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种衣剂对棉花幼苗生长及抗寒能力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种衣剂对低温胁迫下棉种发芽、幼苗生长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自行研制种衣剂并包衣棉种进行实验,通过不同时期、不同低温处理,测定棉种发芽率、幼苗农艺性状及相关生理指标。【结果】低温胁迫下种衣剂能提高棉种发芽率和出苗率,促进幼苗根系生长,增强幼苗抗寒能力;随着胁迫温度降低、处理时间的延长,棉花幼苗叶片的相对电导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均表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结论】种衣剂较不包衣处理能提高棉种发芽率、出苗保苗率,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幼苗生理系统,缓解了低温胁迫对棉花幼苗期造成的伤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扁桃树体生物量构成及常量矿质元素累积特性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扁桃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9年生‘叶尔羌’扁桃品种为试材,采用全树体分解取样的方法,分析树体生物量的构成特点、各器官常量元素浓度和累积分配特性。【结果】树体总干质量为112.13 kg/株,其中当年新生营养器官占14.14%,果实占7.72%,多年生营养器官占78.14%。N浓度以种仁最高,叶片次之;P浓度以种皮最高,种仁次之;K浓度以种皮最高,新梢次之;树体矿物质总累积量为N 1 008.43、P 117.44、K 1 381.50、Ca 639.10、Mg 373.29 g/株,其中,N主要分配到叶片、多年生枝、种仁和主干,P主要分配到多年生枝、主干、种仁、种皮和主根,K主要分配到多年生枝、主干、种皮和叶片;扁桃树对K、N、Ca的需求较多,对Mg、P的需求较少,其中,营养器官累积量大小顺序为N>K>Ca>Mg>P;生殖器官累积量大小顺序为K>N>Ca>P>Mg。【结论】每生产1 000 kg干商品扁桃需吸收N 93.54、P 9.56、K 97.50、Ca 56.68和Mg 27.79 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枣麦间作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性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泽普县枣麦间作小尺度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提高田间采集信息的效率,为果农间作合理施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地统计学软件GS+,对枣麦间作0~20、20~40、40~60cm土壤中的速效氮、速效磷、有机质进行空间分布特性分析。【结果】(1)速效氮、速效磷、有机质均表现为表层含量最高,中层与底层含量相当。(2)枣麦间作土壤速效氮、速效磷、有机质均属中等变异水平,各层速效氮、速效磷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而有机质0~20 cm具有很强的空间相关性,20~40 cm空间相关性中等,40~60 cm空间相关性很弱。(3)各层速效氮、速效磷、有机质含量最高值并非都分布在枣树附近,有的偏离枣树位置,各养分含量高低随着与枣树距离的增大相间分布。【结论】枣麦间作系统土壤速效氮、速效磷、有机质含量分布存在异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残膜和灌溉水平对绿洲棉田水分时空分布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残膜和灌溉水平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揭示残膜量对棉田土壤中水分分布影响,调控灌水。【方法】在连续15 a覆膜种植棉花的棉田设置0、225、450 kg/hm2三个残膜梯度,全生育期设置3 450、4 650、5 850 m3/hm2三个灌溉水平。分别在蕾期、花铃期、盛铃期灌水后第1、3、5 d取土测定其土壤含水率,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水分变化趋势、横向、纵向的影响。【结果】土壤水分分布明显受到残膜含量与灌溉量的影响,灌溉量较小时,450 kg/hm2的残膜处理土壤含水率最低且灌水后第1 d到第5 d土壤含水率下降最多,随着灌溉量增加残膜处理土壤含水率相比对照也有所增加,当灌溉量达到5 850 m3/hm2时,无残膜处理土壤含水率最低。垂直方向上在3 450 m3/hm2灌溉量下,450 kg/hm2残膜处理在各土层土壤含水率均最少,当灌溉量为5 850 m3/hm2时225、450 kg/hm2残膜处理的各土层土壤含水率均大于0 kg/hm2残膜处理,各处理土壤含水率随着土层加深而增加。【结论】不同灌溉水平下不同残膜处理土壤含水率不同,含残膜棉田相比无残膜棉田土壤含水率会随着灌溉量的增加增大,5 850 m3/hm2灌量促进高残膜量棉田水分的均匀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温室测控系统构建
