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松针多糖对鸡巨噬细胞HD11的天然免疫调节
《中国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松针多糖对鸡巨噬细胞HD11的天然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期为松针多糖在肉鸡疾病防治方面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采用不同浓度的的松针多糖作用于巨噬细胞HD11,试验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终浓度为1μg·mL-1的LPS)和松针多糖组(终浓度分别为25、50、100、200、400μg·mL-1的松针多糖).噻唑蓝(MTT)检测巨噬细胞HD11细胞活性、Griess法检测巨噬细胞HD11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分泌量、中性红吞噬试验检测巨噬细胞HD11吞噬活性,酶联免疫(ELISA)检测巨噬细胞HD11细胞上清液中干扰素-α(IFN-α)、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介素-10(IL-10)、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D11细胞中iNOS mRNA表达.[结果]MTT试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松针多糖(25、50、100、200、400μg·mL-1)对细胞活性没有影响,说明在25-400μg·mL-1范围内对巨噬细胞没有毒性,可以进行免疫调节作用实验.免疫调节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松针多糖极显著(P<0.01)增加了NO释放量和细胞吞噬活性,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提高了细胞因子IFN-α 的含量和iNOS的含量及mRNA的表达量,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降低了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量.当松针多糖浓度在50、100、200、400μg·mL-1浓度时,细胞因子IL-6和TNF-α 的含量极显著(P<0.01)高于空白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松针多糖极显著(P<0.01)降低NO释放量,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降低了细胞因子IFN-α 的含量、iNOS的含量及mRNA表达量和IL-10含量.当松针多糖浓度在25、50、100μg·mL-1浓度时,细胞吞噬活性极显著(P<0.01)低于阳性对照组,细胞因子IL-6的含量极显著(P<0.01)低于阳性对照组.当松针多糖浓度在25、50、100、200μg·mL-1浓度时,细胞因子TFN-α的含量极显著(P<0.01)低于阳性对照组.[结论]松针多糖能显著提高巨噬细胞HD11的天然免疫调节能力,且存在剂量依赖效应.


不同灌水量对吕梁山区微灌核桃生长特性、耗水规律和产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山西省半干旱区微灌条件下核桃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规律,以制订合理的灌溉制度,以10年生香玲为试材,探讨微灌条件下吕梁山区半干旱区不同灌水量处理的土壤剖面水分动态,分析不同灌水量对核桃生长特性、耗水规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核桃新梢长度、叶面积、果实纵横径及产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各指标增幅降低;灌水定额为120 m3/hm2时,水分入渗深度可满足核桃根系耗水需求,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最优.全生育期耗水总量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萌芽期耗水强度最大,果实膨大期为需水关键期,硬核期为耗水量最大期.综上,半干旱区核桃适宜的灌溉制度为灌水定额120 m3/hm2,生育期灌溉5次,其中开花期、硬核期、油脂转化期各灌溉1次,果实膨大期灌溉2次.


减氮量施用缓释氮肥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硝/铵态氮含量剖面分布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缓释氮肥与尿素等氮量配比、减少总氮用量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尿素全部基施处理(CK)比较,减氮、施用缓释肥料可以保证春玉米稳产,其产量及构成因素整体表现优于对照;其中减少20%氮肥用量的处理增产率最高,产量比对照提高了10.8%;(2)减氮、施用缓释肥料对春玉米的株高、叶面积、地上部生物量及棒三叶的SPAD值等主要农艺性状没有显著影响;(3)施用等氮量缓释肥料的处理0~1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低于对照,降低了硝态氮向更深土层淋溶的风险.总之,春玉米栽培减量施用缓释氮肥具有可获得较高产量、减少环境污染风险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南瓜属黄色果皮性状的种间转育及遗传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种间杂交的方法向中国南瓜及印度南瓜中转育了仅在美洲南瓜中存在的黄色果皮性状基因.研究了黄色果皮性状的种间遗传规律,发现黄色果皮性状在种间杂种后代中的分离比例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通过比较黄色果皮基因在南瓜属3个种中的遗传表现,发现该基因的性状表达受到种、亲本果形、亲本皮色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而具有复杂的遗传表现.通过种间杂交,可将美洲南瓜特有的黄色果皮性状转育到中国南瓜及印度南瓜中,创制黄色果皮新型种质资源.
关键词: 美洲南瓜 中国南瓜 印度南瓜 种间杂交 黄色果皮性状 遗传分析


小麦-中间偃麦草6J~S/6B代换系的分子细胞学鉴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近缘植物的抗病基因导入小麦是改良小麦抗病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其外源染色体进行准确鉴定能够提高外源基因的选择与利用效率.本研究分别利用小麦白粉病、条锈病菌生理小种接种、荧光原位杂交和分子标记的方法对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部分双二倍体TAI7047为中间亲本创制的新种质CH357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显示,CH357是一个小麦-中间偃麦草6JS/6B代换系,兼抗小麦白粉病、条锈病2种病害,其抗性可能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6JS染色体,可以作为一个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新抗源进行小麦抗性遗传改良.基于中间偃麦草第6同源群Contig序列开发了160个STS标记,其中8个可作为识别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系CH357中6JS染色体/片段的特异标记,为中间偃麦草6JS染色体/片段的鉴定提供较为经济和方便的检测手段.


