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都市农业区稻麦秸秆连续还田综合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科学客观地评价稻麦秸秆连续还田的综合效应,对提高稻麦秸秆资源利用,促进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征询农业、经济、生态等领域专家的意见,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代表性的原则,选择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主要指标,尝试构建稻麦秸秆连续还田综合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专家调查问卷、层次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确定了稻麦秸秆连续还田综合效应的计算公式。研究表明:生态效益(权重为0.6453)是稻麦秸秆连续还田综合效应中最突出的表现,据此建议相关部门应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强化生态补偿措施。


北虫草培养基中多糖的闪式提取工艺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实现北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L.Fr.)Link]培养基的高效利用,采用闪式提取技术从北虫草培养基中提取多糖。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闪式提取的液料比、提取时间、转速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法,优化了北虫草培养基中多糖提取的工艺。结果表明,提取时间和转速对多糖提取效果有显著影响,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35∶1(m L∶g),提取时间12 min,转速8 000 r/min。在该条件下,闪式提取多糖得率为3.52%,略高于传统热水回流提取的得率,且只需在室温下进行,提取时间大大缩短,说明闪式提取是一种快速有效提取北虫草培养基中多糖的方法。
关键词: 北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L.Fr.)Link] 多糖 闪式提取 正交试验


龙延河几种挺水植物上麦穗鱼卵的分布及其孵化率
《淡水渔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调查了太湖流域龙延河内常见挺水植物茎叶和枯树枝等介质上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卵的数量分布特征,分析了鱼卵孵化率、鱼苗成活率的差异,系统评价挺水植物作为麦穗鱼产卵介质的适宜性。结果表明,活体茭草茎、喜旱莲子草茎、枯芦竹、枯树枝等4种介质是该河道内麦穗鱼主要利用的产卵介质,茭草组和枯树枝组卵带面积最大(107.9 cm2,95.3 cm2),喜旱莲子草组卵径最大(1463.9μm),枯芦竹和枯树枝组卵密度最大(25.4个/cm2,24.9个/cm2)。茭草组和喜旱莲子草组受精卵孵化率最高,分别达到92.9%和87.9%。枯树枝组鱼苗死亡高峰出现较早(在14~16 d),而茭草和喜旱莲子草组发生较晚(18~20 d)。
关键词: 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产卵 孵化率 存活率 茭草 喜旱莲子草


制粒工艺对饲料中β-葡聚糖酶及纤维素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粮食与饲料工业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随机抽取饲料厂不同制粒工艺生产的饲料样品,检测5个不同生产阶段———调质前、调质后、制粒后、冷却后和打包处样品的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活性。通过对β-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的热稳定性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随着调质温度的升高酶活性显著下降,在60℃调质温度下,耐高温型β-葡聚糖酶活和纤维素酶活保存率分别为91.30%和90.40%;在85℃调质温度下,β-葡聚糖酶活酶活和纤维素酶活保存率分别为36.70%和58.20%。
关键词: 饲料 β-葡聚糖酶 纤维素酶 制粒工艺 调质 冷却


甘氨酸铜对仔猪粪铜含量及粪便细菌区系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80头体重9~10 kg的‘二元'(长×大)仔猪为材料,研究不同剂量的甘氨酸铜(Copper glycinate,Cu-Gly)对仔猪生长性能、粪铜含量和粪便中细菌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饲料中的Cu-Gly添加量由120 mg/kg降为60 mg/kg和30 mg/kg时,仔猪的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料重比和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均未发生显著变化,但粪铜含量分别下降69.44%和49.07%,差异显著;3组之间粪样大肠菌数量无显著差异,但60 mg/kg Cu-Gly组粪便中乳酸菌数量显著高于120 mg/kg Cu-Gly组,60 mg/kg Cu-Gly和30 mg/kg Cu-Gly组间差异不显著。60 mg/kg Cu-Gly和30 mg/kg Cu-Gly组粪样中细菌区系的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120 mg/kg Cu-Gly组,60 mg/kg Cu-Gly和30 mg/kg Cu-Gly组间差异不显著。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4R”理论与工程实践——生态拦截技术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村面源污染因其排放路径的随机性、排放区域的广泛性以及排放量大面广等特征,即使在实施源头控制后,仍然不可避免地有一部分污染物随各排放途径输移,对下游水体水质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实施生态拦截技术,高效阻断污染物输移是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研究表明,生态拦截沟渠技术不额外占用土地,能高效拦截净化氮磷污染物,并兼具生态景观美化之功能。人工湿地技术、稻田消纳技术以及前置库技术,也能有效拦截氮磷污染物,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其占地面积大的缺点限制了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推广。以丁型潜坝技术为代表的陆-水交接面污染拦截净化技术在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物的过程阻断方面开始崭露头角,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缓冲带、生草覆盖、脱氮沟以及湿地-多级塘等技术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生态拦截技术的应用需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地形地貌现状,因地制宜,兼顾生态功能、环境功能和景观功能,在充分利用和改良现有沟渠塘的基础上注重氮磷养分资源的回用,从而提高拦截效率,实现水体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
关键词: 面源污染 过程阻断 生态拦截 人工湿地 生态沟 丁型潜坝技术 稻田消纳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4R”理论与工程实践——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水体普遍污染严重,作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体系中的最后一环,农村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自己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和梳理了国内外适合我国农村的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并分别按技术原理进行了阐述。研究表明,其中的生态浮床技术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管理方便等优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水体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尤其是采用水稻等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植物作为浮床植物,不仅可以改善水质,其收益也能补偿部分投资成本;水生植物恢复技术是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恢复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必然选择,按照目标要求进行水生植物恢复,可以有效降低水体污染物浓度,促进水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以土壤生物工程为主的生态护坡技术适合我国农村河道的边坡修复,河岸植被群落能够得到良好恢复,坡岸土壤侵蚀和农业面源污染均能得到有效控制。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需与生态拦截技术和养分利用技术相协调,要以不同功能和目标需求为导向,注重采用组合技术工艺进行修复,以提高水环境生态修复的效果。
关键词: 面源污染 水环境生态修复 生态浮床 水生植物恢复 生态护坡


一套优异稻种资源的纹枯病抗性评价
《作物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在湖北恩施、2009年和2010年在海南陵水分别采取自然诱病和人工接种方法对158份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和137份"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亲本材料进行了抗纹枯病大田鉴定和评价,未发现免疫材料,抗病和中抗材料的比例分别为0.3%和13.9%;大多数属于感病范围,中感、感病和高感材料的比例分别为40.0%、25.8%和20.0%。其中BR24、Hnankar、解放籼、秕五升、赤壳糯、红旗5号、泽谷、寸谷糯和旱麻稻在3年2地的鉴定中均达中抗水平;Serendahkuninmdaysia、SAI-BUI-BAO、Giza14和香稻在个别年份中达抗病水平。在海南2年试验中测定了各材料的纹枯病病级、相对病斑长、相对病斑高、抽穗期和株高,通过分析,发现纹枯病病级与相对病斑长和相对病斑高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抽穗期和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对病斑长和相对病斑高可以作为抗性鉴定和评价的指标之一。


恢复承德玉米制种基地的可行性分析
《作物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承德具有自然隔离条件好、气候类型丰富等独特的自然条件,曾是我国高粱和玉米"两杂"作物种子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到20世纪中后期,种子生产基地面积逐步减少。分析了承德作为玉米制种基地的有利条件以及制约制种基地建设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适宜的基地建设规模。认为恢复承德玉米制种基地对于推动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和管理、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和种子业持续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