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181条记录
2018-2022年河南漯河小地老虎的种群动态及虫源性质分析

中国植保导刊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河南漯河小地老虎的种群动态及虫源性质,于2018—2022年利用虫情测报灯对其成虫种群进行系统监测,并对灯下雌蛾进行卵巢解剖。结果表明,小地老虎在漯河始见日在3月上中旬,终见日一般在10月中旬,1年可见4代成虫(越冬代、1代、2代和3代),个别年份仅有3个代次。以第1代发生数量最多,占当年蛾量的43.52%~62.39%;其次是第2代,占当年蛾量的27.38%~48.57%;越冬代和第3代分别占当年蛾量的3.75%~19.44%和0~0.94%。成虫发生主要有2个高峰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第1代)和7月中旬至8月中旬(第2代),峰期蛾量分别占全年诱蛾总量的48.35%和35.79%。小地老虎越冬代主要为异地迁入种群,少量为本地越冬虫源;第1代主要为异地迁入种群还是来自当地,年度间差异较大;第2代主要为异地迁入种群。本研究为漯河及全国小地老虎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小地老虎 种群动态 卵巢发育 虫源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强筋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郑麦1835

麦类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杜马斯燃烧法与凯氏定氮法在肥料总氮测定中的比较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杜马斯燃烧法与凯氏定氮法测定不同类型肥料总氮含量的适用性,选用20种不同类型的含氮肥料和4种标准品作为试验对象,分别采用杜马斯燃烧法和凯氏定氮法进行总氮含量测定,并对2种方法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准确度、相关性及优缺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种方法在测定不含硝态氮肥料时,测定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杜马斯燃烧法测定结果的精密度更高;在测定含硝态氮肥料时,2种方法测定结果差异显著,杜马斯燃烧法测定结果更接近真实含量,且重复性良好,凯氏定氮法的测定值偏低,且重复性较差;对于氮含量较高的尿素氮肥,凯氏定氮法测定结果精密度略高于杜马斯燃烧法。结合环境友好度、工作效率、试验成本及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等因素,杜马斯燃烧法更适用于肥料总氮含量的测定。

关键词: 肥料 总氮含量 硝态氮 杜马斯燃烧法 凯氏定氮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对郑麦366光合速率、花后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2年大田试验,分析不同施氮措施对郑麦366花后旗叶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光合速率、花后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探究最佳施氮量和施氮方式。设置4个施氮处理,分别为不施氮(N_0)、基施纯氮210 kg/hm~2(N_(210))、基施纯氮150 kg/hm~2+拔节期追施纯氮60 kg/hm~2(N_(150+60))、基施纯氮150 kg/hm~2+拔节期追施纯氮120 kg/hm~2(N_(150+120))。结果表明,与其他氮肥处理相比,2018-2019、2019-2020年度N_0处理下灌浆期旗叶净光合速率、灌浆后期旗叶SPAD、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千粒重和产量均显著降低。与N_(210)处理相比,N_(150+60)处理2018-2019年度灌浆末期小麦旗叶SPAD、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千粒重及产量分别提高12.9%、9.7%、6.5%、1.6%,2019-2020年度分别提高16.3%、27.2%、6.3%、10.0%。与N_(150+120)处理相比,N_(150+60)处理显著降低2018-2019年度灌浆末期冬小麦的旗叶SPAD、灌浆期旗叶净光合速率,但2019-2020年度差异不显著,N_(150+60)处理显著提高2018-2019年度冬小麦的穗粒数、产量及2年的氮肥偏生产力。综合考虑小麦净光合效率、产量及氮肥生产效率,N_(150+60)处理是更适宜豫北平原的施氮方式。

关键词: 小麦 氮肥 光合速率 产量 氮肥偏生产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过表达NtH202烟草叶片响应烟蚜侵袭转录组分析

