丛枝菌根真菌具有丰富多样性,孢子种类、优势种均差异较大,如白色球囊霉仅出现于栽培半夏根围土壤中,黑色球囊霉仅出现于野生半夏根围土壤中,而摩西球囊霉和根内球囊霉在2种土壤中均有出现,且毕节地区半夏根围土壤中有专属性较强的丛枝菌根真菌,可为栽培半夏退化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传统循环农业实践与本土创新——以侗族稻鱼鸭农耕系统为例(英文)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循环农业的理论和视角并通过实地的案例调查,认为侗族传统的稻鱼鸭农耕系统符合现代循环农业的基本原则,是侗族传统循环农业的本土实践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生计和文化价值。这一传统的农业实践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西伯利亚蓼防除技术研究
《草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制西伯利亚蓼(Polygoni msibircum)防除技术,采用药剂、生物、农艺等方法对西伯利亚蓼进行防除试验,结果表明:西伯利亚蓼经各种防除措施处理后,其死亡率在45d内都逐步升高,但30d后,西伯利亚蓼又逐渐再生;采用药剂、翻耕补播和放牧等措施都能有效防除西伯利亚蓼,其中采用内吸传导型除草剂、草甘磷水剂和选择性除草剂2,4-D丁酯乳油防除西伯利亚蓼见效快、效果好,放牧效果次之,其他措施效果则相对较慢;各种措施都不能一次性根除西伯利亚蓼的危害,必须经过多次处理,综合防除才能控制其危害。草地退化是西伯利亚蓼蔓延的主要原因,采用药剂、农艺和生物等防除措施,提高管理和利用水平,能有效控制西伯利亚蓼的蔓延为害。


提高蝉拟青霉多糖产量的液体发酵条件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蝉拟青霉(Paecilomyses cicadae)0305-3菌株为材料,研究了提高蝉拟青霉多糖含量的液体发酵条件。结果表明,蝉拟青霉多糖含量的最佳液体发酵条件为:在液体培养基中,以7%的接种量将浓度为107个/mL的孢子悬液接入装液量为20%的液体培养基中,于pH 7、27℃1、50 r/min的转速下发酵7 d,0305-3菌株的多糖产量可达3.24 g/L。


猪围脂滴蛋白基因cDNA部分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比较基因组学和简并PCR方法,根据人、小鼠和大鼠等物种PLIN基因的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克隆了猪PLIN基因包括起始密码子的部分cDNA序列,大小为978 bp(GenBank登录号为EU416277)。该序列与人和小鼠相应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87%和83%,编码325个氨基酸,具有1个PAT-1结构域、2个蛋白激酶A位点和1个富含谷氨酸的酸性基序,预测的氨基酸序列与人、小鼠、牛和绵羊相应区域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87%,82%,86%,86%。该基因的克隆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甘蓝型无花瓣油菜对菌核病的抗(耐)性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模清无花瓣油菜在花瓣消失后对菌核病的抗(耐)性,以育成的无花瓣油菜与有花瓣油菜采用病圃自然鉴定和人工接种鉴定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病圃条件下,无花瓣品系的叶片间受侵染率明显低于有瓣品种,成熟期无花瓣品系菌核病危害程度均比目前公认的抗(耐)菌核病能力较强的有瓣品种沪油15轻或相当,比抗性较差的杂交油菜品种油研七号危害更轻;但人工接种鉴定表明,无瓣品系的病斑扩展速度均较抗性较强的有瓣品种沪油15快。可见,即使无瓣品系本身并不具有较强的抗(耐)病性,在花瓣消失后,其形态避病作用亦非常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