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紫云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结构分析
《草地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是我国重要的稻田绿肥作物,为揭示不同地区种质资源遗传特征,本研究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77份紫云英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结构分析.研究发现,77份供试紫云英种质资源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5677~0.8686,可划分为6个聚类.不同地区群体间分化系数为0.1363,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其中种群间变异占比13.9%,种群内变异占比86.1%.不同ISSR引物扩增信息鉴别紫云英资源的能力存在差异,构建了以P809第3,8,9,10,12,15扩增位点以及P886第1,3,5,9,10,11扩增位点为特征的指纹图谱,能有效区分77份供试紫云英资源.以资源所在省份为单元进行群体分析,供试紫云英资源遗传结构呈现分化特征,河南-安徽-江苏-上海资源遗传结构相似,构成北方亚群;四川-广西-湖南-江西资源相似,构成西南方亚群;福建种质资源则呈现混合型特征.本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紫云英种质资源的科学利用及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猪圆环病毒3型TB GreenⅡ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河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猪圆环病毒3型(Porcine circovirus 3,PCV3)快速、灵敏且特异的检测方法,针对PCV3全基因组的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构建标准质粒,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建立基于TB GreenⅡ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并对其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建立的TB GreenⅡqPCR检测方法特异性良好,在4.74×102~4.74×107拷贝/μL的标准质粒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建立检测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10拷贝/μL,与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细小病毒(PP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无交叉反应,组内变异系数为0.33%~0.62%,组间变异系数为0.40%~0.73%。对收集的132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PCV3 TB GreenⅡqPCR方法检出率为9.10%(12/132),高于PCV3常规PCR方法的检出率(4.55%,6/132)。综上,建立的PCV3 TB GreenⅡq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可用于临床样品中PCV3感染的诊断、流行病学监测和实验室研究等。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3型 TB GreenⅡ 实时荧光定量PCR 常规PCR 病毒检测


不同密度下玉米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产量构成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密度(52 500、67 500、82 500、97 500、112 500株/hm2)下6个玉米品种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产量构成,明确不同茎秆性状对产量的贡献率,剖析耐密品种的茎秆结构特性,以期为玉米茎秆抗倒伏特性改良进而提高种植密度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均先增加后降低,地上第3节和第4节穿刺强度、节间粗及株高均降低,穗位系数、地上第3节间和第4节间长粗比均增加,穗位高、穗下节间数、穗下节间长无一致性的变化规律.与52 500株/hm2相比,67 500、82 500、97 500、1 12 500株/hm2下株高降低1.41%~5.65%,穗位系数增加2.07%~8.63%,地上第3、4节平均穿刺强度降低4.25%~15.88%,地上第3、4节平均节间粗减少5.87%~14.27%,地上第3、4节平均节间长粗比增加7.73%~30.5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地上第3节和第4节穿刺强度、地上第3节间和第4节间长粗比、穗位高、地上第4节间长、密度与产量呈极显著相关.通过不同密度条件下的产量变化建立不同玉米品种的产量曲线模型,筛选出高产品种秋乐368,鉴定出了每个品种的最适密度,仅有秋乐368既耐密又高产.不同密度条件下,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产量构成分析结果表明,地上第3、4节穿刺强度和节间长粗比是影响产量的较重要性状;地上第3节茎秆对密度因素的敏感性弱于地上第4节;在高密度条件下,第4节茎秆质量好坏对产量有更重要的影响.


不同脱毒处理怀地黄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特性
《北方园艺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怀地黄的病毒苗、茎尖脱毒苗、“电”疗法脱毒苗为试材,采用不同浓度PEG 6000(0%、5%、10%、15%)模拟干旱胁迫的方法,研究了干旱胁迫对3种材料形态特征、叶绿素、叶片相对含水量、渗透调节物质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脱毒地黄在大田栽培上的应用推广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PEG 6000胁迫下,3种材料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生根天数延长,株高、生根数、根长、鲜质量均降低,但以“电”疗法获取的脱毒苗生长情况最好;随干旱胁迫程度增加,“电”疗法获取的脱毒苗叶绿素含量先下降后上升,茎尖培养的脱毒苗略微下降,而病毒苗则表现为下降、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叶片相对含水量逐渐降低;而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胁迫程度加深则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以“电”疗法脱毒苗含量最高。综上可知,“电”疗法脱毒苗抗旱能力较强,可为地黄抗旱机制的研究及田间栽培提供示范参考作用。


分级醇沉香菇多糖益生活性研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 比较分级醇沉香菇多糖的益生活性差异。方法 采用20%、50%和80%乙醇对香菇多糖进行分级醇沉,并研究分级醇沉香菇多糖对植物乳杆菌的增殖作用和体外耐受模拟胃肠液性能。结果 在发酵48 h时,以80%醇沉香菇多糖为碳源时,植物乳杆菌活菌数可达到9.62 log CFU/mL; 50%醇沉(9.21 log CFU/mL)、20%醇沉(9.07 log CFU/mL)和菊粉组(8.67 log CFU/mL)无显著差异,但都显著高于葡萄糖组的活菌数(8.35 log CFU/mL,P<0.05)。发酵液pH表明,在发酵48 h时, 80%醇沉香菇多糖组的pH降低至3.23,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体外模拟胃肠液结果表明,以80%醇沉香菇多糖为碳源培养120 min时,植物乳杆菌在模拟胃液和肠液中的存活率分别为63.37%和96.37%,显著高于葡萄糖组和菊粉组(P<0.05)。结论 以80%醇沉香菇多糖为碳源可以促进植物乳杆菌的增殖,并提高植物乳杆菌在模拟胃肠液环境中的存活率,具有一定的益生元活性。


