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巴氏新小绥螨对相似穿孔线虫的捕食作用及在植物上的分布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评价了巴氏新小绥螨对相似穿孔线虫的捕食作用,并通过盆栽接种研究了其在植株和根际的垂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巴氏新小绥螨能够取食线虫,每头雌成螨平均每天捕食相似穿孔线虫49.50头;在盆栽茄子根际释放巴氏新小绥螨10d,20d和30d后,在根际土壤、表层土壤和地上植株均有分布,在10d时分布在这3个位置的数量差异不明显,但随着释放时间的延长,可能由于土壤中缺乏食物,根际土壤中分布数量显著少于植物地上部分.
黄皮种质资源果实性状多样性分析及其数量分类研究
《园艺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了解黄皮(Clausena lansium)种质资源果实性状的多样性,根据《黄皮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对农业部广州黄皮种质资源圃中保存的96份黄皮种质果实性状进行观测,并结合Q型聚类、R型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开展数量分类研究。结果表明,22个描述型性状,平均每个性状的变异类型达3.4个,其中种子形状的变异类型最为丰富,为6个。16个数量性状中,穗粒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58.78%;种子侧径的变异系数最小,为6.34%。Q型聚类分析将96份种质在欧氏距离19.84处分为4个类群,类群内的种质资源以果穗性状、果实大小和果实风味聚类;R型聚类分析将38个果实性状在相关系数1.45时分为4组,多数性状表现两两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1、第2主成分解释的总变异为28.16%,其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基本一致。


饲粮代谢能及粗蛋白质水平对绍兴鸭产蛋性能、蛋品质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代谢能(ME)及粗蛋白质(CP)水平对绍兴鸭产蛋性能、蛋品质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绍兴鸭饲粮中代谢能及粗蛋白质的适宜水平。采用3×3二因子完全随机分组设计,选择972只健康的38周龄绍兴鸭,随机分为9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鸭。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各设3个水平,代谢能水平:11.30、10.88、10.46 MJ/kg;粗蛋白质水平:18%、17%、16%。试验期为12周。结果表明:1)饲粮代谢能水平对绍兴鸭产蛋率、平均蛋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蛋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饲粮代谢能水平显著影响了绍兴鸭日产蛋重(P<0.05);饲粮代谢能水平为11.30 MJ/kg时,日产蛋重最高,料蛋比最低。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产蛋率、平均蛋重、日产蛋重、平均日采食量、料蛋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为18%时,产蛋率及日产蛋重最高。2)蛋黄色泽随饲粮代谢能水平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但随饲粮粗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显著下降(P<0.05),且饲粮代谢能与粗蛋白质水平对蛋黄色泽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3)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血浆中总蛋白、白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代谢能水平增加显著提高了肝脏中甘油三酯的含量(P<0.05)。随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升高,肝脏中脂肪含量有降低的趋势(P=0.08)。由此可见,在本试验中,饲粮代谢能水平为11.30 MJ/kg、粗蛋白质水平为18%时,绍兴鸭的生产性能达到最佳。


红火蚁与热带火蚁间的干扰竞争
《应用昆虫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入侵火蚁在我国成功定殖及其之间的竞争机制。【方法】运用行为学方法研究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Buren)和热带火蚁Solenopsis geminata(Fabricius)在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上的攻击性、攻击手段及合作能力。【结果】一对一攻击试验中,红火蚁和热带火蚁之间攻击级别多集中在3级,两种入侵蚂蚁间以相互威胁为主;红火蚁大型工蚁与热带火蚁兵、工蚁间最为好斗,其攻击级别达到4级的比例最高,分别为33.04%、37.92%。热带火蚁兵蚁与各型红火蚁间攻击强度差异不显著;热带火蚁工蚁与红火蚁小型工蚁之间的攻击性最强,其攻击性(3.49)显著高于热带火蚁工蚁与红火蚁大、中型工蚁的攻击性(3.32和2.97)。在攻击手段上,3级打斗时各型红火蚁更倾向以物理攻击主动威胁热带火蚁,而热带火蚁兵、工蚁会采取多种方式主动攻击红火蚁,双方皆以躲避应对为主;4级打斗时两种火蚁主要以混合攻击为主动或应对手段。群体攻击试验显示,红火蚁群体间攻击强度和合作性会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热带火蚁合作性较差,其群体对抗红火蚁的优势仅仅是由于个体数量的增加。【结论】红火蚁比热带火蚁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研究结果为入侵蚂蚁间不对称竞争机制和长期群落替代的内在原因提供理论基础。


