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鳗鲡肠道微生物抗性基因组成特征的初步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肠道微生物是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储存库,为明确ARGs在鱼肠道微生物中的组成特征,本研究以养殖鳗鲡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功能宏基因组学分析方法对鳗鲡肠道微生物ARGs的种类和丰度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显示,养殖鳗鲡肠道微生物主要由厚壁菌门(Firmicutes)、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组成,比对抗性基因数据库共注释得到254种ARGs基因,分别归属于24类抗性类型,其中高丰度的抗性类型为多肽类抗生素、多重耐药、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和β-内酰胺类.以上结果表明,在鳗鲡养殖过程中,出现耐多肽类抗生素、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β-内酰胺类以及多重耐药病原菌的机会相对较高.本研究为抗生素在鳗鲡养殖过程中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显示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检测鱼肠道ARGs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基于常规生化成分表型的茶树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茶叶 》 2020
摘要:对茶树品种进行基于常规生化成分的鉴定和多样性分析,可以指导茶树育种中优势互补亲本的选择,从而提高优异基因的交流累加和新品种选育效率.对189个茶树品种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发现,参试茶树品种的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含量分别为2.3%~3.8%、21.5%~33.5%、11%~20%、3.7%~4.9%,4个常规生化成分性状Shannon-Weaver指数均值为1.83,变异系数均值为22%,遗传多样性丰富.基于4个常规生化成分性状分别计算乌龙茶品种与红绿茶品种的欧氏遗传距离,结果显示两类品种之间呈完全重叠的包含关系.主成分分析可将参试茶树品种分成3个亚组,亚组间具有相似的欧氏遗传距离,但又具组内品种特色,可提供茶树育种亲本选配利用.


山羊内源性鼻内肿瘤病毒enENTV-FJ1株全基因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丰富山羊内源性鼻内肿瘤病毒(enENTV)全基因组序列资源,本研究从1份患羊地方性鼻内肿瘤(ENT)病羊的肾脏中经PCR扩增了1株enENTV全基因组序列,命名为enENTV-FJ1,分别对其全基因组、5'端长末端重复序列(5'LTR)基因、gag基因、env基因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对enENTV的5'LTR进行酶切位点分析,并分析该株病毒的gag、 env序列与enENTV、山羊地方性鼻内肿瘤病毒(ENTV-2)、绵羊鼻内肿瘤病毒1型(ENTV-1)等相关病毒参考株相应序列的差异性.结果 显示,enENTV-FJ1基因组结构为LTR-gag-pro-pol-env-LTR,长度为7 923 bp;全基因组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enENTV-FJ1株与enENTV-CHN 1~enENTV-CHN6 6个参考株的同源性为95.7% ~97.3%,同源性最近;与ENTV-2参考株的同源性为87.0% ~93.2%;enENTV-FJ1的5'LTR基因序列、gag基因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enENTV参考株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2.8%~99.1%、92.6%~97.5%、92.2%~97.7%;enENTV-FJ1 env基因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内源性绵羊肺腺瘤病毒(enJSRV)参考株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3.3%~93.8%、94.3%~94.8%.全基因组进化树结果显示,enENTV-FJ1与enENTV-CHN 1~enENTV-CHN6处于同一个进化分支;5'LTR进化树结果显示,enENTV-FJ1株与enENTV-CHN2处于同一进化分支;gag基因进化树结果显示enENTV-FJ1与ENTV-CHN9处于一个小的进化分支,与enENTV-CHN6同处于一个较大的进化分支;env基因进化树结果显示,enENTV-FJ1株与ENTV-2/Spain株处于同一进化分支;所有enENTV的5'LTR区均无ENTV-2参考株所含有的Hpy188 Ⅰ、NlaIV、MowⅠ这3个酶切位点.gag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与enJSRV、外源ENTV-2、ENTV-1及绵羊肺腺瘤病毒(JSRV)的gag基因相比,enENTV-FJ1株在697 bp~705 bp有9个核苷酸的插入,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在aa229~aa232处插入3个脯氨酸.env基因编码的氨基酸结果显示,enENTV-FJ1株与ENTV-2株在aa1~aa7处插入了7个氨基酸(MFVFFRR).与外源性病毒相比,enENTV-FJ1株在跨膜蛋白(TM)胞质尾区无YXXM基序.上述结果表明,enENTV-FJ1与enENTV属于同种病毒,其5'LTR、gag基因、env基因与来自山羊的ENTV-2病毒株亲缘关系更近;其全基因组序列与外源性ENTV和JSRV的差别主要在5'LTR区、gag基因和env基因.本研究明确了enENTV-FJ1株全基因组序列,为鉴定内外源鼻内肿瘤病毒(ENTV)以及研究ENTV-2的致瘤机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山羊 内源性山羊鼻内肿瘤病毒 全基因组测序 生物信息学分析


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启示-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农业科技管理 》 2020
摘要:省级农业科研院所是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支极其重要的科技力量,是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是国内最早开展农业科技服务的省级科研院所之一,许多科技服务模式走在全国前列,文章阐述了该院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科技服务的优势、成效与不足,并从团队协作融合和制度设计创新、供需双方沟通和成果转化应用、技术服务手段和科技示范集聚、综合能力提升和专业精准培训等方面总结出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启示.
关键词: 省级农业科研院所 科技服务 乡村振兴 成果转化 科技示范 培训


