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几个蓝莓品种在天津地区适应性调查(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4
摘要:[目的]调查8个蓝莓品种在天津地区的适应性。[方法]以引进的8个蓝莓品种为试材,从植株性状、结果枝类型、物候期、果实经济性状、丰产性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在合理改良土壤的基础上以上几个品种均可以适应天津的自然气候,基本体现出品种自身的生长特性。B、D、E、F、G品种适应性强,口感佳,可作为鲜食品种在露地条件下种植;A、H品种成熟期早,果实品质优良适宜设施栽培,而C品种口感略酸可作为加工品种种植。[结论]为其它相近生态条件的地区开展蓝莓引进、选择和栽培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放高效生态制剂对鱼塘藻类结构的影响
《天津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通过向池塘中泼洒高效微生态制剂,研究其对池塘藻类种类和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效微生态制剂对养鱼池塘中优势藻类蓝藻的繁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绿藻和硅藻的繁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绿球藻、小环藻、栅藻、菱形藻等成为优势种,水色呈淡绿、黄褐色等良好状态;对鞭毛藻类中的裸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隐藻作用不明显。对照塘藻类组成以微囊藻、鱼腥藻、颤藻等蓝藻占优势。此外,藻类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试验塘均大于对照塘。可见,高效微生态制剂的定期添加有效地控制了蓝藻的增殖,保持了藻类的多样性,增加了鱼类易于消化吸收的藻类,对养鱼池塘藻类结构调控起到了积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津市中低产田时空分布与限制因素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为了解天津市中低产田面积变化情况及中低产田空间分布情况,为天津市中低产田改良及粮食增产提供基础依据,以天津市统计年鉴及相关区县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拟定了高、中、低产田划分标准,分析了天津市6个主要农业区县(蓟县、武清区、宝坻区、宁河县、静海县和滨海新区大港)1980—2010年30年间中低产田面积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天津市粮食平均产量由1980年的2445 kg/hm2提高到2010年的5130 kg/hm2,增加了109.82%。天津市的中低产田面积由1980年的291250.13 hm2,下降至2010年的76489.87 hm2,下降了74%。2010年天津市中低产田面积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9%,其中静海县、蓟县、滨海新区大港、武清区、宝坻区、宁河县中低产田分别占全市中低产田总面积的43.12%、18.59%、17.23%、14.01%、7.05%和0。2010年天津市中低产田粮食增产限制因素分析表明,土壤养分含量低、干旱缺水和土壤盐渍化是主要限制因子。建议继续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综合改良盐碱地、优化耕作制度种植耐旱耐盐作物品种等工程与技术措施,持续改良中低产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β-甘露聚糖酶对豆粕、棉粕和菜粕的体外酶解效果研究
《饲料工业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通过体外消化试验来研究β-甘露聚糖酶对豆粕、棉粕及菜粕的酶解效果。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设Ⅰ、Ⅱ、Ⅲ、Ⅳ和Ⅴ5个组,每组设4个重复,其中Ⅰ组为对照组,Ⅱ、Ⅲ、Ⅳ和Ⅴ组为试验组,各组β-甘露聚糖酶添加水平分别为0、0.4%、0.8%、1.6%和2.4%。结果表明:1豆粕中Ⅲ、Ⅳ、Ⅴ组可溶性甘露糖含量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3.0%、3.9%、4.6%,差异显著(P<0.05),Ⅱ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Ⅲ、Ⅳ、Ⅴ组可溶性葡萄糖含量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4.3%、4.9%、6.1%,差异显著(P<0.05),Ⅱ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2棉粕中Ⅲ、Ⅳ、Ⅴ组可溶性甘露糖含量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7.4%、8.6%、8.9%,差异显著(P<0.05),Ⅱ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Ⅳ、Ⅴ组可溶性葡萄糖含量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9.1%、10.5%,差异显著(P<0.05),Ⅴ组可溶性葡萄糖含量比Ⅱ组增加了6.3%,差异显著(P<0.05),Ⅱ、Ⅲ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3菜粕中Ⅳ、Ⅴ组可溶性甘露糖含量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6.6%、9.5%,差异显著(P<0.05),Ⅲ、Ⅱ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Ⅲ、Ⅳ、Ⅴ组可溶性葡萄糖含量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2.2%、14.6%、16.7%,差异显著(P<0.05),Ⅱ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豆粕、棉粕及菜粕中β-甘露聚糖酶的适宜添加水平分别为0.8%、0.8%和1.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津地区番茄病毒病发生情况调查及其毒源ELISA检测
《天津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对采自天津5个区县的255份番茄样品进行了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DAS-ELISA)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在这255份样品中,至少217份感染了所检测病毒,其中,感染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番茄花叶病毒(Tomato mosaic virus,To MV)、蚕豆萎蔫病毒1、2号(Broad bean wilt virus 1、2,BBWV-1、2)、番茄斑萎病毒(TSWV)的样品分别为53.33%,53.33%,20.39%,14.12%,9.41%,0.39%。在检测呈阳性的217份样品中病毒单独侵染率为32.15%,复合侵染率为52.94%,这些数据表明在番茄上病毒复合侵染现象相当严重,其中受2种病毒复合侵染率高达40.39%,而受3种病毒复合侵染率达12.5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中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筛选到应用于多主棒孢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特异性引物CIR5/CIF5,并建立了土壤中多主棒孢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引物CIR5/CIF5能够从多主棒孢基因组DNA中特异性扩增出一条259 bp的片段,常规PCR检测中灵敏度可达10 fg/μL。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模拟带菌土壤中的带菌量,结果证明该技术对土壤中多主棒孢的检测下限为1个孢子/g土壤,可以快速、准确地定量土壤中病原菌的孢子数目,为栽培前土壤中病原菌的监测预报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一株高氨氮去除能力菌株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利用微生物方法解决养殖水体中氨氮污染的问题,从水产养殖环境中分离出31株氨氮去除菌,并从中筛选出具有较强氨氮去除能力的菌株AD-8,对其脱氮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氨氮浓度高达200mg/L时,AD-8菌株对其去除率均达86%以上,15℃下,48 h AD-8对氨氮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1.2%;在模拟养殖水体中,AD-8氨氮去除率也可达90%。通过形态学特性、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菌株AD-8初步鉴定为嗜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caliphila)。
关键词: 氨氮去除能力 分离鉴定 16S rDNA 嗜碱假单胞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