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靓巴非蛤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
《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9年10月,在北部湾采集339枚野生靓巴非蛤,测定其壳长、壳高、壳宽、前缘长、后缘长和体质量,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探究其表型性状对体质量生长线数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该取样群体靓巴非蛤生长线数为36.4±3.2;靓巴非蛤体质量变异系数最大,具有最大选育潜力,且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其中壳高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949,后缘长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最低为0.759;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靓巴非蛤体质量有影响的主要形态性状有壳长、壳高和壳宽,建立了靓巴非蛤壳长、壳高、壳宽对其体质量的回归方程(r2=0.965)。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对靓巴非蛤体质量影响最大的形态性状为壳宽,其次是壳高和壳长。试验结果表明,靓巴非蛤以体质量为选育目标进行良种选育时应主要选择壳宽,同时加强对壳高的协同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亲水作用液相色谱脱除人参提取物中农药残留
《色谱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亲水作用液相色谱法(HILIC)是一种用于改善强极性物质的保留和分离选择性的方法,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等领域.该文利用农药分子与皂苷成分在HILIC上的保留行为差异,开发了一种农药残留脱除方法.以市售高纯人参提取物为例,该文评价了农药分子和人参皂苷在亲水色谱柱上的保留行为,并考察了上样量、淋洗体积、上样体积等因素对农残脱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7种人参皂苷由于糖链上的羟基与亲水色谱固定相上的羧基形成氢键作用而具有较强保留,而农药分子由于亲水性较差且相对分子质量较小,保留很弱,从而一步实现了7种人参皂苷的富集与14种农残的脱除.在优化所得的最佳脱除工艺条件下,最终制备得到的人参总皂苷样品中,总皂苷的含量由59.87%提高到69.61%;总皂苷的回收率为94.4%;通过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GC-MS/MS)对样品中的农残进行定量检测,发现原人参提取物中14种农残均得到了有效脱除,其中5种含量降至0.05 mg/kg以下,9种完全脱除.本研究是亲水色谱在中药提取物中农残脱除领域的应用,为天然产物的精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该技术对人参提取物中的农残脱除率高、人参总皂苷回收率高且安全、高效、无污染,为高品质人参提取物的研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亲水作用液相色谱 人参皂苷 农药残留 人参提取物 脱除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贮藏条件下南美白对虾中生物胺的变化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超声辅助固相分散萃取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在常温(25℃)和冷藏(4℃)条件下南美白对虾中生物胺的变化,并分析生物胺与pH、总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和菌落总数(total viable counts,TVC)变化的相关性,旨在为对贮藏过程中南美白对虾中生物胺的监测和控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腐胺、尸胺和酪胺变化最显著,在25℃贮藏条件下腐胺、尸胺和酪胺贮藏72 h的最终含量分别达到88.41、73.31和42.42 mg/kg,在4℃下腐胺、尸胺和酪胺贮藏12 d的最终含量分别达到15.68、17.10和7.23 mg/kg。在常温贮藏(25℃)和冷藏(4℃)条件下这3种生物胺含量均与pH值、TVB-N值、TBA值和菌落总数呈高度相关,可将其作为南美白对虾的特征生物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发展阶段水产养殖的水环境调控模式和技术选择(中)
《科学养鱼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四、水产养殖生产系统管理水产养殖生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含目标动物的高生物量(即养殖对象鱼、虾、贝、藻等)、充足的营养物质(主要是饲料投入、施肥的投入)和饲料残渣,以支持一系列复杂的有机体,包括藻类、细菌和原生动物以及底栖无脊椎动物等。池塘养殖系统一直就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因此整体养殖就是在进行一个生态系统稳定产出的管理过程,除了管理养殖对象,同时还要管理水中的藻类、细菌和原生动物以及底栖无脊椎动物等,加之我国水产养殖还是一个多品种综合养殖为主的多样性结构,管理难度可想而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茜素络合物对青海湖裸鲤幼鱼的耳石标记研究
《科学养鱼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属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鲤属,是青海湖中唯一的水生经济鱼种,也是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在青海湖鱼鸟共生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其种群构成日益低龄化,资源面临枯竭,已严重影响青海湖及周边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张金兰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水产品全产业链损耗研究