种子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烟草受到蚜虫胁迫的差异表达基因,对野生型和过表达NtH202株系烟草幼苗接蚜虫,并在接虫前和接虫6 h采集叶片,提取总RNA后,进行转录组测序,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挖掘相关转录因子,并利用qRT-PCR方法验证.结果表明,受到烟蚜侵袭后,WT共有8694个基因表达量变化,OE共有6795个基因表达量变化,WT上调和下调差异基因数目更多,二者共同变化的差异基因有2663个.GO分类表明,烟蚜侵袭后OE富集到免疫系统进程(GO:0002376)的基因数目明显高于WT.OE和WT富集差异基因数量最多的均是植物-病原体互作途径,其次是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植物通路.与WT相比,NtH202过表达株系共有1342个基因上调在4倍以上;GO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主要集中在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KEGG分类显示,与WT相比较,烟蚜侵袭前后,OE均是参与植物病原体互作途径的基因最多.蚜虫侵袭后,WT和OE共同变化的基因中有9个WRKY基因上调表达、5个下调表达,NtWRKY6、NtWRKY11、NtWRKY51、NtWRKY68、NtWRKY70基因RNA测序结果与qRT-PCR结果表现一致,均为上调表达,预测WRKY转录因子在抗蚜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受到蚜虫侵袭后,WT和OE共同变化的基因中有8个MYB上调表达、8个下调表达,MYB转录因子ODO1基因RNA测序结果与qRT-PCR结果表现一致,预测转录因子ODO1在烟草抗蚜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NtH202基因 转录组 蚜虫 抗蚜性 烟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脱落酸及其代谢抑制剂对玉米子粒灌浆和脱水特性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同自然脱水速率类型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大喇叭口期外源喷施脱落酸(ABA)和代谢合成抑制剂,分析外源ABA及代谢抑制剂喷施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部性状、灌浆特征和子粒含水率等影响.结果表明,外源喷施ABA、ABA合成抑制剂和水通道抑制剂分别使玉米产量分别下降7.53%、0.37%和6.21%.喷施ABA、ABA合成抑制剂和水通道抑制剂分别增加玉米起始灌浆势25.00%、23.44%和1.56%;外源ABA使玉米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延后,最大灌浆速率降低,活跃灌浆期延长,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子粒质量下降.喷施ABA增加了玉米子粒含水率,ABA合成抑制剂和水通道抑制剂则降低子粒含水率.综上所述,外源ABA喷施延缓玉米子粒灌浆进程,阻碍子粒脱水;喷施ABA合成抑制剂和水通道抑制剂可加快灌浆期子粒脱水,利于实现子粒机械化收获.

关键词: 玉米 脱落酸(ABA) 代谢抑制剂 子粒灌浆参数 子粒含水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用中草药种类、作用机理及应用效果研究进展

中国饲料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中草药具有成分天然、资源丰富、功能多样、双向调节、低毒、无残留、无耐药性等特点。本文主要阐述了中草药的特点、作用及其机制,总结了黄芪、当归、黄岑、黄连、姜黄、大蒜等常见的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在鱼类养殖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养殖水环境的改善作用,以期为中草药制剂在鱼类养殖中的科学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草药 鱼类养殖 作用效果 生长生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田间管理措施对滨海盐渍地区中低产田生产力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提高滨海盐渍化农田农业生产力的集约化种植方案,从2015年开始在山东省垦利区开展田间定位试验,综合考虑施肥量、施肥时期、种植密度、土壤改良剂等措施,试验设置农户习惯(farmer's practice,FP)、土壤改良(improved soil management,ISM)、作物调控(improved crops management,ICM)和土壤作物综合调控(integrated soil crop management,ISCM)4个处理,追踪小麦关键生育期的群体动态变化,分析小麦、玉米收获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植株的氮磷钾养分吸收量,调查小麦、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比较作物生产净收益、收获期0-20 cm土层的土壤脱钠率和钠吸附比.结果表明,相较于FP处理,ISM显著增加了小麦和玉米收获期穗数,最终产量分别提高25.2%和10.0%,净收入提高7.8%.此外,ISM处理土壤脱钠率达78.6%;ICM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和玉米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相较FP处理产量分别提高17.8%和10.7%,净收入增加19.3%;ISCM处理获得试验条件下小麦、玉米最大产量,分别为11.96和10.83 t·hm-2,净收入比FP处理提升20.8%,土壤脱钠率达82.9%.ISM处理能显著降低滨海盐渍土的钠离子含量,提高小麦玉米养分吸收能力并增加产量;ICM处理虽然增产效果低于ISM处理,但较低的投入成本能够获得更高的净效益.综合来看,ISCM处理能够协同实现土壤质量提升、作物增产和经济效益增加,是该研究条件下最优管理实践方案.研究结果可为区域中低产田产能提升提供技术理论支撑和示范样板.