龙眼果浆复合乳酸菌发酵工艺优化
《农业工程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适合龙眼发酵的复合乳酸菌,优化建立其发酵工艺,比较分析了7种不同的乳酸菌发酵龙眼的降糖能力和释放结合态酚类物质的能力,发现明串珠菌降糖能力最强,植物乳杆菌释放结合态酚能力最强。利用植物乳杆菌和明串珠菌复合发酵龙眼果肉,以游离酚质量分数和还原糖质量分数结合的综合模糊评判值为指标,通过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确定复合乳酸菌发酵龙眼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复合乳酸菌发酵龙眼果浆的模糊评判值影响程度从强到弱依次为: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料液比。复合乳酸菌发酵龙眼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为1∶7(g/m L),发酵温度为37℃,发酵时间为53 h,接种量为1.4%,菌种配比为1∶1。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发酵龙眼果浆的游离酚质量分数为(161.77±3.93)mg/(100 g),还原糖质量分数为(122.80±3.64)mg/g。该研究为开发低糖含量,且适合糖尿病、肥胖症等病人食用的龙眼乳酸菌发酵饮料新产品提供参考。


CRISPR-Cas9技术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免疫学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RISPR-Cas系统广泛存在于细菌中,是一种高效、特异、操作简单易行、可对多种生物的基因组进行遗传改造的工具。与其他功能缺失的筛选技术(如RNAi、TALEN)相比,全基因组CRISPR-Cas9敲除技术显示出更大的优势。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实验室以及各个领域,尤其是在疾病研究中。利用CRISPR-Cas系统,科学家在艾滋病、癌症、亨廷顿氏病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本文将就CRISPR-Cas系统的最新进展,尤其是在疾病研究中的最新应用成果作一综述,并对此技术在人类战胜病魔的斗争中将起到的关键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 基因编辑 CRISPR-Cas 疾病


生长季节对甜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甜玉米在广东省周年种植的特点,以粤甜16、粤甜22、新美夏珍为材料,研究秋种和夏种甜玉米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初步明确影响甜玉米周年种植时单位面积产量波动的因素。结果显示,秋种时3个甜玉米品种的鲜苞产量、单穗重、百粒鲜重、穗粒数显著高于夏种,粤甜16、粤甜22、新美夏珍鲜苞产量秋种较夏种分别提高30%、45%、33%。甜玉米收获指数偏低,3个甜玉米品种在夏种和秋种时收获指数均低于42%,秋种较夏种提高3个甜玉米品种的收获指数,粤甜16、粤甜22、新美夏珍分别提高14%、27%、23%。表明夏种较秋种较高的光温水平,缩短甜玉米灌浆进程,降低甜玉米鲜苞产量和收获指数。


秋石斛兰F_1代主要观赏性状的遗传表现
《热带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秋石斛兰为亲本,配制成6个杂交组合,对杂交F_1代的植株性状、花部性状和开花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_1代的株幅、叶宽、花梗长、花径等4个数量性状的平均值分别占中亲值的99.63%、96.18%、97.01%和99.77%,均较中亲值有所下降,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衰退现象,但由于组合内存在一定的变异幅度,选育植株较大、花径较大或花梗更长的个体是可能的;在植株的株高、叶长、单枝花朵数、花色及始花期等方面表现出超亲优势,尤其是单枝花朵数和花色遗传优势明显;在花色遗传上,无论是以白色花还是以红色系列花作母本,F_1代均表现为红色系列且分离广泛,表明红色系列遗传能力更强。


柔嫩艾美耳球虫Cytbc1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重组表达
《中国兽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细胞色素bc 1复合物(cytochrome bc1,Cytbc1)的生化特性,本研究对其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原核表达。根据EupathDB已公布的E.tenella Houghton株Cytbc1基因序列(Contig ID:ETH 00007855)设计特异性引物,运用RT-PCR方法扩增EtCytbc1基因序列,并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Cold43a中,构建重组质粒pCold43a-EtCytbc1,经测序鉴定正确后,将其转化感受态细胞E.coli Rosetta(DE3),并进行IPTG诱导表达。结果表明,EtCytbc1的ORF序列(687bp),编码228个氨基酸;重组菌pCold43a-EtCytbc1能成功诱导表达,pCold43a表达部分可溶性蛋白,表达产物纯化后可用于酶生化特性分析。柔嫩艾美耳球虫Cytbc1基因的成功克隆表达为该酶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柔嫩艾美耳球虫 细胞色素bc1复合物 克隆 原核表达


2015年广东油茶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广东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014—2015年广东油茶产量、区域分布等产业发展现状、产业科技现状及产业发展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稳定和优化广东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树立正确产业发展思路、加大产业投入、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推进产业科技创新、推行集约化省力化栽培、树立生态发展理念、完善产业化服务体系等长效发展机制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