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渤海莱州湾沉积物REE与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物源判别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莱州湾32个典型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系统分析了稀土元素(REE)组成和分布特征以及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污染来源;探讨了影响重金属和稀土元素分布的环境因素,并从重金属潜在源区、化学蚀变指数(CIA)和REE特征3个角度分析了莱州湾表层沉积物来源。研究表明,稀土元素总量自莱州湾东南部向北部递增,部分稀土元素(Eu、Gd和Tb)含量主要与细粒级的黏土矿物和有机碳含量相关,受化学风化的影响很小。研究区部分站位受到了Cd和Hg的污染,且主要是人类活动富集的;Cu、Pb、Zn可能源于地壳自然风化产物,其中Cu和Zn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Cr则受自然风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而富集;大部分重金属含量的累积还受湾内水动力的影响。沉积物源的判别结果显示,研究区CIA平均值为50.83,接近黄河沉积物的CIA值(50.9~59.7),低于中国黄土;研究区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特征参数也与黄河十分接近,表明黄河是莱州湾表层沉积物的重要来源;广利河与潍河-弥河三角洲仅对南部和西南部海域沉积物有贡献,而黄土和山东省土壤对莱州湾沉积物的贡献量相对更少。

关键词: 稀土元素 重金属 表层沉积物 污染来源 沉积物源 莱州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埃及罗非鱼产业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上)

科学养鱼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一、埃及渔业发展概述埃及作为中东人口最多的国家和非洲人口第二大国,在经济、科技领域方面长期处于非洲领先态势,是非洲大陆第三大经济体。其各项重要产业,如旅游业、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有着几乎同等的发展比重,农业几乎吸纳了埃及全国1/3的人口就业,而渔业作为农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逐渐为埃及政府、教育科研机构等组织所重视。2017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尖吻鲈幼鱼运输密度和时长对运输水质及其复苏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试验采用塑料袋密闭充氧运输方式,探讨3种运输密度(D1=14 kg·m-3、D2=21 kg·m-3、D3=28 kg·m-3)下模拟运输24 h和运输密度7 kg·m-3下模拟6个不同运输时长(T1=4 h、T2=8 h、T3=12 h、T4=16 h、T5=20 h、T6=24 h)对运输水质、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幼鱼复苏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运输密度和时间的增加,运输水体中氨氮(NH4+-N)和亚硝态氮(NO2--N)升高而溶解氧(DO)、酸碱度(pH)和复苏率降低;幼鱼成活率均为100%。运输密度结果显示,D1和D2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D3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显著低于D1、D2和对照组(P<0.05);D2与D3组相比丙二醛(MDA)含量差异不显著,均显著高于D1和对照组(P>0.05)。运输时长结果显示,T3与T4组相比T-SOD活性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T1、T2、T5和T6组(P<0.05);各试验组P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2组MDA含量与T4组相比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T1、T3、T5、T6和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随着运输密度和时间的增加,尖吻鲈幼鱼运输水质恶化,复苏率降低,对抗氧化能力影响显著。综合分析,在水温24℃、盐度32、p H 7.92的条件下用塑料袋密封充氧运输的体长为(1.42±0.19) cm的尖吻鲈幼鱼24 h时,密度不超过21 kg·m-3为宜。

关键词: 尖吻鲈幼鱼 运输密度 复苏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亚湾西南海域尖笔帽螺2020年7月暴发期内的分布特征

海洋与湖沼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尖笔帽螺是一种分布广泛的翼足类生物,在食物网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2020年7月,大亚湾出现高密度尖笔帽螺,给当地生态安全带来潜在风险。文章利用浮游生物成像仪(PlanktonScope),以定点的方式对大亚湾西南海域的环境因子与尖笔帽螺密度进行采样,并对大亚湾高密度尖笔帽螺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水平方向上,尖笔帽螺主要分布于西部湾口及长湾附近海域,其他海域分布相对较少;在垂向上,尖笔帽螺多分布于高温低盐的表层,低温高盐的下层水体分布较少;体长分布方面,湾口西部及其北侧海域尖笔帽螺体长较长,小辣甲西侧、北侧海域尖笔帽螺体长偏短,湾口中部海域体长远小于其他区域。通过分析结果发现,此次大亚湾湾内高密度尖笔帽螺存在随外海海流输入的可能;温盐分布结果表明,尖笔帽螺多出现在海水表层,其垂直分布可能也受海水分层及海流的影响。通过对尖笔帽螺分布特征的归纳与讨论,可以为后续该种生物的进一步溯源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亚湾 尖笔帽螺 分布特征 浮游生物成像仪 水下成像系统 近海生物暴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动态边界粒子SPH法在养殖工船横摇液舱晃荡模拟中的应用比较

渔业现代化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养殖工船养殖舱晃荡现象对舱壁结构强度和养殖安全的影响,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SPH法)对横摇激励下养殖工船养殖水舱的轻微晃荡和剧烈晃荡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引入动态边界粒子法解决SPH法固壁边界上或边界附近的粒子截断误差影响精度问题,并对动态边界粒子两种处理方法模拟结果与相关文献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数值方法的有效性.结果显示:该方法可靠有效,适用于模拟养殖水舱晃荡时自由液面翻卷、破碎现象;对于轻微液舱晃荡现象,相比于边界粒子运动法,边界粒子固定不动法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对于剧烈液舱晃荡现象,边界粒子运动法和边界粒子固定不动法则均能有效的数值模拟.本研究成果对于养殖工船养殖水舱晃荡现象数值模拟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养殖工船;动态边界粒子;晃荡;横摇激励;自由液面破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鳍马面鲀工厂化早繁苗种培育关键技术

