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181条记录
西花蓟马FKBP6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真核表达及亚细胞定位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是为害全球农业生产的入侵害虫,通过探寻西花蓟马亲免素蛋白FK506-binding protein 6 (FKBP6)的生物功能,为防控西花蓟马挖掘新的靶标。本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西花蓟马FKBP6蛋白(GenBank No. XP_026292958.1),克隆FKBP6基因(GenBank No. XM_026437173.1),原核诱导表达FKBP6蛋白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系统表达FKBP6蛋白,借助荧光免疫(immunofluorescence, IF)标记和Western blot检测多克隆抗体及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氨基酸多序列比对与系统进化发育树分析发现,20种昆虫的FKBP6蛋白之间存在保守的区域,但只在种间亲缘性较高。利用杆状病毒系统在Sf9细胞内表达FKBP6蛋白,使用多克隆抗体经IF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该抗体能与FKBP6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亚细胞定位发现,FKBP6被定位到细胞质。本研究为FKBP6蛋白的生物功能研究提供分子条件。

关键词: 西花蓟马 FKBP6蛋白 抗体制备 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天然poIFN-α17突变的高活性猪干扰素α17m的制备及其体外抗病毒活性

中国兽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高抗病毒活性的猪α亚型干扰素(porcine interferon α,poIFN-α),将天然的poIFN-α17进行突变和合成,并将突变后的猪poIFN-α17基因命名为poIFN-α17m,合成poIFN-α17和poIFN-α17m基因后将其克隆入pVB220大肠杆菌表达载体,将该载体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进行温度诱导表达后,收集菌体进行SDS-PAGE。将表达的蛋白采用Ni琼脂糖凝胶纯化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重组poIFN-α17和poIFN-α17m的反应原性,在PK-15细胞上检测其对VSV和PRV的抗病毒活性,检测重组poIFN-α17和poIFN-α17m蛋白对下游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 stimulating genes, ISGs)Mx1、OAS1、ISG15的诱导激活作用。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pVB220-IFN-α17和pVB220-IFN-α17m表达载体,实现了poIFN-α17和poIFN-α17m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该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且重组poIFN-α17m在PK-15细胞上对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VSV)和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的抗病毒活性明显高于天然的poIFN-α17,重组poIFN-α17m能有效激活ISGs的表达。

关键词: 猪干扰素α17m 大肠杆菌表达 干扰素刺激基因 抗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栽培措施对豫东地区春播花生农艺性状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豫东地区春播花生适宜的人工播种和机械播种模式,为提升豫东地区花生种植效益、推动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L8(4×24)正交试验方法,研究播种密度、每穴种子数、包衣剂用量、起垄高度和底肥用量 5个因素对花生株高、总分枝数、倒伏率、单株无效果针数、单株饱果数、单株秕果数、单株饱果率、单株果重、百果重、百仁重、出仁率、荚果产量和叶片SPAD值等方面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栽培因素与荚果产量的相关性.[结果]增加花生播种密度可显著促进株高,加重倒伏,显著降低总分枝数、单株饱果数、单株秕果数和单株果重;荚果产量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最佳播种密度为 21万穴/hm2.与每穴种子数 1粒相比,2粒可显著提升株高和荚果产量,但显著降低总分枝数、无效果针数、单株饱果数、单株秕果数、单株果重和百果重.种子包衣可显著提高荚果产量和单株果重.起垄种植可显著提高单株果重和百仁重,但显著降低株高.适当减少底肥用量对花生各农艺性状均无显著影响.每穴种子数、包衣剂用量、种植密度和底肥用量均与荚果产量正相关,其中,每穴种子数与荚果产量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起垄高度与荚果产量呈负相关,未达显著水平.8种种植模式(P1~P8)在株高、总分枝数、无效果针数、单株饱果数、单株秕果数、单株果重、百果重和荚果产量方面存在极显著差异,在倒伏率、百仁重、出仁率和生长后期叶片SPAD值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人工播种模式下P4 处理和机械播种模式下P5 处理的荚果产量均最高,分别达 5401.65 kg/hm2 和 5024.40 kg/hm2.[结论]综合考虑花生产量和投入成本,豫东地区春播花生最佳种植模式:人工播种为密度 18万穴/hm2,2粒/穴,种子包衣,起垄,底肥复合肥料硫酸钾用量102.0 kg/hm2;机器播种为密度21万穴/hm2,1粒/穴,种子包衣,起垄,底肥复合肥料硫酸钾用量102.0 kg/hm2.

