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磺胺类药物耐药基因的检测
《河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河南省及周边地区规模化猪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对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情况,本研究从河南省及周边地区49个规模化猪场的肺脏和气管中分离出79株疑似APP菌株,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为1、2、3、5、7、8、9、10型APP,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株进行了耐药表型鉴定,同时采用PCR方法对磺胺类药物耐药基因进行了检测。药敏试验结果显示,APP对磺胺类药物的耐药率为100%(79/79)。根据Gen Bank中登录的序列,设计了3对特异性引物,对磺胺类药物的耐药基因Sul1、Sul2、Sul3进行扩增检测。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的79株细菌中,Sul2基因检出率为100%(79/79),Sul1基因的检出率为79.75%(63/79),Sul3基因的检出率为89.87%(71/79),Sul1和Sul2基因同时检出率为70.89%(56/79),Sul1和Sul3同时检出率为62.03%(49/79),Sul2和Sul3基因同时检出率为77.22%(61/79)。
关键词: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磺胺类药物 耐药基因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6型PCR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中国兽医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建立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6型分子鉴定方法,本研究根据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从编码荚膜多糖的碱基序列设计1对引物,扩增特异性的720 bp核酸片段。结果表明,以APP为模板,均能扩增出与预期一致的1条720 bp核酸片段,所得PCR产物经测序,与Gen Bank已发表的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型6型的同源性达99%以上。本研究建立了PCR检测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6型分子鉴定方法,该方法的建立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及鉴定提供了基础。


转TaPHR1基因小麦新种质的创制与其功能研究
《分子植物育种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PHR1是一种转录因子,在植物对磷的吸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为了获得高磷利用效率的小麦,采用基因枪法遗传转化了普通小麦品种矮抗58,获得转缺磷响应转录因子Ta PHR1基因小麦新品系T8,PCR和RT-PCR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小麦基因组并正确转录,为明确该转基因小麦的磷利用特性,以T8和其受体对照矮抗5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试材的地上部吸磷量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转Ta PHR1基因小麦新品系T8在CK、N、NK和NPK处理下的产量和地上部吸磷量均显著高于其受体对照矮抗58,其中在N处理下的产量可增加10.64%,吸磷量可增加12.29%;大田条件下转基因小麦单株产量和小区产量分别较其受体矮抗58增产10.49%和7.32%,千粒重的增加是T8增产的主要因素;转Ta PHR1基因小麦较对照具有更好的磷吸收特性和增产潜力。


热风预处理对冷藏鲜切双孢蘑菇生理生化性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延长鲜切双孢蘑菇的货架期,研究不同时间热风预处理(40℃、相对湿度85%)对冷藏(4℃、相对湿度85%)鲜切双孢蘑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热风处理5~10 min可显著降低鲜切双孢蘑菇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性,提高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和总酚含量,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速率,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抗坏血酸含量,延缓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的下降速率,以上结果表明,适宜热风处理可抑制鲜切双孢蘑菇酶促褐变的发生、抑制活性氧代谢、提高其抗氧化能力,最终延缓其衰老进程。相关性分析表明,鲜切双孢蘑菇褐变由酶促褐变和非酶促褐变所引起,而热风处理是通过抑制酶促褐变来延缓褐变发生的。


花生栽培种(Arachis hypogaea L.)与野生种Arachis macedoi杂种F_1细胞遗传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开展花生种间杂交与杂种遗传研究对于探明种间亲缘关系、创制新种质和培育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花生栽培品种白沙1016(2n=4X=40,AABB)与二倍体野生种A.macedoi(2n=2X=20)进行种间杂交,通过胚拯救获得种间杂种F_1植株,进而对F_1进行了分子标记鉴定、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观察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分析。结果显示,杂种F_1有30条染色体,其中既有来自母本白沙1016的染色质,又有来自父本A.macedoi的染色质;A.macedoi染色体经DAPI染色显示出明亮着丝粒带且包含一对"小染色体";白沙1016的A染色体组也显示出A.macedoi基因组标记探针的杂交信号;F_1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平均构型为0.6 III+8.27 II+11.6 I,减数分裂I期后、末期表现为不均等分裂。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获得了新的种间杂种F_1材料,所涉及的A.macedoi可能为A染色体组物种;A.macedoi染色体与花生A染色体组发生交换产生补偿性易位的几率比较大;减数分裂后、末期染色体的不均等分裂和非四分体形成,是杂种F_1表现高度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两种冬小麦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的比较
《作物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比较DSSAT模型和模糊数学方法用于冬小麦气候适宜度评价的效果,利用河南省杞县和汤阴县1999-2013年的气象资料、冬小麦发育期及产量数据,采用DSSAT模型和模糊数学方法构建两种冬小麦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并计算不同生育期和全生育期的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利用相关分析方法,检验两种方法估算的冬小麦气候适宜度的评价效果。结果表明:杞县和汤阴县的出苗至越冬期、返青至拔节期、拔节至开花期、开花至成熟期,模型法估算的冬小麦气候适宜度与模糊数学法估算的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呈正相关,而两个地点的越冬至返青期,两种方法估算的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呈负相关。两个地点两种方法估算的全生育期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变化趋势与实测产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两种方法估算的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呈正相关。模型法估算的冬小麦气候适宜度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高于模糊数学估算的冬小麦气候适宜度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但与模糊数学法相比,DSSAT模型估算的冬小麦气候适宜度与实测产量变化更接近。DSSAT模型可用于冬小麦气候适宜度评价研究。


河南省典型覆膜作物地膜残留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1—2014年采用问卷调查及取样检测方法对河南省典型覆膜作物(花生、棉花)地膜残留状况进行系统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并通过定点试验监测方法研究地膜残留系数,以期为河南省地膜残留防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河南省花生、棉花覆膜种植区土壤耕层地膜残留量为6.8~37.3 kg/hm2,平均值为20.4 kg/hm2。花生地块地膜平均残留量为24.9 kg/hm2,棉花地块为13.5kg/hm2。不同取样点地膜残留量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与作物类型、地膜用量、覆膜比例、覆膜年限、土壤质地及回收情况有关,地膜用量越大、覆膜比例越高、覆膜年限越长,地膜回收率越低,地膜残留污染的风险越大;棉花地块的地膜残留量明显低于花生地块。花生和棉花地块的地膜残留系数分别为0.71%和1.11%。目前,河南省花生、棉花覆膜种植区地膜污染状况较轻,但如果不注重地膜回收工作,残留量会逐年增加,成为地膜残留污染区域。


奶牛布鲁氏菌病不同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比较布鲁氏菌病不同血清学诊断方法的优缺点,试验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快速诊断试纸卡、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 ELISA)、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 ELISA)四种不同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同时对河南地区2 545头疑似布鲁氏菌病病牛进行了布鲁氏菌的检测。结果表明:与i ELISA、c ELISA以及快速诊断试纸卡方法相比,RBT法操作简便、成本较低,且阳性检出率较高,但其特异性较低,容易出现假阳性结果;快速诊断试纸卡与i ELISA、c ELISA的阳性检出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相互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在实际应用中牧场应根据自己的条件与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关键词: 奶牛 布鲁氏菌病 血清学诊断 阳性检出率 敏感性 特异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