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7889条记录
GA_3对‘石硖’龙眼假种皮糖积累及蔗糖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晰外源赤霉素对龙眼果实发育与糖分形成的影响。本实验以‘石硖’龙眼为材料,测定外源GA3处理与对照龙眼果实生长发育指标、假种皮糖分含量及糖代谢相关酶活性水平,分析外源GA3在龙眼果实发育及糖分累积中的调控作用。果实生长发育指标表明,GA3处理增加了果实纵横径、重量及体积并显著增加了假种皮的重量。假种皮糖分水平及酶活性数据则显示,石硖龙眼假种皮以积累蔗糖为主且蔗糖代谢酶AI和SS(分解方向)在蔗糖累积中起主要作用。GA3处理并不影响糖的积累类型,但调控了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大小和变化趋势。

关键词: GA3 果实发育 糖积累 蔗糖代谢相关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碱性材料对修复与改良酸性硫酸盐土壤障碍因子的研究

土壤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碱性材料(石灰、自研改良剂、钙镁磷肥)对酸性硫酸盐土壤主要障碍因子的修复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碱性材料对土壤理化特性、土壤养分有效性和水稻生长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与常规施肥(NPK)处理相比,自研改良剂(SAM)和钙镁磷肥(CMP1)处理土壤p H增加了1.25和0.92个单位,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3.1倍和2.6倍,土壤有效铁、有效锰、交换性H+、Al3+含量均大幅下降。SAM与CMP1处理通过提供足够的有效磷并补充钙、镁等元素,有效改善了根系生长环境,从而有效控制铁、锰、铝等元素向地上部转运,进而对作物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SAM和CMP1处理较NPK处理有效促进了关键生育期水稻根系活力并显著增加了水稻籽粒产量,增幅分别达121.1%和105.1%。石灰效果次之。综上,初步认为碱性材料改良酸性硫酸盐土壤的关键在于保证了充足有效磷的同时,提高了土壤p H,降低了土壤金属的毒害。本试验条件下,钙镁磷肥对修复和改良酸性硫酸盐土壤障碍因子效果非常明显,但其成本是自研改良剂的3倍,因此,基于改良剂的成本与长期适用性考虑,自研改良剂可能是该类土壤改良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 酸性硫酸盐土 碱性材料 障碍因子 修复 改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弱感光型杂交稻吉丰优3550抽穗期性状QTL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弱感光型迟熟杂交水稻是华南双季稻区水稻生产中极为重要的季节气候生态类型,其应用对于充分利用华南稻区晚稻中后期光热资源、确保晚稻高产稳产和稻米品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新育成的弱感光型迟熟杂交稻品种吉丰优3550为供试材料,研究了R3550类型迟熟弱感光型杂交稻抽穗期性状的遗传,并利用SSR标记对其相关QTL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吉丰优3550 F2群体抽穗期性状呈多峰分布,并且在第6、7和8号染色体上检测到6个控制抽穗期的QTLs。除qHD6-1对表型的贡献率仅有8.76%之外,其它5个QTLs qHD6-2、qHD7-1、qHD7-2、qHD8-1和qHD8-2的表型贡献率均在10%以上,分别达到14.76%、20.34%、19.28%、19.73%和15.82%。说明吉丰优3550的抽穗期性状同时受5个主效基因和1个微小基因控制。其中,qHD6-1和qHD6-2的加性效应均为正值,说明其增效等位基因来自母本吉丰A,其它4个QTL的加性效应均为负值,说明其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迟熟父本R3550,父本中的增效等位基因对于吉丰优3550弱感光迟抽穗性状的表现发挥了85.35%的决定作用。

关键词: 杂交稻 弱感光型 吉丰优3550 抽穗期 SSR QTL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中熟杂交晚籼新组合桃优香占的选育与应用

杂交水稻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桃优香占为三系不育系桃农1A与优质常规稻黄华占配组育成的中熟杂交晚稻新组合。该组合2012年被评为湖南省2等优质稻米;具有高产、优质、株型松紧适中、耐肥抗倒、分蘖能力强、后期落色好等特点,适合在湖南省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2015年6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桃优香占 优质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抛栽水稻群体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常规稻美香占和杂交稻天优998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的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水稻群体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均以比例为3∶5(B3施有机肥11 250 kg·hm-2)处理效果最好,分别比不施有机肥(B0)处理显著提高21.21%、27.97%,主要是由于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提高了水稻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有机无机肥配施还可以提高水稻叶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

关键词: 水稻抛栽 化肥 有机肥 干物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GLP家族基因组织差异及干旱诱导的表达分析

