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密度
《水土保持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实测对比分析了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密度。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指数函数下降趋势(R2≥0.8184),且水平分布上表现为:经济林地(10.12 g/kg)>人工林地(9.94 g/kg)>次生林地(9.11 g/kg)>坡耕地(7.90 g/kg)>弃耕地(6.77 g/kg)>苗圃地(5.95 g/kg);经济林地、人工林地、次生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pH值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0.05),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人工林地和次生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硝态氮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经济林地、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碱解氮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其它4种利用方式与碱解氮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0-60 cm)有机碳密度表现为:人工林地(91.57t/hm2)>经济林地(89.51t/hm2)>次生林地(83.13 t/hm2)>坡耕地(72.70 t/hm2)>弃耕地(58.05 t/hm2)>苗圃地(43.63 t/hm2),与次生林地相比,苗圃地土壤有机碳的损失量最大。


西部地区农业信息资源集成整合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概述了中国西部地区农业信息资源集成整合的实质与意义。从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库、协同管理、服务应用4个方面介绍了西部地区农业信息资源集成整合的方法。探讨了农业信息资源的集成整合技术,其核心在于:通过软件手段解决分布式应用的集成,通过消息控制完成跨部门、跨系统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在介绍了几种常用信息终端的基础上,分析了西部地区实现农业信息资源传播的途径。提出了实现西部地区农业信息资源集成整合的措施:建立西部农业信息资源共享联盟;丰富农业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质量,建设资源中心,创新技术;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宁夏枸杞主要天敌对枸杞蚜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对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成虫、中华草蛉(Chrysopa intima)四龄幼虫、黑点食蚜盲蝽(Deraeo-coris punctulatus)成虫、凹带食蚜蝇(Metasyrphus corollae)四龄幼虫进行了捕食功能反应测定.结果表明,凹带食蚜蝇的捕食效率最大,然后依次为中华草蛉、多异瓢虫、黑点食蚜盲蝽,其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135.6,116.6,98.6,82.3头;多异瓢虫与凹带食蚜蝇的捕食效率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低于20℃或高于30℃时捕食效率明显降低,黑点食蚜盲蝽与中华草蛉的捕食效率受温度影响较小;多异瓢虫的捕食效率受种内干扰较大,干扰系数为0.813,中华草蛉的捕食效率受种内干扰较小,干扰系数为0.689;枸杞蚜虫的分布对中华草蛉与凹带食蚜蝇的影响较大,对多异瓢虫和黑点食蚜盲蝽的影响较小.
关键词: 多异瓢虫 中华草蛉 黑点食蚜盲蝽 凹带食蚜蝇 捕食功能反应


生物药剂混配对枸杞蚜虫的联合毒力作用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枸杞蚜虫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浸渍法测定1.8%阿维菌素乳油与2.5%鱼藤酮乳油、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0.5%绿农宝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混配对枸杞蚜虫的联合毒力作用。[结果]1.8%阿维菌素乳油与2.5%鱼藤酮乳油按有效成分1∶4混配、与0.5%绿农宝乳油按有效成分1.0∶0.6混配、与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按有效成分1.0∶11.2混配均具有增效作用,其共毒系数(CTC)分别为477.5、455.1、244.5 mg/L;1.8%阿维菌素乳油与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按有效成分1.0∶1.4混配的共毒系数(CTC)为110.3 mg/L,药效表现出相加作用。[结论]该试验中4种农药混剂对枸杞蚜虫的防治效果均较好。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耕地苜蓿斑蚜种群发生的适宜生境
《应用生态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不同时期耕地苜蓿斑蚜种群分布插值图与生态气候图、数字高程图进行叠加,分析了苜蓿斑蚜密度与生态环境和地理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苜蓿斑蚜的分布和发生程度与气候、地貌和海拔密切相关,苜蓿斑蚜在研究区的适宜生境为海拔1440~2000m的半干旱平原区和半干旱丘陵区,最易暴发成灾的区域为海拔1600~1800m的半干旱平原区.苜蓿斑蚜的适宜生境与不同时期的空间分布插值图相结合,可定量分析各生态区苜蓿斑蚜种群的空间动态.


宁夏地下水中硝态氮含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农学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宁夏地区不同作物种植体系下地下水中的硝态氮含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对宁夏地区的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种植体系下地下水中硝态氮含量具有明显差异,其中果园>温室菜>葡萄地>林地>小麦玉米>水稻>盐碱地,地下水中硝态氮的总体平均含量都低于20mg/L,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果园所对应地下水的硝态氮含量最大,平均为7.94mg/L,盐碱地所对应地下水的硝态氮含量最小,平均为0.74mg/L。综上,宁夏地区地下水情况比较乐观,但个别地区已接近污染警戒,如果不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情形将趋向恶化。地下水中硝态氮含量随埋深的变化,有可能受土壤地质层或地下水补给途径的影响,没有呈现明显的规律性,这也可能与样点的选取和样点多少有关。
杂交粳稻农艺性状遗传效应及其相关性分析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6个不育系和7个恢复系配制双列杂交组合,采用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分析杂交粳稻农艺性状遗传效应和评价亲本遗传利用潜力。结果表明:株高受基因显性和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的影响,穗数、穗长、每穗总粒数受基因加性和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的影响,每穗实粒数受基因加性、显性和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的影响;结实率、千粒重受基因加性和显性效应的影响,单株产量受基因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的影响,各农艺性状的狭义遗传率和广义遗传率均达极显著水平。亲本216A的每穗总粒数、单株产量、552A的结实率、中作59A的每穗实粒数的加性×加性上位性效应较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与穗数、穗长、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单株产量间加性×加性上位性的效应呈显著正相关,可以通过对株高的选择来间接达到对穗数、穗长、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单株产量性状改良的目的。


银川平原土壤盐分及盐渍土的空间分布格局
《农业工程学报 》 200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系统认识和掌握盐渍土的空间分布特征,是治理改良盐渍土的基础。在总面积约6184.9km2的银川平原引黄灌区布设101个采样点,分层(0~180cm)测定了土壤全盐量,应用地统计学方法结合GIS技术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银川平原各层土壤盐分的分布类型均比较复杂,呈高度的偏态分布。土壤盐分的变异属于中等变异强度。0~120cm土层盐分的空间相关距离一般在20~28km;而深层(>120cm)土壤的空间相关距离较大,约34km。银川平原表层土壤属于非盐化土、轻度、中度、重度盐渍土和盐土的土地面积分别为0、1508.8、3614.9、982.6和78.6km2,总体属于中度和轻度盐化土类型,且呈现一定的盐分表聚趋势。重度盐渍土和盐土主要分布在银北的石嘴山市、平罗县、惠农县一带和银南的部分地区。总体来说,银川平原的土壤盐渍化现象依然严重,应加强研究与治理改良。
关键词: 土壤盐分测定 盐渍土 空间分布 地统计学 银川平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