关键词: 花生 农艺性状 生理特性 春种 栽培模式 豫东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欧洲葡萄NF-YB3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VvNF-YB3基因在葡萄生长发育和响应非生物胁迫过程中的功能,以无核白为试材,克隆得到了VvNF-YB3基因编码区序列,全长为624 bp,编码207个氨基酸,蛋白质等电点6.31,不稳定指数27.66,总平均疏水指数-0.738,为一酸性、稳定的亲水蛋白。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VvNF-YB3基因位于10号染色体,含有1个内含子,编码蛋白质存在1个CBFD_NFYB_HMF结构域,与河岸葡萄NFYB3相似性最高。VvNF-YB3的二级结构中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占比较高,三级结构为单体的螺旋-卷曲-螺旋,启动子中包含响应激素和胁迫的多个顺式作用元件。VvNF-YB3基因在葡萄的叶片、卷须、花、幼果和茎中均表达,且在成熟的叶片中表达量最高。PEG模拟的干旱、低温和高温胁迫均可影响VvNF-YB3基因的表达,VvNF-YB3为一胁迫响应基因。VvNF-YB3的互作蛋白大多是核因子Y家族的亚基,ERF、bHLH、ARF等27个转录因子可能调控VvNF-YB3基因的表达。由此推测,VvNF-YB3基因可能通过受到上游转录因子的调控并与其他NF-Y蛋白互作响应各种环境胁迫。

关键词: 葡萄 NF-YB3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内地棉区优势棉花资源评价及其在新疆棉花育种中的应用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综合利用内地棉区棉花资源,破解新疆棉花遗传基础狭窄、同质化严重等育种瓶颈难题,更好地培育适合新疆全程机械化的高产稳产棉花新品种,以160份内地棉区棉花资源为材料,在新疆库尔勒进行生物学性状鉴定,采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指导新疆棉花育种亲本选配、系统选育,并应用GGE双标图对后代品系的丰产性、稳产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内地棉区棉花资源在新疆种植表现有地域性差异,来源地与新疆试点维度相近的生态区棉花资源有较好的适应性,其灰色聚类评估分也相应偏高。其中,78份优势棉花资源遗传变异丰富,在欧氏距离11.486处可划分为四大类群,以黄河流域棉区资源为主的第Ⅲ类群整体表现最好,可以作为新疆利用内地棉花资源的特征类群。主成分分析表明,第1主成分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最大,是与丰产性相关的综合因子,是综合衡量棉花资源优劣的依据。依据GGE双标图对以内地优势棉花资源为亲本的16个后代品系的丰产性、稳产性进行评价,优选出既高产又稳产的目标棉花品系M5。

关键词: 棉花 内地棉区 种质资源 评价 新疆 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棘孢木霉与30%霜霉·嘧菌酯协同防治烟草镰刀菌根腐病

中国烟草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防治烟草镰刀菌根腐病高效、安全的复配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生防棘孢木霉Tr-0111、化学杀菌剂30%霜霉·嘧菌酯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毒力及两者的相容性,同时测定两者混配对尖孢镰刀菌的毒力系数,并通过盆栽试验评价其对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0%霜霉·嘧菌酯和棘孢木霉Tr-0111对尖孢镰刀菌均具有较强的毒力,其EC50 值分别为 0.0643 mL/L、2.36×102 cfu/mL,且两者相容性好.除V30%霜霉·嘧菌酯∶VTr-0111=4∶6时无增效作用,其他 8个混配比例均具有增效作用,其中V30%霜霉·嘧菌酯∶VTr-0111=7∶3时增效比率最高,为 1.16,抑菌率为68.37%.盆栽试验结果表明,V30%霜霉·嘧菌酯∶VTr-0111=5∶5时,对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防效最好,为 78.18%,其次为 7∶3和 1∶9,防效分别为 77.27%和 72.73%,均显著高于单一使用 30%霜霉·嘧菌酯和棘孢木霉Tr-0111.因此,可以将0.0643 mL/L 30%霜霉·嘧菌酯和2.36×102 cfu/mL棘孢木霉Tr-0111以5∶5比例混匀复配应用于烟田防治烟草镰刀菌根腐病,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关键词: 烟草镰刀菌根腐病 尖孢镰刀菌 30 霜霉·嘧菌酯悬浮剂 棘孢木霉 复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白菜根肿病抗感品种间的侵染过程及生理生化差异分析