核农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探索花生GLP家族基因的功能,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不同花生品种种皮和干旱胁迫下花生不同组织中花生GLP家族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花生GLP家族基因在粉红色花生品种种皮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它颜色种皮;在花生种皮中,Ah GLP3和Ah GLP6的表达量相对最高,其次是Ah GLP1、Ah GLP2和Ah GLP8。正常生长条件下,除Ah GLP2和Ah GLP8,其它各基因在种子、根和叶中的表达均有明显的组织差异。在干旱胁迫下,Ah GLP1在叶片中的表达量发生上调,而Ah GLP3、Ah GLP4和Ah GLP5在种子和根中的表达量显著上调;Ah GLP2、Ah GLP7和Ah GLP8在各组织中均受干旱诱导而表达量上调,而Ah GLP6的表达量下降。结果表明花生GLP家族基因的表达有明显的品种特异性、组织和诱导差异性。本研究为阐明花生GLP家族基因的组织及抗逆表达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花生 GLP家族基因 组织表达 干旱

连续解吸中离子强度对可变电荷土壤和高岭石体系pH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两种可变电荷土壤中在去离子水中和0.1 mol L-1 Na NO3溶液中吸附铜离子和钙离子后依次被浓度从低到高的Na NO3溶液连续解吸时,离子强度变化对每次解吸前后体系p H变化(Δp H)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其相关机理,作为对照,也研究了各种条件下,离子强度变化对高岭石Δp H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否有吸附性二价阳离子的存在,或者吸附性阳离子属性(专性吸附型离子或电性吸附型离子)如何,当样品依次被去离子水、0.01 mol L-1 Na NO3、0.1 mol L-1 Na NO3以及1 mol L-1 Na NO3解吸时,在去离子水中和Na NO3溶液中的解吸过程对Δp H的影响截然不同。总体而言,如果解吸时体系离子强度趋于降低,Δp H将为正值,反之则为负值,且Δp H变幅开始增大时的起始点所对应的p H吸附基本相同,该起始点应该与高岭石ZPC(电荷零点)紧密相关。对上述结果的分析表明,解吸过程中,引起上述Δp H变化规律的根本原因之一是连续解吸过程中的离子强度变化导致的可变电荷表面的表面电位变化。

关键词: 可变电荷土壤 高岭石 连续性解吸 离子强度 pH变化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菜蛾区域性抗药性治理技术研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十字花科小菜蛾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研究进展

应用昆虫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专项围绕我国蔬菜产业发展及食品安全需求,在2008年前期行业科研专项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以抗药性治理为核心,系统深入研究了我国小菜蛾种群灾变规律、灾变机制、预测预警、抗药性监测、抗药性机制、抗药性治理策略与关键技术体系,丰富了小菜蛾种群抗药性治理的基础理论,紧密结合实际,显著提升了我国对小菜蛾的防控技术水平,并对其它虫害的研究与防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小菜蛾 抗药性 区域性抗药性治理 抗药性机理 示范推广

不同作物栽培模式下施用改良剂对重金属铅、镉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水稻栽培和丝瓜栽培两种作物栽培模式下施用改良剂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重金属铅、镉的影响,为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水稻栽培(R)和丝瓜栽培(V)两种作物栽培模式下,分别设不施改良剂(CK)、施用活性炭(AC)和石灰(L)等3个处理,共6个处理。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不同作物栽培模式下改良剂因素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重金属铅、镉的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及其在作物可食用部分中含量的影响。【结果】与水稻栽培模式相比,丝瓜栽培模式的土壤p H较高,有机质和重金属有效态含量较低;施用改良剂能促使土壤p H显著增加(P<0.05)。丝瓜栽培模式下,活性炭可降低土壤有效态铅和有效态镉的含量,石灰可降低土壤有效态铅含量。与镉相比,铅在水稻和丝瓜可食用部分中含量较低,改良剂对降低作物铅的效果不明显;活性炭增加水稻可食用部分镉含量,石灰降低水稻可食用部分的镉含量。【结论】选择适宜种植作物并兼施土壤改良剂可有效降低重金属铅和镉的污染风险。

关键词: 作物栽培 石灰 活性炭 土壤理化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肉火龙果酒天然酵母发酵期间品质变化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了红肉火龙果酒天然酵母发酵期间其糖组分、酒精度、p H、可滴定酸、总酚、抗氧化活性、甜菜苷含量、色泽、甲醇、高级醇和挥发性风味成分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发酵6 d后,可转化糖全部耗尽,酒精度达到10%(V/V)以上,该天然酵母菌株的起酵速度和转化糖利用率明显优于目前常用的商业葡萄酒酵母。发酵期间,火龙果酒中高级醇(异丁醇、3-甲基丁醇、2-甲基丁醇)和甲醇的含量均处于正常果酒含量范围内,并且也没有观察到明显的色泽变化。随着酵母发酵的进行,新鲜火龙果中正己醇(及其衍生物)和正十三烷两种主体风味成分的相对含量逐步下降。同时,生成了很多新的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是醇和酯类,其中乙醇、苯乙醇、乙酸苯乙酯、异戊醇、2-甲基-1-丁醇和异丁醇构成了火龙果酒的主体风味。

关键词: 红肉火龙果 天然酵母 发酵 品质 果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