《淡水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通过调研水产品在流通、加工、贮藏和零售四个产业链环节的损耗情况,对不同类型水产品损耗原因和差异进行分析,提出降低我国水产品产业链损耗的建议措施。单一水产品品种的损耗率数据通过调研直接获得,水产品(整体)及各品类产业链损耗率基于2008-2019年水产品品类及品种产量结构加权计算所得。结果显示:2008-2019年,我国水产品年均损耗量426.55万吨,年均损耗率8.09%。其中海水养殖、淡水养殖、海洋捕捞水产品的损耗率分别为12.37%、6.59%、5.82%。从产业环节看,水产品流通环节损耗量117.73万吨,损耗率2.23%;加工环节损耗量169.67万吨,损耗率3.22%;贮藏环节损耗量40.83万吨,损耗率0.77%;零售环节损耗量98.32万吨,损耗率1.86%。以鲜活方式流通与消费容易导致更高的损耗率,海水养殖产品损耗率较大、接近淡水养殖和海洋捕捞的总和,加工和流通是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为进一步降低损耗,应扩大加工产品消费,鼓励加工技术创新;升级冷链物流体系,降低产品物理损耗;促进组织化发展,提高标准化作业水平。
关键词: 水产品 产业链 损耗率 损耗量 冷链物流 加工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沙地区白蝶贝与点篮子鱼混养研究
《科学养鱼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白蝶贝又称大珠母贝,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北部海域,其栖息环境从具有海草床的浅海一直延伸到具有珊瑚礁的深海区,是4种主要海水珍珠母贝中规格最大的种类,最大个体的壳长超过30厘米,体重达4~5千克。由大珠母贝培育的珍珠称为南洋珠,因珍珠粒径大、珠层厚、品质好,其价值远高于其他珍珠贝所培育的珍珠。至今,已有较多关于大珠母贝的研究报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钝顶螺旋藻SP1(Spirulina platensis)对集约化养殖尾水氮磷的去除效果
《生态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集约化养殖模式后期硝酸盐氮和磷酸盐浓度较高的问题,实验设置生物絮团养殖尾水(BFW)和BG11培养液(BGW)两种水体环境,并以池塘常见优势微藻——绿色颤藻OC1(Oscillatoria chlorina)作为对比,研究分析了钝顶螺旋藻SP1(Spirulina platensis)对集约化养殖尾水氮磷的去除效果及其生长状况。结果发现,在BFW组中两种微藻均对硝酸盐氮(NO3--N)、总无机氮(TIN)和磷酸盐(PO43--P)去除效果明显(P<0.05),其中,螺旋藻对NO3--N、TIN和PO43--P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79.60%、46.06%和98.55%,相应的浓度值分别从130.04 mg·L-1、130.85 mg·L-1和10.23 mg·L-1降至26.53 mg·L-1、70.58 mg·L-1和0.15 mg·L-1,其数量降低的绝对值分别为103.51 mg·L-1、60.27 mg·L-1、10.08 mg·L-1;在BGW组中两种藻对氮磷均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但总体仍低于BFW组。实验过程中两种微藻的细胞数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可见,钝顶螺旋藻SP1和绿色颤藻OC1均可在BFW和BGW两种水体营养环境下存活,且对水中的氮磷均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虽然颤藻亦是集约化养殖水环境中的常见微藻优势种,但它能分泌蓝藻毒素,因此,从产业应用的可行性考虑可将螺旋藻作为集约化养殖尾水净化的备选藻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增产控污,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初见成效-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水产养殖业排污情况解读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指引下,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18年水产养殖产量近5000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达77.3%[1],是世界上唯一养殖水产品总产量超过捕捞总量的主要渔业国家。2018年启动的全国水产养殖业污染源普查是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二污普)农业源专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普查有助于摸清我国水产养殖业产排污的地域分布规律,了解主要养殖模式、养殖品种的产排污特征,普查结果为优化水产养殖结构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促进渔业发展方式改革、推动渔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河口棘头梅童鱼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际变化
《南方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根据1986—1987年和2018—2019年珠江河口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 lucidus)的调查数据,对其群体结构、生长、摄食等主要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2个调查时间段内棘头梅童鱼群体优势体长组均为90~110 mm,平均体长分别为(95±13) mm和(93±18) mm。2个年代际的平均体长无显著差异(P>0.05),但优势体长组个体数占比降低(P<0.05);50%性成熟体长明显缩短。1986—1987年棘头梅童鱼雌性群体初次性成熟体长为112 mm,2018—2019年缩短至88 mm;肥满度、摄食等级、产卵群体中雄性占比均呈上升的趋势。2018—2019年棘头梅童鱼群体、雌性、雄性平均肥满度以及平均摄食等级均高于1986—1987年(P<0.05)。1986—1987年棘头梅童鱼雌、雄个体平均摄食等级差异显著(P<0.05),春、冬季群体平均摄食等级无显著差异(P>0.05),平均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2018—2019年棘头梅童鱼雌、雄个体的平均肥满度和平均摄食等级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群体平均摄食等级在春、冬季有显著差异,且冬季的平均摄食等级高于春季(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