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适宜密植型板栗新品种——燕光的选育
《果树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燕光为实生选优获得的适宜密植型燕山板栗新品种。该品种坚果综合性状优良,平均单粒质量8.12 g,平均每苞含坚果2.6粒。坚果深褐色,有光泽,果肉黄色,质地细糯,风味香甜,可溶性糖含量21.45%,淀粉45.37%。适应性强,易形成雌花,河北地区9月中旬成熟。


辣椒疫霉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测定及其抗药突变体生物学性状研究
《农药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辣椒疫霉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及其抗药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分别采自河北定兴、藁城和山东寿光、青州等地的173株辣椒疫霉菌株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其EC50值介于0.002 7~0.049 9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021 9±0.010 2μg/mL,敏感性呈单峰曲线分布;采用紫外诱导+菌落角变和药剂驯化的方法分别处理10个供试菌株,各获得7株和1株突变体,其抗性倍数在41.50~394 437.77之间,突变频率分别为1.46%和1.43%。对突变体部分生物学性状的研究表明,抗性突变体与其亲本菌株在菌丝生长速率、致病性、产孢能力、适合度指数和竞争力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抗性突变体DX 2-3 20m和DX 2-3 F7的产孢量、适合度和竞争力均高于亲本菌株,有利于抗性群体的形成。研究表明,辣椒疫霉对双炔酰菌胺存在中等抗性风险。
关键词: 辣椒疫霉 双炔酰菌胺 敏感性 抗性突变体 生物学性状


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染色体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3类试验材料,即由不同生态类型的推广品种与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经过杂交回交选育的高代品系(种),3份涉及6VS/6AL的高代分离品系以及5个以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作杂交亲本的F2群体,对含有与不含有6VS/6AL易位染色体材料的产量、株高、穗长、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6VS/6AL易位染色体对后代的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和产量等农艺性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影响,对穗长和千粒重表现出一定的正向效应。多数6VS/6AL衍生品系的株高与亲本相比有所增加,但在同一组合的不同品系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育种过程中通过选择可改变增高趋势。6VS/6AL易位系对白粉病免疫,并且遗传稳定,对小麦的抗病育种是很有潜力的抗源亲本。
关键词: 6VS/6AL易位系 普通小麦 农艺性状 影响


不同养分管理模式与耕作栽培措施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快速提高中低产田肥力和农田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农民习惯耕作栽培与高产栽培管理模式)和养分管理模式(传统养分管理模式和高效养分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在高产高效管理模式下,作物产量显著高于农民习惯管理模式。经过5季作物的试验,高产高效管理模式的农田有机质含量提高了2.72~3.01 g/kg,土壤全氮含量升高了0.12~0.16 g/kg,速效磷(O lsen-P)含量增加了5.2 mg/kg,速效钾含量升高了37.8 mg/kg。[结论]综合考虑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高产高效管理模式是中低产农田作物产量提高和耕地地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农田养分管理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土壤肥力 耕作栽培模式


不同氮肥措施对小麦-玉米轮作农田无机氮分布和累积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氮素的经济效益,减少氮素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的方法,在子牙河流域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和施肥措施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无机氮分布和累积以及对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轮作周期后,无机氮的分布和累积以均以硝态氮为主,从硝态氮分布看,土壤硝态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玉米收获期40 cm以下土层中习惯施肥显著高于优化施肥和对照处理;从小麦和玉米收获期1.2 m土层硝态氮残留来看,优化施肥、优化施肥+有机肥、优化施肥-秸秆还田、缓控肥+有机肥分别比习惯施肥减少43.55%,26.53%,40.82%和42.89%,28.96%,38.28%,32.52%。且冬小麦、夏玉米产量还略有增加。优化施肥措施显著提高了冬小麦和夏玉米的氮肥利用率,其中小麦季氮肥利用率提高了18.94%~51.20%;玉米季氮肥利用率提高了13.77%~43.68%。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优化施肥和控释氮肥措施的综合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显著提高,是值得推荐的氮肥措施。


新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
《植物保护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室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和黄瓜子叶法测定了咯菌腈、抑霉唑、福美双、吡唑醚菌酯和嘧霉胺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的测定均以咯菌腈毒力最高,EC50分别为0.005 2μg/mL和0.087 6μg/mL;黄瓜子叶法测定以抑霉唑毒力最高,其EC50为0.675 3μg/mL。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90 g/hm2对番茄灰霉病的田间防效达到90%以上,显著高于对照药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00 g/hm2和40%嘧霉胺悬浮剂480 g/hm2的防效。
关键词: 黄瓜子叶法 杀菌剂 番茄灰霉病菌 毒力 田间药效试验


甜高粱杂交种冀甜3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作物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冀甜3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以自选不育系春32A为母本,甜高粱雷伊的晚熟株系为父本,于2005年在海南配制而成。2006年进行新品种比较试验,在18个甜高粱杂交组合中表现优异。2008~2009年参加吉林省高粱区域试验,2010


枯草芽孢杆菌菌株BAB-1表面活性素的分离纯化及性质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枯草芽孢杆菌菌株BAB-1对番茄灰霉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为了明确其抑菌活性相关成分,通过盐酸沉淀、甲醇抽提法,从该菌株发酵上清液中分离得到了一种脂肽类化合物。经HPLC分析纯化后,发现其保留时间与表面活性素标准品基本一致。TLC层析结果表明该菌株能够产生与表面活性素标准品Rf值一致的成分。进一步通过电喷雾质谱分析,得到其[M+H]+值分别为m/z 1 009.3、1 023.4、1 037.4的成分,与已知的表面活性素3种同系物的[M+H]+值一致。最后采用PCR扩增特异性片段sfp的方法证实该菌株有产生表面活性素的同源基因。综合分析表明,枯草芽孢杆菌菌株BAB-1能够产生表面活性素,且提纯后的表面活性素具有明显的溶血和排油活性,并通过显微观察确定了其十字晶体状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