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HS-SPME-GC-MS技术对凤凰单丛乌龙茶香气成分比较分析
《食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凤凰水仙群体茶树品种和蜜兰香、姜花香、杏仁香、夜来香单丛茶无性品系加工的5种代表性凤凰单丛乌龙茶成品茶进行香气分析。从凤凰单丛乌龙茶中共鉴定出包括醇类、醛类、酯类、酮类、烯类和烷烃类等55种香气化合物,其中醇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其次是烯类。研究发现凤凰单丛乌龙茶的共性主导香气成分为脱氢芳樟醇、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D-柠檬烯、β-月桂烯、吲哚、茉莉酮、橙花叔醇、苯乙腈、伞花烃。然而,在不同香型的凤凰单丛茶中主导香气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差别较大。
关键词: 凤凰单丛乌龙茶 香气化合物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精制对蚕蛹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中国粮油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和溶剂浸提2种途径从蚕蛹中提取毛油,再通过脱胶、脱酸、脱色、脱臭等工艺精制蚕蛹油,收集不同精制阶段的蛹油样品,测定色差变化,利用不同的抗氧化评价方法(包括总抗氧化能力FRAP、DPPH清除率、总酚含量、总类胡萝卜素含量)评估其抗氧化活性,并对评估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萃取的蚕蛹毛油抗氧化活性明显优于正己烷浸提;随着精制过程的进行,蛹油亮度增加,黄色减少,自身抗氧化成分逐步损失,蛹油氧化稳定性下降,精制过程造成2种途径获得的蛹油总酚损失24.73%~65.14%,类胡萝卜素损失12.0%~69.27%,其中脱色阶段损失最为显著。相关性分析发现,蚕蛹油的抗氧化能力与总酚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密切相关,而总抗氧化能力FRAP与DPPH清除率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主成分分析发现,溶剂提取和超临界萃取2种途径制备的蚕蛹毛油抗氧化活性差异较大,但经精制处理后,二者的抗氧化能力又大幅下降至同一水平。


霍氏啮小蜂外生殖器及其感器的超微结构
《环境昆虫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霍氏啮小蜂Tetrastichus howardi(Olliff)是许多鳞翅目害虫的群居性蛹寄生蜂。为分析霍氏啮小蜂成虫产卵器和交配器上与成虫产卵和交配有关的感受器类型,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对霍氏啮小蜂成虫产卵器和交配器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在霍氏啮小蜂成虫产卵器上共发现了7种感受器,分别是毛形感器1(TS1)、毛形感器2(TS2)、刺形感器2(CH2)、分泌毛孔(SP)、栓锥形感器1(SS1)、栉齿状感器(DS)、浅凹形感器(SD)和火山形感器(VS)。交配器上共发现6种感受器官,分别是栓锥形感器2(SS2)、火山形感器(VS)、表皮孔(CP)、鸡冠状结构(Crs)、钟形感器(CAS)和毛形感器3(TS3)。结果表明霍氏啮小蜂可通过产卵器和交配器上感受器获得与寄主和配偶相关的信息,进而调控产卵行为和交配行为。


‘御金球’荔枝果肉挥发性成分的顶空固相微萃取GC-MS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对荔枝新品种‘御金球’果肉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结果共检测到烯类(73.87%)、酯类(4.38%)、醇类(3.12%)、醛类(0.81%)、酮类(0.14%)、酸类(0.19%)、烷烃类(0.57%)及其他成分10大类共52种化合物,其中烯烃类含量最高,共计24种。右旋大根香叶烯、α-衣兰油烯、1-甲氧基-3,7-二甲基-2,6-辛二烯、榄香烯、月桂烯、α-异松油烯、柠檬烯、香橙烯、γ-衣兰油烯、γ-杜松烯、α-蒎烯、(+)-环苜蓿烯,β-榄香烯、乙酸香茅酯、1-乙酰基-16,17-双脱氢-(9CI)-Curan-20-醇、(1a,3b,4b,6a)-4,7,7-三甲基二环[4.1.0]庚烷-3-醇、香叶醇、柠檬醛为其主要香气成分。而相对含量最大(20.16%)且具有抗菌作用的右旋大根香叶烯、抗菌抗氧化的柠檬醛、黄酮类的3',4',7-3-O-甲基槲皮素等物质的检出显示出‘御金球’荔枝具有潜在的药理及保健作用。
关键词: ‘御金球’荔枝 挥发性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


