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黄河口潮间带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生态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黄河口潮间带有植被覆盖和无植被覆盖两个区域采集柱状沉积物,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有无植被覆盖沉积物中的细菌群落特征和功能差异,探究影响潮间带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显示,细菌丰度在有植被区域大于无植被区域。沉积物中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在有植被区域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在无植被区域其最高值出现在沉积物中层(14—16 cm)。两个区域在门分类水平上以变形菌(Proteobacteria)、绿弯菌(Chloroflexi)、放线菌(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Acidobacteria)为主;属分类水平上的优势类群为芽孢杆菌(Bacillus)、苍白杆菌(Ochrobactrum)、拟无枝菌酸菌(Amycolatopsis)和鞘脂单胞菌(Sphingomonas)等。相关性分析发现盐度和亚硝酸盐浓度对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影响显著。功能预测分析表明,有植被区域沉积物细菌在氨基酸代谢、膜运输和碳水化合物代谢方面功能活跃,而无植被区域细菌则在核酸复制和修复、能量代谢过程方面更为活跃。

关键词: 黄河口 潮间带 细菌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兴化市池塘养殖尾水排放监测分析研究

科学养鱼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摸清池塘养殖尾水排放现状,项目组于2020年5-10月,对兴化市养殖主产区18个乡镇部分区域主养常规鱼、小龙虾、河蟹和罗氏沼虾的池塘开展1个养殖周期的养殖尾水排放监测,测定指标有总磷、总氮、氨氮、悬浮物、CODMn和p H,并对池塘养殖尾水排放现状进行分析评价,从而为开展养殖环境修复和宣传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氯离子掺入方式及偏高岭土对砂浆氯离子结合性能的影响

硅酸盐通报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模拟海砂与拌合水将相同含量的氯离子引入砂浆,研究了氯离子掺入方式及偏高岭土对氯离子结合性能的影响。采用能谱仪(EDS)分析了砂浆中氯离子含量分布,使用X射线衍射(XRD)及微商热重法(DTG)分析了水化产物的变化,采用压汞法(MIP)分析了砂浆孔隙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海砂型氯离子存在从砂粒表面向胶凝材料扩散的过程,而拌合水引入氯离子在砂浆中分布较为均匀。龄期1 d时,砂浆对海砂型氯离子结合性能低于拌合水引入氯离子;龄期28 d时,两种内掺型氯离子结合性能趋于一致。偏高岭土加速早期水泥水化反应,会促进砂浆对拌合水引入氯离子的结合。随偏高岭土掺量的增加,Friedel’s盐及Ca(OH)_2含量逐渐减少。20%与30%(质量分数)偏高岭土掺量下,拌合水引入氯离子对孔隙结构的细化效果更为显著。

关键词: 氯离子掺入方式 偏高岭土 氯离子结合 Friedel’s盐 孔隙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瓯江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优势种RDA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8─2019年的底拖网季度调查数据,运用资源密度、相对重要性指数、多样性指数等生态指标,对调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捕获鱼类84种,隶属于2纲、14目、39科、69属。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日本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银姑鱼(Pennahia argentata)、黄鲫(Setipinna tenuifilis)、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康氏侧带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nii)和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等7种,与往年相比发生较大变化。生物量指数平均值最高出现在夏季,为3.25×103 kg/km2;丰度指数平均值最高出现在秋季,为6.64×105 ind/km2。各季节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最高值出现在冬季,分别为1.92和0.71。日本带鱼和七星底灯鱼的分布与水深和盐度呈较强的正相关,银姑鱼的分布与水温成较强正相关,与pH呈负相关,康氏侧带小公鱼、黄鲫和龙头鱼对环境因子的偏好性较低,分布较均匀。本研究通过探索瓯江口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旨在为保护河口海域渔业资源,改善渔业环境质量与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鱼类群落结构 优势种 多样性指数 瓯江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MaxEnt模型和ArcGIS预测多肋藻在中国海域的适生分布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大型经济海藻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开发具有潜力的新栽培物种是海藻栽培产业健康多样化发展的保障。多肋藻(Costaria costata)是一种具有很高营养价值及经济价值的大型褐藻,但并非我国本土物种。本研究采用MaxEnt模型预测多肋藻在我国的适生情况,并探究不同因子对多肋藻孢子体生长的影响,旨在为开展多肋藻栽培提供支撑。结果表明,当正则化参数为1,训练集与测试集比值为70:30时,模型预测性能最佳。基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和对模型的贡献率,筛选出8项用于多肋藻适生预测模型的构建,其中温度与光强对多肋藻自然分布的影响最大,在光强不低于4μmol/(m2·s),月均温度不低于7℃,多肋藻的适生概率较高。模型显示,多肋藻在我国的适生区主要分布于黄渤海,约占该海域面积的11.32%,其中8.08%为边缘适生区和低适生区,中适生区和高适生区分别占1.33%和1.91%,主要位于辽东湾。表明辽东湾、大连沿海以及山东半岛沿海是多肋藻引种栽培的适宜海域。但辽东湾部分区域的高适生性也预示高入侵风险性,若开展人工栽培,应加强生态安全性方面的评估。