关键词: 盐渍化土壤 土壤脱钠率 小麦 玉米 生产收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年限紫云英配施减量化肥对土壤磷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年限紫云英配施减量化肥对土壤磷吸附解吸特征的动态影响。本研究依托于河南省信阳市长期定位试验,设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22500 kg·hm~(-2)紫云英+80%化肥(G+80%CF)、22500 kg·hm~(-2)紫云英+60%化肥(G+60%CF)、22500 kg·hm~(-2)紫云英+40%化肥(G+40%CF)共5个处理,分析2011、2016、2020年土壤磷吸附解吸特征变化趋势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能较好地拟合土壤磷的吸附特征(R~2为0.9804~0.9949,P<0.01)。随种植年限的增加,不同处理各参数变化并不相同。G+80%CF、G+60%CF、G+40%CF处理土壤磷最大吸附量(Q_(max))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呈降低趋势,磷吸附常数(K)和磷最大缓冲容量(MBC)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其中2020年较2011年,Q_(max)分别降低了11.30%、12.95%、15.47%,K分别增加了20.73%、22.50%、27.27%,MBC分别增加了8.63%、6.43%、6.28%;CF处理与之相反,土壤磷的Q_(max)随年限的增加呈增加趋势,K和MBC随年限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与2011年相比,2020年土壤磷的Q_(max)增加了8.80%,K降低了12.20%,MBC降低了2.97%;各处理土壤磷吸附饱和度(DPS)随种植年限的增加无规律性变化。CK和CF处理土壤磷的平均解吸率随年限的增加呈降低趋势,G+80%CF和G+40%CF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G+60%CF处理呈降低趋势。相同年份,紫云英配施减量化肥较CK降低了土壤磷的Q_(max)、增加了土壤磷的K、MBC、DPS及平均解吸率。相关性分析表明,Q_(max)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呈极显著正相关,MBC与CEC呈极显著负相关,DPS与碱解氮(AN)、有效磷(AP)呈极显著正相关,解吸率(DR)与速效钾(AK)呈极显著负相关,与p H呈显著负相关。冗余分析结果表明,CEC、AP、AK是影响土壤磷吸附解吸特征的主要因素,贡献率分别为26.7%、18.5%、16.2%(P<0.05)。综上,土壤对磷的吸附解吸主要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有效磷、速效钾的影响。长期紫云英配施减量化肥可降低土壤对磷的吸附,增加土壤对磷的解吸,长期单施化肥效果则相反。综合考虑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及土壤理化性质,以减量20%~40%化肥配施22500 kg·hm~(-2)紫云英效果较好。本研究为豫南稻区合理施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土壤磷 吸附解吸 特征参数 冗余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豫菊花2号'脱毒培养及脱毒苗分级

分子植物育种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豫菊花2号’药食两用菊花茎段为材料,经过组织培养和脱毒处理,建立‘豫菊花2号’菊花种苗快速繁育体系,确定株高和地茎为分级的量化指标。结果表明:‘豫菊花2号’茎段的最佳灭菌方案为84消毒液(含氯量3.4%~4.6%)浸泡25 min;茎尖诱导最佳激素配比为6-BA 1.5 mg/L+NAA 0.1 mg/L;通过聚类分析将‘豫菊花2号’脱毒苗分为Ⅰ级、Ⅱ级、Ⅲ级苗,分级标准:Ⅰ级脱毒苗的等级标准为株高不小于7.5 cm、地茎不小于1.75 mm,共11株;Ⅱ级脱毒苗的等级标准为株高在5.0~7.5 cm之间、地茎在1.50~1.75 mm之间,共52株;Ⅲ级脱毒苗的等级标准为株高在2.5~5.0 cm之间、地茎小于1.50 mm,共27株,符合正态分布。本研究为‘豫菊花2号’品种推广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菊花 豫菊花2号 脱毒培养 分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