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豆转录因子GmWRKY58亚细胞定位及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WRKY转录因子在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调控抗逆基因的表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解析大豆转录因子GmWRKY58基因在非生物胁迫中的功能,从大豆中克隆了GmWRKY58 c DNA全长,推导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生理生化特征与进化关系,并研究了其亚细胞定位和在不同组织及非生物胁迫下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GmWRKY58基因c DNA ORF全长为954 bp,编码317个氨基酸。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GmWRKY58蛋白质定位于细胞核中。实时荧光定量PCR基因表达分析表明,GmWRKY58在大豆根、茎、叶、花和荚等组织均有表达,根、茎、叶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花和荚。在大豆根中,GmWRKY58基因受高盐、干旱、低N和缺Fe等非生物胁迫因子强烈诱导,在高盐胁迫下,基因表达量增加187.4倍;GmWRKY58基因受水杨酸(SA)、低温及低P和低K等诱导轻微,差异表达不显著。由此推测,GmWRKY58转录因子在大豆抗盐、抗旱、低N和缺Fe等非生物胁迫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 大豆 转录因子 GmWRKY58 亚细胞定位 非生物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高通量玉米粗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玉米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独创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室内活体保存技术为基础,研究玉米接种苗龄、接种时间、接种强度对人工接种鉴定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接种苗龄芽鞘期,以0.1~0.9头/株接种强度、接种49~72 h的鉴定效果最佳,此条件下,感病品种苏951的病情指数为83.33~95.83,与田间鉴定效果无显著差异,表明鉴定结果可靠,以此建立一种高通量玉米粗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应用该方法鉴定种衣剂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效、评价新育品种对玉米粗缩病的抗性,均得到较为准确结果。该方法克服了自然接种的不稳定性,在接种规模上实现突破,大大节约试验成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西环素在鸡粪中吸附-解吸附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批处理平衡试验,研究了养殖业中广泛使用的典型兽药抗生素多西环素在鸡排泄物中的吸附和解吸附行为及机制,以及pH、离子类型与强度等因素对解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西环素在鸡粪中吸附过程呈现L型吸附,等温线为非线性,吸附和解吸附过程可以用Freundlich方程进行拟合;多西环素在鸡粪中解吸附能力与溶液pH和离子强度相关,在pH<6时,pH越小,鸡粪中多西环素解吸附能力越强,且pH 2和pH 4间解吸附量差异显著(P<0.05),pH≥6时,解吸附能力没有明显变化;在0.01 mol·L~(-1)离子强度下,二价Ca~(2+)离子对鸡粪中多西环素解吸附能力比一价Na~+和K~+有增强趋势,但差异不显著,而在0.1 mol·L~(-1)离子强度下,NO_3~-和Ca~(2+)离子对鸡粪中多西环素解吸附能力与其他离子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研究表明:酸雨和化学肥料的施用能促进动物粪便中多西环素的解吸附,对水体和土壤环境存在迁移风险,但在对粪肥处理时,一定的酸性和离子环境有助于残留抗生素的析出与降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刈割时期对甜高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二次刈割时期对不同甜高粱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江苏地区甜高粱种植二次刈割选择适宜品种与刈割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生育期偏早的中科甜3号、苏科甜1号和生育期偏迟的YT003和辽甜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品种为主区,以收获刈割时期为副区,分别在生长第75(早)、90(中)、105(晚)d头茬刈割,第165 d第2次刈割;以一次收获作对照。收获时测定不同处理甜高粱的农艺性状、饲用产量与品质。【结果】生育期偏早的中科甜3号和苏科甜1号头茬采取早、中期刈割处理,二次收获时均处于抽穗期或抽穗后期。各品种的株高在二次刈割处理的头茬表现为早<中<晚期处理,二茬则表现为早>中>晚处理。各品种采取二次刈割处理时无倒伏现象。各品种二次刈割头茬与二茬干物质中的粗蛋白含量均较一次收获高,而平均可溶性碳水化合物、酸性洗涤纤维与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较一次收获低。除平均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外,二次刈割头茬采取早、中期刈割处理的鲜干重及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的中性洗涤纤维产量主效应均显著高于二次刈割晚期及一次收获处理(P<0.05),其中中科甜3号和苏科甜1号的各产量指标较辽甜1号和YT003具有明显优势。【结论】江苏地区甜高粱种植中,采取二次刈割时宜选择偏早熟品种,头茬宜采取早、中期刈割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黄花叶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ACP-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江苏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简便、有效、低成本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的检测方法,用提纯的WYMV免疫BALB/c小鼠后,利用杂交瘤细胞技术经细胞融合、筛选和克隆,共获得2D4、2D3和6F4 3株能稳定传代并分泌抗WYM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并分别注射小鼠腹腔制备其单抗腹水。3株单抗腹水的间接ELISA效价为10~(-6)~10~(-7),抗体类型及亚类均为IgG1、κ链。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6F4和2D4这2株单抗仅与WYMV的32 kD外壳蛋白有特异性免疫反应。利用效价最高的2D4单抗建立了检测WYMV的抗原包被ELISA方法(ACP-ELISA),其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当病叶以1∶25 600(g/ml)倍稀释时仍能检测到病毒,特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可有效区分小麦易感染的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WMV)。田间样品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准确、可靠地用于小麦WYMV的大规模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极体的排出与退化规律及其活性保存