南方根结线虫生防菌YB-1503菌株鉴定及作用机理研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方根结线虫是一种全球性的植物寄生线虫,严重时会导致植株生长不良甚至死亡。为了挖掘南方根结线虫病的高效生防菌株,利用平板稀释法从严重发生根结线虫病的番茄根结中分离出24株细菌,并根据不同菌株的培养液对南方根结线虫的致死活性及其盆栽防治效果筛选生防菌。结果显示菌株YB-1503培养液对根结线虫的二龄幼虫校正死亡率最高,处理48 h时达70.0%,对番茄根结线虫病盆栽防治效果最好,为65.8%,同时促进番茄植株的生长。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菌株YB-1503鉴定为坚强芽胞杆菌Bacillusfirmus。此外,菌株YB-1503发酵滤液能够显著降低南方根结线虫的过氧化氢酶、羧酸脂酶和乙酰胆碱脂酶的活性,并降低线虫的抗氧化能力,增加线虫活性氧含量,从而导致线虫死亡。由此可见,菌株YB-1503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基于TPA法对十四种香菇质地的研究与评价
《北方园艺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14种香菇为试材,采用质构仪质地多面分析法(TPA),研究了不同种类香菇质地特点,并对7个质地指标进行评价,以期为香菇分级研究与利用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为优质香菇的研究和选育提供基础。结果表明:第11种香菇具有最大硬度、弹性和咀嚼性,与其它种类具有差异。对7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9.75%,其中主成分1(PC 1)占40.92%,主成分2(PC 2)占23.79%,硬度与PC 1呈正相关关系。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咀嚼性与弹性之间具有最高正相关性,硬度具有最大范围的相关性,因此可以用硬度指标来反映14种香菇的质地特性,第11种香菇同时具有最大咀嚼性、硬度1、硬度2和弹性值,是较佳的食用类型。
关键词: 香菇 质构仪质地多面分析法(TPA) 评价


甜瓜根系与叶片协同衰老过程中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
《北方园艺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甜瓜“锦绣脆玉”为试材,测定了坐果期至成熟期根系活力与叶片SPAD值、根系和叶片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探讨甜瓜根系与叶片协同衰老的生理机制,以期为其生育后期早衰的合理调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从坐果期到成熟期,根系活力、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根系与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坐果后10~20 d(果实膨大前期)达到最大值,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持续上升。从叶片和根系生理特性的相互关系上来看,叶片3种保护酶(SOD、CAT、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始终高于同期根系,而MDA含量却始终低于同期根系,且SOD、CAT活性和MDA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根系中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幅度整体上均大于叶片。综上所述,在甜瓜生育后期,根系代谢能力下降和叶片光合产物亏缺,保护酶清除活性氧自由基能力降低,加重了脂膜过氧化程度,最终导致植株衰老;整体上来看,根系和叶片衰老具有密切相关性,且根系衰老速度相对较快,其衰老加剧了叶片衰老。


基于非靶标代谢组学分析拜赖青霉菌株47M-1的抑菌活性成分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拜赖青霉Penicillium bilaiae菌株47M-1对多种芝麻病原真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为了分析该菌株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本研究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检测菌株47M-1培养48、96和144h时的代谢物,并分析上调差异代谢物在HMDB数据库的分类情况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情况,进一步锁定潜在的活性代谢物,进行聚类分析,并验证部分上调代谢物的抑菌活性。经代谢组学数据分析,筛选出105种上调差异代谢物,上调差异代谢物在苯丙素和聚酮类化合物超类中富集最多。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上调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代谢途径、辅因子生物合成、嘌呤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和ABC转运体等通路。通过含药平板法对部分上调差异代谢物的抑菌活性进行验证,其中柚皮素、原儿茶酸、D-(-)-奎宁酸、橙皮素、3-(3-羟基苯基)丙酸、3, 4-二羟苯基丙酸、4’, 5, 7-三羟黄烷酮、迷迭香酸、佛手苷内酯和圣草酚,对芝麻病原真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本研究明确了菌株47M-1产生的潜在抑菌活性代谢物的主要类群和关键代谢通路,并验证了部分上调差异代谢物的抑菌活性,为菌株47M-1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及微生物源农药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 拜赖青霉 代谢组 抑菌活性物质 苯丙素和聚酮类 代谢途径


基于Lab颜色空间的小麦成熟度监测模型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快速、准确监测小麦成熟度,合理制订收割时间,本研究以不同品种小麦为研究对象,在灌浆中后期获取试验区无人机RGB影像和多光谱影像.对RGB图像进行Lab空间转换,提取a分量值,分析小麦籽粒形成期、乳熟期、蜡熟末期、籽粒形成期倒伏和乳熟期倒伏不同状态下小麦a值的变化特征,对小麦从籽粒形成期到乳熟期的a值进行归一化处理,构建成熟度监测指标MCI.通过多光谱影像分析不同成熟度小麦的光谱特征变化规律,基于优选波段特征,选用比值植被指数(RVI)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别作为反演MCI的自变量,构建小麦成熟度监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NDVI构建的小麦成熟度监测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718 7,拟合效果良好.研究采用2021年和2022年RGB影像和多光谱影像对小麦成熟度监测模型进行了验证,MCI预测值和参考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2021年为0.029 8,2022年为0.040 5,验证结果表明通过构建的小麦成熟度监测模型反演小麦成熟度空间分布是可行的.研究结果可为高空遥感大范围监测小麦成熟度,确定小麦适收顺序提供依据.
关键词: 无人机 小麦 成熟度 监测 RGB影像 多光谱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