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养殖水环境中亚硝酸盐对鱼类的危害及防治的研究
《水产养殖 》 1999 北大核心
摘要:调查和监测60口优质鱼类养殖池塘中水质理化因子和生物因子共31项,统计结果,鱼类患病的池塘亚硝酸盐含量比未患病的池塘高,其含量均值分别为0.176mg/1和0.095mg/l,以彭泽鲫鱼为实验材料,测定亚硝酸盐对血红蛋白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鲫鱼血液中的MHB随NO2-N浓度的增加呈指数递增关系,据实验结果统计分析,1.8mg/l和0.8mg/l分别为48h和96h毒性影响的临界值。养殖水体增加足量溶氧,适量的氧化剂,氯离子和硝化细菌,可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烯鱼油中脂肪酸的质谱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1999 CSCD
摘要:以气相色谱- 质谱(GC- MS) 研究了多烯鱼油中脂肪酸的组成成分,对组分进行了定性,并以面积归一法测定了各组分的含量。对于美国标准质谱库( NIST 库) 中没有的成分( 二十二碳六烯酸) 建立了标准谱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真鲷在饥饿后恢复生长中的生态转换效率
《海洋水产研究 》 1999 CSCD
摘要:在 20℃条件下,对分别饥饿处理 0(对照)、3、6、9、12和15d的真鲷进行了再投饵的恢复生长实验。 结果发现,饥饿 3 和 6 d的真鲷在恢复生长中的特殊生长率、摄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生态转换效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饥饿 9、12 和 15 d的真鲷在恢复生长中的特殊生长率和生态转换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摄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这表明短期饥饿的真鲷通过显著提高摄食水平来达到补偿生长,继续延长饥饿时间则通过显著提高生态转换效率来达到补偿生长。作者认为,真鲷在饥饿后恢复生长中的生态转换效率升高的机制可能有两种:一种是高摄入、低消耗的结果;另一种是某些酶的分泌或活性增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