栀子鲜花花水和鲜花细胞液气相和液相的成分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栀子鲜花花水和鲜花细胞液的成分差异,为栀子鲜花花水和鲜花细胞液品质评价以及栀子花功能产品开发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栀子鲜花花水和鲜花细胞液中的香气成分,通过计算机谱库和人工谱图解析,对香气成分进行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ESI-QTOF-MS/MS)分析栀子鲜花花水和鲜花细胞液的化学成分,通过数据库比对,对化学成分进行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结果]栀子鲜花花水和鲜花细胞液中均含有大量的芳樟醇,相对含量分别达到63.00%和69.37%,栀子鲜花花水中检测出香气成分79种,鲜花细胞液中检测出香气成分56种,均含有醇类化合物、萜烯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等8个种类的化合物.栀子鲜花花水和鲜花细胞液中醇类化合物和萜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总和分别达到72.00%和95.71%.栀子鲜花花水和鲜花细胞液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分别鉴定了200个、212个和46个、54个代谢成分,栀子鲜花花水和鲜花细胞液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均以生物碱类成分为主,正离子模式下生物碱类成分的相对含量分别达到47.10%和45.21%,负离子模式下分别为3.21%和13.45%.具有抗焦虑生理作用的生物碱类成分芥酸酰胺在栀子鲜花花水和鲜花细胞液中的相对含量最高.栀子鲜花花水中存在较多的抗菌、抗炎成分如双氢青蒿素、山茶皂苷元B、羟基积雪草苷以及双环孢素、塔罗霉素A等抗生素.[结论]栀子鲜花细胞液较栀子鲜花花水具有充足的头香,但持香时间短,而栀子鲜花花水的香气成分较栀子鲜花细胞液丰富,具有良好的头香和底香,持香时间长.生物碱类成分是栀子花中的主要特征性物质,可作为评价指标用于栀子鲜花花水和鲜花细胞液的品质评价.
关键词: 栀子鲜花花水 鲜花细胞液 气相质谱 液相质谱 香气成分 化学成分 生物碱


沉水植物对生猪养殖场沼液废水的净化效果研究
《中国沼气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沉水植物对沼液废水的净化效果,试验选取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m)和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2种沉水植物为研究对象,在室内静水条件下对猪场沼液的净化能力进行比较,以植物生长特性与水质污染物去除率为考察指标.结果表明:沉水植物试验前后生物量都有所增加,狐尾藻净增生物量是金鱼藻的2.5倍;金鱼藻和狐尾藻试验后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变化范围为:1.58% ~ 5.11%,1.83% ~1.97%和1.21%~3.05%,狐尾藻的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高于金鱼藻;金鱼藻和狐尾藻对COD、总磷、总氮、氨氮、硝态氮的去除率相比空白组差距不大,狐尾藻总体去除效果略高于空白组和金鱼藻;沉水植物对沼液中重金属As,Cd,Zn,Cu,Ni,Cr,Pb具有一定富集能力,其中对Cu和Zn的富集量最大,狐尾藻对Cu,Zn的富集量分别为17.96 mg · kg-1,382.86 mg·kg-1皆高于金鱼藻对Cu,Zn的富集量:8.56 mg ·kg-1与29.99 mg ·kg-1.狐尾藻对磺胺类抗生素(SAs)的去除率为80.35%高于金鱼藻的49.56%.狐尾藻生物量大且对沼液中氮磷资源回收、重金属和抗生素的富集能力优于金鱼藻,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选狐尾藻作为沼液生态处理的优势物种.


基于15N示踪的"稻/草-食用菌-菜"循环系统氮肥利用率评价
《农业工程学报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氮利用效率是评价作物生产及循环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该研究比较"稻/草-食用菌-菜"循环农业的氮利用效率,为该模式在南方地区推广提供依据.该研究设置"水稻-食用菌-白菜"(R模式)和"狼尾草-食用菌-白菜"(P模式)2个循环农业模式,每个循环农业模式均包括3个生产环节,分别为:15N尿素栽培水稻和狼尾草(Ⅰ环节)、15N稻草和牧草栽培平菇(Ⅱ环节)、15N菌渣栽培白菜(Ⅲ环节).结果表明,15N在稻谷的分配比例最高,为57.75%,而狼尾草第1次刈割15N分配比例最高,为58.94%.2模式氮利用效率均以Ⅰ环节最高,分别为23.44%和43.34%,其次为Ⅱ环节,Ⅲ环节最低,且P模式3个环节之间氮利用率达到显著水平;氮残留率以Ⅱ环节最高,其次为Ⅲ环节,Ⅰ环节最低.Ⅰ环节杂交狼尾草的氮利用效率高于水稻,Ⅱ环节利用杂交狼尾草栽培平菇氮利用效率也高于稻草栽培平菇,"狼尾草-食用菌-白菜"循环农业模式(P模式)的氮肥循环利用效率高于"水稻-食用菌-白菜"循环农业模式(R模式),表现为Ⅰ、Ⅱ和Ⅰ+Ⅱ+Ⅲ环节P模式氮利用效率较R模式显著提高了84.90%、69.31%和47.29%.加环后2种循环农业模式氮利用效率均得到提高,与单一水稻/狼尾草种植相比,"稻/草-食用菌-白菜"模式植株地上部15N累积量分别从63.50和112.30 mg增加至115.33和169.89 mg,氮肥利用率分别从22.29%和39.41%增加至40.48%和59.62%."狼尾草-食用菌-白菜"循环农业模式可在南方地区推广.
关键词: 氮肥 尿素肥料 水稻 狼尾草 食用菌 循环农业 15N标记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