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G156S披叶性状的遗传及基因定位分析
《贵州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叶片部分披垂、叶色深绿、花器官发育正常的披叶水稻G156S作母本,分别与直立叶恢复系明恢63、明恢86、黔恢085、蜀恢527配制杂交组合,研究披叶性状的遗传,并进行基因定位。根据F1代、F2代、BC1代植株的表现型和χ2测验,结果表明,披叶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选用G156S×黔恢085的F2代作为基因定位群体,采用SSR分子标记,表明控制该披叶性状的基因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短臂上,与标记RM5628和RM6849紧密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1.0c M和0.9c M。


澳洲坚果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贵州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澳洲坚果中微量元素含量,将样品经混酸(浓硝酸、浓硫酸、高氯酸)硝解,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其Fe、Cu、Zn、Mn、Li、Cd、Pb的含量。结果表明,7种微量元素的回收率为95.00%~102.1%,RSD为1.05%~1.68%。说明,澳洲坚果中对人体健康有益的Fe、Cu、Zn、Mn微量元素含量较高。该方法简便、准确、可靠。


2007—2008年《农技服务》载文与作者统计分析
《贵州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文献计量统计分析方法,对2007—2008年《农技服务》的载文和作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年共编辑出版24期,刊发论文2264篇,期均载文量94.33篇,篇均1.42页。各栏目载文量以种植>植物保护>养殖>园林.园艺.林业>土壤肥料>农业管理.农业经济.其他>能源.环境>农业机械.农业工程>药用植物.烟.茶.牧草.蚕桑等,分别占28.93%、18.02%、14.31%、9.76%、9.01%、8.53%、3.67%、2.56%、2.34%等。作者著作情况以独立完成占的比例较大,其中,2007年占51.32%,2008年占48.46%。作者地区分布上以贵州和安徽两省所占比例较大,2年分别占34.85%和23.59%。作者工作单位以县、乡两级农技部门占的比例最大,分别为50.4%和28.36%。作者职称分布以中、初级职称居多,分别占42.05%和45.05%。


花生新品种黔花生二号的选育
《种子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黔花生二号是贵州省油料科学研究所继中花4号,黔花生一号之后育成的又一个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的新品种。该品种无论是在产量、适应性及其含油量上较之前两品种都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应用范围将会进一步拓宽。本文从该品系的育种目标的确立,技术路线的设计方案、品种的主要生物学,经济学特征特性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以期为品种推广应用提供借鉴。


贵州野生匍匐剪股颖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草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匍匐剪股颖是我国重要的冷季型草坪草之一。为了研究贵州野生匍匐剪股颖居群遗传变异水平、遗传结构及亲缘关系,本试验采用ISSR标记技术对贵州的4个匍匐剪股颖居群共285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9个引物共扩增出81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66条,无论是在居群水平还是在物种水平,均表明贵州野生匍匐剪股颖居群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3个野生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492 0,居群间基因流的估测值(Nm)为0.516 4,表明居群间存在较为严重的遗传分化;亚居群间的遗传距离(GD)为0.087 7~0.592 6,遗传距离(GD)的聚类分析结果与居群地理分布存在密切联系。利用SPSS 11.0软件对地理距离与亚居群间遗传距离相关性进行分析,表明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呈显著正相关(r=0.494);用POPGENE 1.31软件对居群间的遗传关系分析表明,各居群间的遗传一致度比较高,分布为0.700 3~0.940 9,但栽培居群(KROMI)与其他3个野生居群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


多效唑施用量与时期对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多效唑施用量和施用时期对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对遵椒2号进行了多效唑施用试验。结果表明,在4叶期和初花期各施用1次及初花期施用1次不同浓度多效唑,辣椒苗均表现叶色变深,株高降低,绿叶片增多,根茎增粗,苗壮;田间株高降低,第1节高变矮,根茎变粗,单株挂果数增加,单果变重,千粒重增大;增产2%~20.14%,施药与不施药对辣椒产量均有明显影响,但与施药次数差异不明显,处理浓度以250 mg/kg效果最好;辣椒抗倒伏性强。施用浓度以250 mg/kg效果最佳。在辣椒4叶期和初花期各施多效唑1次与初花期仅施多效唑1次相差不大。


环草石斛离体培养的研究
《种子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环草石斛当年生带腋芽茎段是获得再生植株的较佳材料,消毒处理以4~6 min效果最好,腋芽在MS培养基上萌发生长最好,芽的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6-BA4.0 mg/L+NAA0.2 mg/L,芽的增殖系数达到3.8;1/2 MS培养基中添加NAA0.5 mg/L有利于生根壮苗,生根率达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