中国瓜菜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专性侵染十字花科蔬菜作物引起的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对大白菜等蔬菜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以抗根肿病大白菜DH系(DH40R)和感病大白菜DH系(DH199S)为试验材料,通过观察根肿菌侵染的差异、防御酶活性、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研究大白菜根肿病抗性机制.结果表明,DH40R和DH199S的根毛侵染发生在接种后第2天,随着侵染时间的延长,出现皮层侵染,但DH40R的皮层侵染在接菌第8天后被阻断,对根肿病具有完全的抗性,而DH199S在接菌8 d后,根部有肿瘤产生.在接菌后2、8和13 d,分别对抗、感材料接菌和未接菌根部的防御酶活性、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行测定,发现DH40R在这3个时间点接菌后SOD的活性均显著高于未接菌对照组,在第8天达到最高峰值,显著高于DH199S;DH40R接菌后的CAT活性在第8天达到最高峰值1572.68μmol·mL-1·min-1,显著高于DH40R未接菌对照组和接菌及未接菌处理的DH199S;在接菌后8和13 d,抗根肿病大白菜DH系DH40R的MDA含量显著低于接菌后的感病DH系DH199S;接菌后DH40R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接菌后8和13 d均显著高于DH199S.研究结果可为后期解析大白菜根肿病抗性相关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大白菜 根肿病 侵染过程 生理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RGB和CIELab预测紫苏叶片花青素含量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推进富含花青素的紫苏品种选育,指导逆境胁迫下的紫苏生产管理,以紫苏为研究对象,采集田间叶片并使用数码相机拍照,结合红绿蓝色彩空间(red green blue color space,RGB)和CIELab色彩空间(CIELab color space)2种图像色彩分析手段处理图片,与叶片花青素含量进行相关性和显著性分析,筛选出相关系数较高的色彩参数,建立单变量回归反演模型,最终综合建模得到预测效果最优的紫苏叶片花青素含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在RGB色彩空间中,红光标准化值(normalized redness intensity,NRI)、绿光标准化值(normalized greenness intensity,NGI)与花青素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其中NGI的相关系数大于NRI。当叶片正反面色彩贡献比为2∶1时,NGI与花青素含量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853 2。对比不同模型发现,以NGI为自变量建立的指数模型拟合效果最好,相关系数为0.838 1,决定系数(R2)达0.755 0。在CIELab色彩空间中,红度(a*)与花青素含量的相关性最好,且相关系数同样在叶片正反面色彩贡献比为2∶1时达最大,为0.735 6。基于a*建立的幂模型拟合效果最好,相关系数和R2分别为0.743 8和0.679 8。分别使用NGI模型和a*模型对叶片花青素含量进行估测,验证后发现a*模型的预测效果更好,准确性和稳定性更高,因此以a*模型为预测紫苏叶片花青素含量的最优模型。

关键词: 紫苏 RGB CIELab 花青素 数码相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胁迫下郑麦0943的耐低氮高温特性研究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阐明小麦品种郑麦0943耐低氮高温的生理机制,为培育高产高效小麦新品种提供依据。【方法】以周麦18和矮抗58为对照,研究了正常、低氮、高温、低氮高温共同处理,对试验材料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活性氧类物质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低氮对小麦光合生理的影响显著大于高温,不同小麦品种的耐低氮高温特性存在显著差异。3种逆境处理下,郑麦0943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PSⅠ活性均显著高于周麦18和矮抗58,超氧阴离子生成速率、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低于周麦18和矮抗58,表现出较好的耐低氮高温特性。郑麦0943的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高于2个对照品种。【结论】低氮对小麦光合生理的影响显著大于高温,郑麦0943较2个对照品种具有更好的耐低氮高温特性,在逆境下具有较高的氮代谢相关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维持相对较高的光化学和碳同化效率。

关键词: 小麦品种 郑麦0943 低氮高温 光合作用 氮代谢 抗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类型花生浸种过程物理特性变化及内部水分迁移规律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高油酸、高蛋白和普通花生在不同温度(25℃和31℃)和浸泡时间(0、3、6、9、12 h)下的浸种特性,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动态监测种子水分相态和迁移,明确不同类型花生种子浸种过程的物理特性变化和吸水动态,旨在探寻不同类型花生适宜的浸种时间和温度,降低花生萌发时种皮破损率。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和浸泡时间处理下,3种类型花生种子的质量增加率、体积增加率、含水率增加率及总信号幅值等与花生浸泡时间和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高蛋白花生YH9326的蛋白质与高蛋白标准比值(P/P标)最高(1.37),在25℃浸种12 h后质量增加率最高(58.91%),与31℃处理无显著差异;25℃下浸种3、6 h含水率增加率较31℃分别下降22%、6%;2种温度下非结合水信号幅值增加率在浸种12 h显著高于浸种9 h,显示出种子持续吸水状态;与31℃浸种相比,25℃下浸种3 h总水和结合水信号幅值增加率分别提高42%和10.0倍。普通花生HY38的油酸与亚油酸比值(OA/LA)最低(1.30),31℃浸种3、6、9 h后,其体积增加率显著提高,分别较25℃浸种时提高8%、17%、25%;浸种9 h后含水率增加率比25℃提高20%;浸种3、6 h,其结合水信号幅值增加率较25℃分别下降35%和29%,但非结合水信号幅值增加率显著提高99%和55%;在31℃浸种6、9 h,非结合水信号幅值增加率无显著差异。高油酸花生YH37的油酸与亚油酸比值(OA/LA)最高(11.1),在25℃下浸种3 h体积增加率(46.13%)高于YH9326和HY38,相较于31℃浸种3、6 h后,其非结合水信号幅值增加率分别降低13%、9%,结合水信号幅值增加率显著提高3.5倍和1.3倍。在25℃浸种,高油酸花生YH37和高蛋白花生YH9326的非结合水信号幅值增加率虽表现持续吸水到浸种12 h,但在浸种6、9 h无显著差异。高蛋白花生YH9326及高油酸花生YH37适宜在25℃浸种6 h,可完成初始快速吸胀吸水;普通花生种子HY38适宜31℃浸种6 h,基本完成初始快速吸胀吸水。

关键词: 花生 浸种 物理特性 水分迁移 吸水动态 核磁共振 伪彩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