《湖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根据外部信息网与内部测控网及其交互方式的不同,比较分析了3种典型的物联网温室智能监控系统方案,分别是成本较低、简便、维护少的串行总线/以太网方案,以现场服务器和Web中央服务器为核心进行智能控制的基于Web的方案,充分利用无线通信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3G网络方案。3种方案很好地将测控网络与互联网融合,达到了温室网络远程监控的目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以潮霉素为筛选标记的新疆早熟陆地棉筛选体系的建立
《新疆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高效的新疆早熟陆地棉田间遗传转化与室内潮霉素相结合的筛选体系。【方法】以MS为基本培养基,以去皮早熟陆地棉新陆早17号种子为材料,进行头孢霉素敏感性实验,研究其对棉花植株的影响和抑菌情况;通过在MS培养基上添加不同浓度的潮霉素和IBA,研究新陆早17号最适抗性筛选浓度及最适生根条件。【结果】新陆早17号最适的头孢霉素筛选浓度为500μg/m L,在该浓度下,植株生长不受影响且其鲜重较其他处理增重明显;其对潮霉素反应较为敏感,10μg/m L潮霉素即可抑制棉花根部生长,棉花植株生长矮小叶片发黄;其最适生根培养基为MS+1.0μg/m L IBA,在该浓度条件下生根率为100%,平均根数8.5根;具有3~4片真叶的生根无菌苗经练苗和移栽后成活率为100%。【结论】为新疆早熟陆地棉田间进行"喷花法"的农杆菌遗传转化方式和室内潮霉素抗性筛选鉴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产地的昆仑雪菊中绿原酸和芦丁含量比较研究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了不同产地、海拔的3种雪菊的活性成分总黄酮、绿原酸和芦丁的含量的差异.研究表明:不同产地、海拔的雪菊的活性成分组成相似,但活性物质的含量差异明显,高海拔雪菊的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低海拔雪菊,和田高原雪菊总黄酮含量高达132.58μg/m L,而达坂城平原雪菊仅有99.47μg/m L.绿原酸在达坂城平原雪菊、喀什雪菊、和田高原雪菊中的含量分别为0.240%、0.245%、0.170%,随海拔增加绿原酸含量有降低趋势;而芦丁在这3种雪菊中的含量分别为0.475%、0.485%、0.645%,随着海拔升高有增加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莽草酸途径EPSPS蛋白的分子进化和基因结构分析
《植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EPSPS既是植物、微生物和真菌等生物芳香族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莽草酸途径中的关键酶,也是除草剂草甘膦的靶标酶。EPSPS的克隆能为草甘膦抗性转基因作物的研发提供候选基因。该研究运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通过对41种不同植物的43条EPSPS蛋白序列进行进化分析,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植物EPSPS蛋白的相似性很高,且具有相同的结构域、保守基序和保守位点,但是其叶绿体转运肽序列差异显著;(2)系统发育分析表明,EPSPS基因按照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分为2个大的分支,各个小的分支又按照植物的种属亲缘关系进行分支和聚类;(3)基因结构分析表明,植物EPSPS基因基本都含有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且所对应外显子的长度相当,而内含子的长度差异很大,说明在植物基因组进化过程中造成EPSPS基因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内含子的改变。研究结果将为揭示植物EPSPS蛋白的结构功能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疆棉花历史主栽品种产量性状演变规律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新疆棉花历史主栽品种产量变化,以帮助棉花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50年代以来在新疆南疆棉区推广的16个棉花历史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对棉花品种产量性状的演变进行研究。【结果】随着年代的更替,单株结铃呈先略降到再增长,单铃重则先升高再降低,衣分呈递增趋势,皮棉产量、籽棉产量增长显著;各性状的遗传力均在95%以上,变异程度依次为单株铃数、单产、籽棉、衣分、单铃重,单株铃数改良潜力最大,公顷皮棉产量次之,最小为单铃重。【结论】每次历史品种的演替都带来了产量的提升,产量性状的改良在提高产量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改良品种提高产量还具有很大的空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