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黔白4号大白菜高产制种技术
《种子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黔白4号大白菜是贵州省园艺研究所针对贵州夏秋反季节大白菜基地生产需求及消费习惯,用两个自交不亲和系互为父母本杂交育成的中早熟一代杂种。


贵州中部地区苹果的光合特性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园艺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贵州中部地区4年生‘红富士’和‘皇家嘎啦’苹果品种为试材,探索了树冠不同层次、部位叶片的光合特性、影响光合速率(Pn)的主要环境因子及Pn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红富士’的光合能力(14.87μmol·m-2·s-1)强于‘皇家嘎啦’(13.57μmol·m-2·s-1);两品种的Pn日变化曲线均呈双峰型,出现午休现象,其主要成因为中午的高光强(PAR)及气孔导度(Gs)下降;Pn受PAR影响最大,叶温(Tl)次之,而大气相对湿度(RH)和空气CO2浓度影响不大;树冠的PAR及Pn对果实产量及外观有重大影响,单果质量、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等品质指标与PAR及Pn呈显著正相关,而PAR及Pn对维生素C含量的作用不明显。


普安银鲫异精雌核发育子一代养殖试验
《贵州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营天然雌核发育的普安银鲫A型为母本,建鲤为父本繁育子一代,投放1.86 g/尾的鱼种,经89 d饲养。结果:出池规格达24.1 g/尾,日增重0.25 g/尾,比普通鲫提高了0.063 g;群体增重倍数9.96倍,较对照池提高4.46倍;成活率84.5%,比对照组提高13.5百分点。子一代在生长速度和抗病性方面较对照池具有明显的优势。


油茶茶苞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贵州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油茶茶苞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油茶茶苞病菌担子圆筒形或棍棒形,无色,顶生2~4个小梗;担孢子单孢,无色,倒卵圆形或椭圆形,(9.9~22.3)μm×(4.5~7.4)μm;PDA培养基上菌落正面乳白色至茶黄色,背面茶黄色,生长缓慢,以微循环产孢方式繁殖生长;经rDNA-ITS序列分析,该真菌与Genbank中细丽外担菌(Exobasidium gracile)的同源性达99%。结合形态学特征,确认该病原菌为细丽外担菌(Exobasidium gracile)。


40%吡唑草胺悬浮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贵州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寻找一种快捷检测40%吡唑草胺悬浮剂的有效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甲醇∶乙腈∶水(v/v)=30∶30∶40为流动相,使用ODS-Hypersil(C18)高效液相色谱柱,以紫外检测器在205 nm波长下对40%吡唑草胺悬浮剂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40%吡唑草胺浓度与峰面积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4,标准偏差为0.1,变异系数为0.3%,回收率在99.25%~100.20%。该分析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重现性好。


栽培及野生半夏丛枝菌根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贵州地区栽培及野生半夏丛枝菌根及丛枝菌根真菌。方法:通过染色镜检法观察栽培及野生半夏根系,通过湿筛-蔗糖离心法分离半夏根围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孢子,并对照Schenck & Pérez及一些近期分类文献的描述,鉴定到种。结果:半夏具有典型丛枝菌根结构,从贵州省6个野生及栽培半夏根围土壤采集地中共分离到隶属3属的21种丛枝菌根真菌孢子,鉴定到种的有隶属3属的7种,其中球囊霉属5种,巨孢囊霉属1种,盾巨孢囊霉属1种,分别是摩西球囊霉、根内球囊霉、沙漠球囊霉、黑色球囊霉、聚丛球囊霉、白色巨孢囊霉、粟色盾巨孢囊霉。其中粟色盾巨孢囊霉为我国新纪录种,且为毕节地区栽培半夏的优势种。结论:贵州省野生及栽培半夏中丛枝菌根真菌具有丰富多样性,孢子种类、优势种均差异较大,如白色球囊霉仅出现于栽培半夏根围土壤中,黑色球囊霉仅出现于野生半夏根围土壤中,而摩西球囊霉和根内球囊霉在2种土壤中均有出现,且毕节地区半夏根围土壤中有专属性较强的丛枝菌根真菌,可为栽培半夏退化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