《江苏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哺乳动物卵母细胞二次减数分裂分别产生第一极体(PbⅠ)和第二极体(PbⅡ),极体(Pb)含有与卵母细胞相似的遗传物质。为探索猪Pb的排出与退化规律,并建立有效的Pb保存方法,从屠宰后的母猪卵巢中采集卵母细胞进行体外成熟培养及体外受精,分别对PbⅠ和PbⅡ的排出与退化规律及其在不同保存温度下的存活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bⅠ在卵泡卵母细胞体外培养40 h时排出率最高,PbⅠ在39℃条件下保存6 h形态正常率为85.5%,但存活率只有18.2%,4℃保存40 h存活率为85.0%,-20℃保存168 h存活率为95.0%,-196℃超低温保存1 344 h存活率和形态正常率分别达89.1%和97.8%。PbⅡ在卵母细胞受精后20 h排出率最高,PbⅡ在39℃条件下保存16 h形态正常率为69.0%,但存活率只有34.5%,4℃保存30 h存活率为87.5%,-20℃保存240h存活率为84.6%,-196℃超低温保存1 344 h存活率和形态正常率分别达87.0%和95.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叶菜对强力霉素的吸收与富集特征
《江苏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水培试验,对畜牧业中广泛使用的典型兽药强力霉素,开展了4种叶菜(绿罗莎、苦苣、绿箭和绿直立)的吸附富集特征及去除规律研究,评价抗生素环境污染的植物修复能力.结果表明:强力霉素在有蔬菜种植的培养液中降解速度明显快于无蔬菜种植的培养液,空白对照组中去除率37. 8%,而在叶菜处理组中去除率超过95%,在空白对照培养液以及绿罗莎、苦苣、绿箭和绿直立的培养液中强力霉素去除半衰期分别为22. 1 d、1. 4 d、1. 5 d、2. 3 d和2. 8 d,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P<0. 01);在吸收富集能力上,绿罗莎和苦苣茎叶部分对强力霉素具有较强的累积作用,富集系数分别为7. 20和4. 95,而绿箭和绿直立的富集系数分别为0. 76和0. 49,累积作用相对较弱.说明富集能力较强的蔬菜作物可作为降低抗生素环境污染的备选植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NDM-5阳性大肠杆菌裂解性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
《江苏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NDM-5基因是在动物源细菌尤其是鸡源大肠杆菌中主要流行的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携带该基因的菌株呈现多重耐药性,传播能力强,被称为"超级细菌"。本研究以携带NDM-5基因的鸡源大肠杆菌SQ-C-E5为宿主菌,从污水中分离了对该细菌具有裂解作用的噬菌体,命名为vB_EcoM_Bp5。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最佳感染复数测定,一步生长曲线绘制,杀菌试验,热稳定性及酸碱稳定性测定等试验分析该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噬菌体为肌尾病毒科,其噬菌斑透亮,无晕圈,最佳感染复数为10,潜伏期为5 min,爆发期为65 min,该噬菌体在温度为30~60℃和pH为5~10时较稳定,并且噬菌体vB_EcoM_Bp5的裂解谱较广,对多株NDM-5阳性和阴性大肠杆菌都具有裂解作用。因此,噬菌体vB_EcoM_Bp5在防治携带NDM-5基因的大肠杆菌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关键词: NDM-5阳性大肠杆菌 噬菌体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Glu-B1x7沉默基因序列分析及对加工品质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籽粒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Glu-B1x7与加工品质密切相关。本研究创制了以宁麦9号为背景的Glu-B1x7亚基缺失系,克隆并分析Glu-B1x基因,评价该基因对弱筋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区第514位发生了C/G到T/A转换,相应的第514、第515和第516位碱基组成的三联密码子由CAA替换为终止密码子TAA。与野生型宁麦9号相比,具有Glu-B1x7亚基缺失的品系籽粒硬度和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变化,水溶剂保持力和乳酸溶剂保持力均降低,部分品系降低幅度达显著水平。HMW-GS总量和高分子量谷蛋白/低分子量谷蛋白比显著降低,和面仪和面时间显著降低,糖酥饼干直径显著增加。Glu-B1x7基因沉默在宁麦9号背景下可提高弱筋小麦加工品质,该等位变异可用于优质弱筋小麦培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麻鸭HSP90α基因的原核表达、纯化及磷脂结合活性的鉴定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麻鸭(Anas platyrhynchas)热休克蛋白HSP90α结合肌内磷脂及抑制磷脂水解的作用机制,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以麻鸭骨骼肌细胞cDNA为模板扩增HSP90α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镍柱亲和层析和凝胶层析纯化可溶性重组蛋白。结果表明,获得的HSP90α开放阅读框全长为2 187 bp,编码728个氨基酸,预测的理论等电点约为5。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pCold1-HSP90α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可溶性表达了麻鸭HSP90α,并获得了高纯度的重组HSP90α蛋白。运用薄层层析证明该重组蛋白具有稳定结合磷脂酰胆碱的活性,并且该蛋白能显著削弱磷脂酶A2对磷脂的水解作用。该研究成功克隆并建立了麻鸭HSP90α基因的原核表达体系,制备了具有磷脂结合活性的重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HSP90α与磷脂的相互作用及对肉品加工中磷脂的保护效应提供了理论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