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绿鳍马面鲀是近年兴起的极具开发潜力的优良养殖鱼种.2018年秋季—2019年春季,利用采捕的220尾绿鳍马面鲀野生亲鱼进行工厂化早繁育苗试验,研究包括亲鱼驯化与促熟、采卵、受精卵孵化与苗种培育等各环节的苗种繁育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亲鱼2019年3月底开始产卵,4月中旬—5月中旬达产卵高峰期(水温19.5~22.0℃),较自然海区提前约2个月.受精卵在水温(22.5±1.5)℃下经46~48 h后,即可脱膜孵化,获得初孵仔鱼约332万尾,平均孵化率为(71.0±6.7)%.利用37口6.0 m×5.0 m×1.0 m水泥池经60 d育苗生产,共培育获得绿鳍马面鲀苗种41.7万尾,育苗总成活率达12.6%.其中全长2~3 cm苗种13.7万尾,3~5 cm苗种20.0万尾,5~8 cm苗种8.0万尾.试验期间笔者还研究了绿鳍马面鲀的胚胎发育,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摄食与生活习性等生物学特性变化,提出了早期发育中的4个"临界期",并探讨了苗种繁育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苗种繁育;关键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DNA条形码的南海美济礁潟湖鱼卵种类鉴定与组成初探

南方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珊瑚礁是海洋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具有产卵、育幼等重要的生态功能。该研究采用线粒体DNA的CO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片段作为分子标记,鉴定了南海美济礁潟湖鱼卵,并分析了春、秋季的种类组成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美济礁鱼卵种类为37种,隶属于3目23科31属,其中33种鉴定到种,4种鉴定到属,主要为鲈形目(种类占比91.89%,数量占比97.31%)。美济礁鱼卵生态类型主要为礁栖类群(占比72.97%)。春季鱼卵密度为0.95粒·m–3,秋季为0.54粒·m–3。优势度大于0.001的优势鱼卵种类,春季为黑带鳞鳍梅鲷(Pterocaesio tile)、犬牙锥齿鲷(Pentapodus caninus)、黑斑绯鲤(Upeneus tragula)和青星九棘鲈(Cephalopholis miniata) 4种;秋季为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和条纹眶棘鲈(Scolopsis taenioptera) 2种。美济礁春秋季的鱼卵物种更替率高达94.59%。春、秋两季的平均分类差异指数为53.63、50.77,分类差异变异指数为111.45、31.03。结果表明,美济礁是多种珊瑚礁栖鱼类的产卵场,同时也是多种深海鱼类和大洋性洄游鱼类(如黄鳍金枪鱼)的产卵场;鱼卵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证明了珊瑚礁鱼类对特定生境的高度利用。

关键词: 鱼类浮游生物 DNA条形码 生物多样性 珊瑚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太平洋Kocebu海山铁锰结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是全球重要的铁锰结壳资源分布区,具有丰富的稀土元素资源潜力。本文对采自麦哲伦海山区Kocebu海山的11个铁锰结壳表层样(<1 mm)进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含量特征、成因和影响稀土元素富集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Kocebu海山铁锰结壳表层样品ΣREY(Rare earth elements and yttrium)平均含量为1 366 mg/kg,低于前人在麦哲伦海山区其他海山以及邻近的马尔库斯–威克海山区的分析结果;样品轻稀土富集和Ce正异常(平均值为1.45)特征以及稀土元素成因图解、配分曲线和分配系数曲线等均表明该海山结壳属于水成成因;海水中稀土元素含量和溶解氧含量是控制结壳生长的关键环境参数,二者在Kocebu海山所在海区的浅水环境中含量较低;结壳ΣREY含量偏低与采样点水深较浅导致的海水稀土元素含量和溶解氧含量较低密切相关,受碎屑矿物的稀释作用影响较小。在开展铁锰结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和资源勘探评价时应充分考虑采样水深的分布范围,局部水深样品的分析结果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出现较大偏差。

关键词: 铁锰结壳 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 麦哲伦海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鲭种群生态学及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海洋渔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掌握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的种群生态学及繁殖生物学,就目前日本鲭种群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包括种群划分、生长摄食特征、繁殖环境条件、繁殖力以及性成熟大小等。结果显示,目前日本鲭种群的划分方法较多,导致同一片海域划分结果不同;日本鲭生长摄食对环境因素极其敏感,对其群体进行监测应以季节为基础;盐度和温度可能是控制日本鲭对产卵场和产卵时间选择的重要因素;与历史数据相比,日本鲭表现出相对繁殖力升高、性成熟叉长减小的趋势。深入了解日本鲭种群生态学及繁殖生物学,将有助于日本鲭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制定科学的分类保护管理措施。

关键词: 日本鲭 种群生态学 繁殖生物学 种群划分 性腺等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摄食过程的声信号特征及养殖密度的影响

渔业现代化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摄食行为是鱼类重要的行为活动之一,通过摄食声信号对不同种类的鱼类摄食行为做出量化分析,可判断鱼群集群密度以及提高水产养殖中鱼类饵料利用效率.该研究使用摄像机和水听器同步监测大口黑鲈的摄食行为,将声音和图像相结合,采用声像同步方法探究不同养殖密度下大口黑鲈摄食行为和声信号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不同个体的大口黑鲈摄食声信号与环境中背景噪声可区分的频率范围为1~10 kHz,大口黑鲈的摄食声信号脉宽主要集中在3 ms之内,不同体长的大口黑鲈在第1、4共振峰的差异性最小.大口黑鲈的摄食发声频率与养殖密度无关,不同养殖密度下大口黑鲈摄食的发声频谱范围均为1~10 kHz.不同养殖密度下的大口黑鲈摄食声信号声压级有所不同,摄食声压级大小与养殖密度大小呈线性正相关.

关键词: 水产养殖;大口黑鲈;摄食行为;声信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