不同乳酸菌发酵对桂圆肉中酚类物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乳酸菌种发酵对桂圆肉(干制的龙眼果肉)中游离态、结合态酚类物质含量和单体酚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为开发营养保健的乳酸菌发酵龙眼新产品提供参考。【方法】将桂圆肉打浆(料水比为1﹕1.5)后作为发酵基质,进行高温湿热灭菌,再分别接入7种不同乳酸菌(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戊糖片球菌、明串珠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和干酪乳杆菌,菌浓度:8.0—9.0 lg CFU/mL),接种量为1%,在30℃下静置发酵48 h(pH4.0—4.2),然后对发酵前后桂圆肉中游离态和结合态总酚、总黄酮含量的变化进行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其单体酚类的组成及含量的变化,采用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reducing abi1ity of plasma,FRAP)和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xygen radical absorption capacity,ORAC)两种方法评价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差异。【结果】7种乳酸菌发酵均能不同程度增加桂圆肉中游离态总酚和总黄酮含量,降低结合态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与发酵前相比,发酵后桂圆肉游离态总酚含量增加0.4%—11.9%,结合态总酚含量下降14.4%—41.4%;游离态总黄酮含量增加2.8%—19.6%,结合态总黄酮含量下降19.6%—70.6%。但不同菌种对其影响存在差异,其中植物乳杆菌释放桂圆肉中结合态酚类物质的能力最强,使游离酚含量增加11.9%,结合态酚含量下降41.4%,游离态总黄酮增加19.6%,结合态总黄酮下降70.6%。不同乳酸菌发酵对桂圆肉中单体酚(没食子酸、丁香酸、表儿茶素、4-甲基邻苯二酚、原儿茶酸、对香豆酸和异槲皮苷)含量影响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发酵后的游离态的没食子酸和4-甲基邻苯二酚含量分别增加8.6%—69.8%和0.4%—29.5%,结合态的没食子酸和4-甲基邻苯二酚含量分别下降80.0%—88.3%和45.6%—73.9%。而乳酸菌发酵后,桂圆肉游离态FRAP和ORAC抗氧化能力与发酵前相比也有显著提高(P<0.05),其中植物乳杆菌发酵后,游离态FRAP和ORAC抗氧化能力分别提高11.8%和59.1%。【结论】乳酸菌发酵能提高桂圆肉中游离态酚类物质含量,降低结合态酚类物质含量,同时提高其抗氧化能力。植物乳杆菌在发酵桂圆肉的过程中,其释放结合态酚类物质的能力明显优于其他乳酸菌,其发酵后桂圆肉的抗氧化能力也有明显提高。


利用Balb/c小鼠构建家蚕蛹食物过敏模型的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Balb/c小鼠构建家蚕蛹过敏模型并研究其致敏作用。48只雌性Balb/c小鼠分别用灌胃和皮下注射家蚕蛹蛋白的方法进行致敏。小鼠致敏后通过尾静脉注射伊文斯蓝考察其对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致敏小鼠空肠组织的病理切片;测定血清中IgE、组胺、IFN-γ、IL-4和IL-6等的含量;免疫印记反应测定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与家蚕蛹变应原的结合度。结果表明:小鼠发生过敏反应时,血清中产生与家蚕蛹蛋白特异性结合的IgE抗体,血清中组胺、IL-4和IL-6等的含量显著上升,而IFN-γ含量显著下降,同时各致敏试验组小鼠血管通透性增加,空肠组织出现糜烂和结构受损症状。该小鼠致敏模型的成功构建对于后续研究家蚕蛹变应原及其致敏的抗原表位等均具有重要基础作用。
关键词: Balb/c小鼠 家蚕蛹蛋白 过敏模型 变应原 IgE抗体


