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洞庭×碧波原蚕雌蛾的产卵习性
《贵州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洞庭、碧波原蚕雌蛾的产卵习性,设洞庭♀×碧波♂、碧波♀×洞庭♂2个对交组合,调查洞庭、碧波原蚕♀蛾各时段的产卵量、产卵比例、卵质特征等产卵习性。结果表明:洞庭品种在拆对后2h逐渐进入盛产卵时段,产卵高峰时间集中在18:00—20:00,产卵比例占55.69%,其良卵、不受精卵、死卵的产出高峰均集中在同一时段,良卵率在产卵高峰时段最高,为98.49%;不受精卵率在产卵后期最高,在4.21%~5.95%;死卵率在产卵初期最高,为0.38%。碧波品种在拆对后很快进入盛产卵时段,高峰产卵时间集中在16:00—18:00,产卵比例占53.82%,其良卵、不受精卵、死卵的产出高峰也集中在同一时段,良卵率在产卵后期最高,为97.78%,产卵高峰时段位居第二,为93.88%;不受精卵率在产卵盛期最高,为6.78%;死卵率在产卵后期(20:00—22:00)最高,为1.91%。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碧波原蚕雌蛾的产卵速度快于洞庭原蚕雌蛾。洞庭为母本的杂交种适合以平附形式采种,碧波为母本的杂交种适合以散卵形式采种。


水稻赤斑禾沫蝉田间消长规律及防治试验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2009年,在贵阳市海拔1100 m地区进行了水稻赤斑禾沫蝉的发生规律调查和8种农药防效试验。结果表明:田间消长出现明显的单峰型,发生期在6月下旬至9月下旬,发生盛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高峰期在8月上中旬,防治适期应在8月上旬;筛选出3%啶虫眯乳油2000倍液、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4000倍液等5种药剂的防效较高,药后1 d,防效为97.18%~100.00%;药后3 d,防效为95.86%~100.00%;药后7 d,防效为85.34%~97.12%;药后14 d,防效为83.44%~96.06%。


百宜黑羽鸡的种质特性研究初探
《贵州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百宜黑羽鸡的种质资源状况,采用入户调查与主要经济性状测试方法对百宜黑羽鸡的种质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百宜黑羽鸡的生存环境具有较强的优势地位,鸡种资源具有优秀的品质和观赏性;产蛋量高,年均产蛋(150±30)枚;公母鸡屠宰率在90%以上,屠宰率较高;适应性强、耐粗饲、食性广、抗病力强。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和发展前景。


贵州甘蔗选育工作滞后的原因与建议
《贵州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蔗良种供应不足已成为影响贵州甘蔗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回顾贵州甘蔗选育历程,分析甘蔗选育工作滞后的原因,提出了加快选育进程、早出良种、快出良种的建议,对贵州甘蔗选育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丛枝菌根真菌对半夏产量及化学成分的影响
《中国中药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丛枝菌根真菌(AM)对半夏叶形指数、繁殖系数、产量及化学成分等的影响。方法:半夏生长期间常规测量叶长、叶宽、株高及叶柄直径(茎粗)直至倒苗,计算叶形指数;收获块茎后,测量并计算块茎产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收获块茎和赫章县栽培半夏块茎中鸟苷含量;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法测量收获块茎和赫章县栽培半夏块茎中生物碱含量。结果与结论:接种AM真菌可显著提高半夏块茎产量,提高繁殖系数;接种AM真菌提高半夏叶形指数,使叶片趋向竹叶型,推迟半夏倒苗时间;摩西球囊霉+根内球囊霉第1批处理(gm+gi1)对提高半夏块茎鲜重、干重及繁殖系数的效果最为明显,说明多菌协同、接种时间越长对提高半夏块茎产量和繁殖系数效果越为明显。接种AM真菌可显著提高半夏块茎鸟苷、生物碱含量,且接种菌剂的处理生物碱及鸟苷含量大多高于赫章县栽培半夏;摩西球囊霉+根内球囊霉第2批处理(gm+gi2)对增加块茎鸟苷、生物碱含量的效果最为明显,说明多菌协同,且在半夏生长中期进行接种效果最好。


兽用中草药制剂肠杆灵散的毒性试验
《贵州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肠杆灵散(暂定名)是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中草药制剂,为了明确该制剂在禽病防治上的安全性,根据国家《中药天然药物长期毒性研究指导原则》,用昆明小白鼠按最大给药量(生药)0.4 mL/10 g进行急性毒性试验(MTD),均无明显的毒性反应。用大鼠(SD品系)按10 g/kg5、g/kg、2 g/kg设高、中、低3个给药剂量组,连续灌药5周后,以最大程度暴露其毒性,对其凝血系统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各主要器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等检查,结果表明:除Cr具有一定的差异外,其他未见异常,各剂量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在不同给药变化未见明显规律性,且与给药剂量未见显著相关性,从而推测该制剂无毒理作用。


不同种植方式对芭蕉芋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芭蕉芋生产中合理的种植方式,比较了紫叶红花和绿叶黄花2个芭蕉芋品种单芽种和复芽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并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留株数试验。结果表明,2个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均以绿叶黄花种较优,单芽种农艺性状和产量均比复芽种差,生产上不宜采用单芽作种;绿叶黄花复芽种较合理的种植密度为80 cm×60 cm,此密度下产量比常规(60 cm×60 cm)种植增加14.75%;田间人工调控每穴留1~5株与自然生长每穴存株相同时,产量均与株数增加呈正相关,在栽培上,生长期间不宜进行疏株处理,保留其自然生长有利增产。


不同肥料种类对黔黄油21号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不同磷、钾肥种类对优质杂交油菜黔黄油21号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系统比较了不同磷、钾肥料种类与黔黄油21号产量及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统一施用相同氮肥和硼肥的条件下,施用不同的磷、钾肥种类的肥料,对黔黄油21号的产量具有显著的影响,各施用磷、钾处理均较CK增产。施用不同种类肥料对黔黄油21号的芥酸、饼粕中的硫甙含量、籽粒中的蛋白质含量以及含油量等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不明显,各处理间变异程度不大,不因营养元素种类的改变而发生明显变化,表现比较稳定。增施磷、钾肥可改善黔黄油21号植株性状,增加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千粒重,提高产量。


不同摊放时间后提香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寻求提香前较佳的摊放时间,以提高绿茶的香气及综合感官品质,研究了干燥后不同摊放时间(0h、8h、16h、24h和32h)对绿茶感官品质特性的影响,并测定了提香前后茶样含水量的变化,对成茶进行了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干燥后摊放24h再提香的茶叶品质最好,感官审评综合得分为93.10,干燥后茶叶含水量为3.8%,提香前后含水量分别为5.4%和3.0%。干燥后进行一定时间的摊凉可以吸收环境中一定的水分,使茶样水分分布更均匀,再经提香工序,可显著提高绿茶的感官综合品质,尤其是绿茶的香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