关键词: 多肋藻 MaxEnt ArcGIS 生态风险 适生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内陆架有机碳的源—汇过程及其沉积记录

沉积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陆边缘海是不同来源、不同性质有机碳沉积和埋藏的主要场所,在全球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东海内陆架接收大量陆源有机碳,并且具有较高的海洋生产力,是研究沉积有机碳来源、输运和埋藏的理想场所,已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以沉积学的视角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旨在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全样分析(如TOC/TN、δ~(13)C等)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如正构烷烃、甾醇类、木质素等)方法揭示东海内陆架有机碳的来源受沉积环境影响,由海向陆方向陆源组分整体显著增加,并具有季节性特征。东海内陆架沉积物在沿岸方向具有"夏储冬输"的宏观输运格局,该动力过程影响着陆源有机碳沿岸的输运路径和最终归宿;在东海29°N附近存在一个"舌形"的跨陆架输运通道,可能会存在陆源有机碳的跨陆架输运,影响深海有机碳的源—汇过程;另外,人类活动和极端气候事件也显著影响东海内陆架沉积物和有机碳的沉积过程和沉积记录,需要进一步研究。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是陆源有机碳的重要埋藏区域,其埋藏效率受区域沉积有机碳含量和沉积速率控制,并与早期成岩过程中有机质矿化路径有关。沉积物中埋藏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用来重建长时间尺度的海平面变化、初级生产力、古海洋和古气候演化等,相关研究为理清东海内陆架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演化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东海内陆架 有机碳 早期成岩 跨陆架输运 沉积过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舟形藻对钢筋混凝土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腐蚀与防护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表面分析技术和电化学方法等研究了海水中舟形藻对钢筋混凝土电化学行为的影响,提出生物膜覆盖混凝土的物理模型。结果表明:生物膜在混凝土表面的形成,阻塞了混凝土中的微孔,导致侵蚀性离子无法通过微孔渗透到钢筋表面,对钢筋产生了保护作用;后期随着生物膜脱落,对钢筋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弱。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 舟形藻 电化学行为 电化学阻抗谱 开路电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冲绳海槽中南部不同环境表层沉积物质来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冲绳海槽中南部3种不同沉积环境(东海外陆架、东海陆坡和冲绳海槽)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稀土等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冲绳海槽和陆坡表层沉积物具有与台湾物质来源类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La/Sm-Gd/Yb散点图也显示海槽和陆坡沉积物主要分布在台湾物源端元区,表明冲绳海槽中南部海槽和陆坡表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台湾,而外陆架沉积物明显的重稀土亏损与大陆河流(特别是长江、黄河)沉积物来源较为一致。为进一步判断外陆架表层沉积物来源,对外陆架沉积物重矿物进行分析鉴定,结果显示,外陆架沉积物重矿物以普通角闪石-绿帘石-石榴石-赤褐铁矿为组合特征,与长江沉积物重矿物组成特征类似,其明显缺乏台湾河流来源的典型重矿物锆石、黄河来源典型重矿物云母、浙闽沿岸来源典型重矿物磁铁矿,说明台湾、黄河和浙闽沿岸并非研究区外陆架表层沉积物主要物源。根据以往测年等研究成果,研究区外陆架沉积物年代较老,应为古长江物质经东海现代环流体系不断改造而成。

关键词: 物质来源 稀土元素 重矿物 表层沉积物 冲绳海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从多岛弧盆系构造看西特提斯造山系构造演化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通过综述近年西特提斯带主要缝合带的研究进展及所代表洋盆的发育特征,提出了古特提斯缝合带可能的位置和俯冲消亡方式。结合区域资料探讨了西特提斯带古生代末—中生代洋陆构造格局,认为东、西古特提斯洋完全可以类比,自晚古生代末西特提斯带主要受古特提斯大洋双向俯冲制约,在俯冲带后缘以二叠纪裂谷带为基础逐渐发展成中生代多岛弧盆系的新特提斯构造格局,西特提斯造山系主要表现为弧后洋盆消减造山作用。

关键词: 多岛弧盆系 特提斯造山系 缝合带 洋板块地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即食海蜇中铝检测、脱除与杀菌新技术研究进展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蜇加工是我国传统的加工产业,新鲜海蜇需经多次盐矾处理脱水去毒制成盐渍海蜇,从而引起了产品中高浓度的铝残留。铝残留问题长期困扰着海蜇加工产业,而脱铝技术成为了产业亟需升级改造的关键技术。该文针对即食海蜇加工技术、铝残留的危害、铝含量检测方法、脱铝技术、杀菌技术及明矾替代技术等最新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重点对比评价了几种海蜇中铝含量的检测方法,详细阐述了脱铝技术的工艺及其机理,旨在为保障海蜇加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研发明矾替代新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即食海蜇 加工工艺 脱铝 杀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