粳型亲籼系常规稻育种价值探讨
《广东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籼粳交是扩大遗传基础和选育突破性品种的重要手段,粳型亲籼系在籼粳交育种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粳型亲籼系指具有籼型花粉不育基因型的粳型品系,1994年由张桂权首次提出,粳型亲籼系培育成不育系并成功组配了籼粳型杂交稻;梳理了粳型亲籼系与广亲和、特异性亲和、籼粳型杂交稻、籼粳型常规稻、粳型亲籼系、掺粳籼稻、籼粳架桥等的关系。粳型亲籼系不能作为常规稻品种的原因是粳型亲籼系的培育效率低下,难以应用于常规稻育种的原因是粳型亲籼系培育效率低下和较小的育种规模,但在籼粳交育种规模扩大的情况下,粳型亲籼系在常规稻育种中显现出重要的利用价值,阐明了如何发挥其价值的育种策略,利用粳型亲籼系培育掺粳籼稻品种的育种效率高,初步开展了粳型亲籼系的选育。


饲粮铁水平对山麻鸭产蛋性能、蛋品质及肝脏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通过研究饲粮铁水平对山麻鸭产蛋性能、蛋品质及肝脏和血液指标的影响,旨在探讨产蛋期(17~30周龄)蛋鸭对饲粮铁的需要量。选用15周龄的山麻鸭432羽,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羽,单笼饲养。试验蛋鸭饲喂不添加铁的基础饲粮(含铁52.2 mg/kg)2周后,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5、30、45、60、75 mg/kg的一水合硫酸亚铁(FeSO_4·H_2O),试验饲粮铁水平分别为52.2、67.2、82.2、97.2、112.2和127.2 mg/kg。试验期14周。结果表明:1)产蛋初期(17~18周龄),随着饲粮铁水平的提高,平均蛋重先升高后降低,其中饲粮铁水平为67.2、82.2和97.2 mg/kg组的平均蛋重显著高于112.2 mg/kg组(P<0.05)。产蛋高峰期(19~30周龄)和试验全期(17~30周龄),饲粮铁水平对蛋鸭日采食量、产蛋率、平均蛋重、日产蛋重和料蛋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2)随着饲粮铁水平的提高,蛋黄色泽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饲粮铁水平为97.2 mg/kg组蛋黄色泽最高。3)肝脏铁含量随饲粮铁水平的提高而呈上升趋势,其中饲粮铁水平为127.2 mg/kg组的铁含量显著高于52.2 mg/kg组(P<0.05)。4)随着饲粮铁水平的提高,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其中饲粮铁水平为67.2 mg/kg组CAT活性显著高于97.2、112.2和127.2 mg/kg组(P<0.05)。饲粮铁水平对肝脏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5)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随饲粮铁水平的提高而上升;饲粮铁水平为97.2、112.2和127.2 mg/kg组的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52.2 mg/kg组(P<0.05),饲粮铁水平为112.2和127.2 mg/kg组的红细胞压积显著高于52.2 mg/kg组(P<0.05)。6)以平均蛋重为指标,通过二次曲线模型的回归方程可获得产蛋初期山麻鸭饲粮适宜铁水平为73.9 mg/kg。综合考虑,建议产蛋初期山麻鸭饲粮铁水平为73.9 mg/kg,产蛋高峰期为52.2 mg/kg。


双季稻-绿肥种植系统下长期施肥对赤红壤性状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双季稻-绿肥种植模式下长期施肥对赤红壤肥力性状的影响,探讨土壤持续利用的培肥模式。通过长期定位田间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赤红壤性水稻土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长期施肥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提高了土壤蔗糖转化酶、脲酶、磷酸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度、优势度、均匀度。其中土壤养分含量增加了4.5%~117.2%,酶活性提高了4.9%~68.1%,微生物多样性提高了3.2%~71.9%,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分别增加了7.8%~36.9%,21.4%~65.7%,且以单施有机肥(M)效果最为显著,其次为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NPKM)及氮磷钾肥+秸秆还田处理(NPKS)。土壤养分与土壤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总体上,长期单施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施对于双季稻-绿肥种植系统土壤具有良好的培肥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