中华蜜蜂离子型受体AcerIR76b、AcerIR75f.1生物信息学和差异表达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触角转录组测序结果中筛选获得中华蜜蜂离子型受体IR76b、IR75f.1的基因序列,对其进行蛋白结构预测和表达谱分析,为该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编码蛋白的理化特性进行分析;采用qRT-PCR技术对AcerIR76b、AcerIR75f.1在中蜂1日龄工蜂和采集蜂、1日龄雄蜂和性成熟雄蜂各部位(触角、头、胸、腹和足)中mRNA的表达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成功获得了AcerIR76b、AcerIR75f.1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序列,全长分别为1 635 bp和1 686 bp,分别编码545、562个氨基酸.预测AcerIR76b分子量为63.09 ku,AcerIR75f.1分子量为62.28 ku,它们均具有3个跨膜结构.qRT-PCR结果显示,AcerIR76b在1日龄工蜂和采集蜂、1日龄雄蜂和性成熟雄蜂的各部位中均有表达,但在触角中的表达量极显著的高于其它部位(P<0.01);AcerIR75f.1在1日龄工蜂和采集蜂中,均在触角中高表达,而在1日龄雄蜂和性成熟雄蜂中,均在足部高表达.[结论]AcerIR76b和AcerIR75f.1的编码产物均具有昆虫离子型受体的典型结构特征,2个离子型受体在中华蜜蜂工蜂和雄蜂各个部位均有表达,推测其不仅参与气味分子的识别过程,在味觉感知中也同样发挥着一定作用.
关键词: 中华蜜蜂 离子型受体 IR76b IR75f.1 生物信息学分析 mRNA表达


7个谷子杂交种及其亲本的抗旱性分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培育抗旱品种是降低干旱导致减产的最重要途径.为评价7个谷子杂交种及其亲本的抗旱性,调查并检测谷子植株在拔节期、抽穗前期、盛花期3个时期离土12 h的相对含水量(relative water content, RWC)、根冠比(root top ratio, R/T)、产量的抗旱指数(desiccation index, DI)等指标.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条件下,长杂谷466、长杂谷333和17-400在植株离土12 h后不同时期的RWC均值都较高,分别为56.90%、54.52%和54.27%.在干旱胁迫下,17-400、长杂谷333和长杂谷281的R/T平均值较大,分别为0.223、0.218和0.217.杂交种在3个生育时期根冠比(R/T)在干旱胁迫处理与对照处理的差值(D)幅度最小的为长杂谷466,D值平均为0.015,其次是长杂谷281和17-400,D值平均为0.031和0.032;父本的D值幅度基本与其杂交种的D值幅度一致(相关系数为0.818 5).小区产量抗旱指数最高的杂交种为长杂谷466,DI值为1.019,抗旱级别为强,抗旱性级别中等的杂交种有17-400、长杂谷281、长杂谷333.杂交种的抗旱性与父本的抗旱性有一定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抗旱谷子杂交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种植密度对晋北区绿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晋北地区不同种植密度对春播绿豆产量的影响,以晋绿豆9号为试材,对6种种植密度下绿豆的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和产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均呈下降趋势,千粒重变化不显著;相关性分析及通径分析表明,绿豆的产量与分枝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在适宜的种植密度下,适当提高分枝数和单株粒数,可提高绿豆产量;通过曲线估计得到绿豆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的最佳预测模型为二次曲线模型y=246.23+169.66x-5.67x2,最适理论种植密度为14.96万株·hm-2,产量为1 515.37 kg·hm-2.


5种杂粮粉的粉质特性研究
《食品与机械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燕麦 、青稞 、苦荞 、甜荞和藜麦的粉质特性进行了分析,包括破损淀粉及直链淀粉含量 、粒径分布 、面团流变学特性和水合特性.结果表明,苦荞粉的直链淀粉含量最高,为23.46%;燕麦和藜麦的破损淀粉含量均在20% 以上;青稞的膳食纤维含量最高,为20.94%,且青稞粉的粒径最大(D50=41.12μm).青稞和燕麦的吸水率较高,回生值低,面团韧性强,糊化时间短,易蒸煮;苦荞的吸水率较小,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较长,面团结合力强,糊化时间短,淀粉糊化特性和热稳定性较好,面团黏度较高;甜荞的糊化特性和糊化热稳定性较好,但吸水能力较差,回生值高.藜麦的吸水率较低,蛋白弱化程度大,糊化时间较长,面团流变学特性较差,不适于制作面条.燕麦的持水力和溶胀性最弱,但水溶性最低,说明其制品蒸煮损失最少;苦荞的持水力和溶胀性最佳,青稞和藜麦的次之;当温度为25,100℃ 时,甜荞的水溶性为5种杂粮中的最大值,预示其面制品的蒸煮损失最高.


山西省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及粪尿替代化肥潜力分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山西省畜牧业的发展规模,优化畜牧业发展的空间格局,进一步为山西省农牧业实现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基于农牧生产系统养分平衡的方法,测算了山西省县域尺度的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结果表明,山西省的种植业与畜牧业发展规模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错位,种植业发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省域南部和中部的区县,而畜牧业发达的地区则分布在省域北部、中部和东南部的区县;山西省当前的畜牧业发展规模折合为2371.77万猪当量,以粪尿氮作为约束指标,山西畜牧业可发展规模为5976.01万猪当量;以粪尿磷(纯磷,下同)作为约束指标,山西畜牧业可发展规模为7212.27万猪当量.综合粪尿氮磷承载力指数结果分析,超载区域主要分布在省域北部种植业欠发达的区县和省城太原周边的区县;全省粪尿氮、磷的有效供给量分别为18.28万t和3.15万t,可以分别有效替代氮、磷肥39.79%和33.21%.无论以粪尿氮或磷作为约束指标,山西畜牧业整体上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可适度增加畜禽养殖规模,但需要关注城市近郊区县的畜禽粪尿氮磷的环境排放和大中型养殖企业的点源污染问题.在畜禽粪尿养分资源管理策略上,则应考虑优化农牧业生产布局和区域间协同管理.
关键词: 畜禽粪污 养分 有机肥 畜牧业 土地承载力 山西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