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与黄瓜全雌性基因连锁的SSR分子标记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瓜(Cucumis sativus L.)是重要的蔬菜栽培作物,其雌花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黄瓜产量。目前优良的黄瓜品种都具备全雌性或强雌性特征,全雌性也是黄瓜优势育种的重要途径。但由于黄瓜性别表现受到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传统的从表型上进行全雌性基因的选择效率不高。然而,借助与目的基因相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辅助育种能直接从基因型上对后代单株进行选择,准确率高,能够在苗期进行性型鉴定,从而大大地提高育种效率。以全雌品系240-1-2-2-3-1自交系和弱雌品系3-5-1-3-2-1-1-1-1-2及其F1、F2、BC1P1和BC1P2世代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鉴定和遗传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黄瓜性别表达由寡基因控制,并受到一些背景基因的修饰;黄瓜全雌性相关基因遗传模型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利用PCR技术和SSR分子标记方法,通过亲本、F2全雌和全雄基因池筛选,从699对SSR引物组合中获得稳定的多态性引物组合2对,即CSWCT25和SSR18956;经回收、测序,特异片段全长分别为331bp和145bp,与黄瓜全雌性基因的连锁距离分别为7.7cM和6.8cM,均可用于黄瓜全雌系品种的辅助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7份红麻品种(系)对花生根结线虫抗性鉴定
《作物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鉴定本所选育的红麻新品系对根结线虫病的抗病性,连续3年对7份红麻品种(系)进行田间自然发病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在经济性状指标方面,福红991×J-1-113表现最好,其中2010年和2012年的单株干皮重分别为63.62g和23.88g,2011年的单株鲜生物产量为296.67g;在根瘤指数方面,福红991×J-1-113(品种名:ZHKX-01)3年根瘤指数的均值最小,为39.27,对花生根结线虫的抗病性状表现为抗病(R),其它6份红麻品种(系)均表现为中抗(M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枝枯病的症状及其病原鉴定
《浙江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在浙江省重要的水蜜桃产区嘉兴凤桥镇、慈溪掌起镇等地发生了一种新的桃树病害———桃枝枯病。该病害引起桃树新梢嫩枝的基部位置出现环状棕褐色至黑褐色病斑,致使枝条病部以上叶片快速枯萎脱落,病害蔓延扩展迅速,可造成老枝的大量枯死,造成约20%~50%的产量损失,严重的致使桃树整株死亡。按柯赫氏法则对桃树病枝进行分离、纯化和致病性试验,明确桃枝枯病的病原为一种真菌,该真菌在PSA培养基上生长旺盛,菌丝为白色至淡橄榄色、短、微絮状,产生黑色球形分生孢子器,有孔口,产生两型分生孢子,α型分生孢子长纺锤形,无色,单孢,含有1~2个油球,(5.2~8.7)μm×(1.3~2.7)μm;β型分生孢子无色,线形,单孢,1~3个油球,(11.5~26.2)μm×(0.9~2.1)μm。对该菌的rDNA ITS进行PCR扩增,获得长度为611 bp的序列,经比对GenBank上的ITS序列数据,并结合形态特征,鉴定该病原真菌为半知菌亚门拟茎点霉属核果果腐拟茎点菌(Phomopsis amygdali Delacr.J.J.Tuset&M.T.Portill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蕙兰Flowering locus T基因的克隆及其对开花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CfFT基因在蕙兰成花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结合RACE技术从蕙兰(Cymbidiumfaberi)中克隆Flowering locus T(FT)同源基因CfFT。采用实时定量RT-PCR对不同组织及不同花发育时期CfFT进行表达分析。将该基因克隆到PBI121载体上导入烟草中,并对不同转基因烟草株系中的CfFT、NFL、NtFUL和NAP1基因进行实时定量RT-PCR分析。【结果】对蕙兰花芽分化不同时期的CfFT的表达分析表明,CfFT在花芽分化初期的表达量最高,之后随着花芽的成熟表达量逐渐降低。将CfFT导入烟草进行异源表达,转基因株系表现出明显的早花表型。对开花时间不一的转基因株系中的CfFT表达分析表明,其表达量与转基因烟草开花时间早晚成正比。进一步对这些株系内源的NFL、NAP1和NtFUL表达分析表明,NFL、NAP1和NtFUL基因的表达量与CfFT表达成正比,说明NFL、NAP1和NtFUL的表达受FT基因的上游调控。【结论】在烟草中异源表达蕙兰中的CfFT基因能促进烟草提前开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立枯丝核菌不同融合群菌株GPD基因的克隆及序列特征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对11个立枯丝核菌标准融合群菌株的GPD基因进行了分离。分析发现不同融合群立枯丝核菌GPD基因在外显子数目、编码蛋白长度及内含子剪切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如AG-2-2ⅢB、AG-2-2Ⅳ、AG-8三个融合群的GPD基因的外显子个数为10个,其他融合群均为11个;AG-8融合群的GPD基因的编码蛋白长度为267个氨基酸,其余融合群的GPD基因的编码蛋白长度约为340个氨基酸。AG-2-2ⅢB、AG-2-2Ⅳ、AG-8三个融合群的GPD基因在98、98、272氨基酸位点的内含子发生了缺失。基于蛋白序列的进化分析表明不同融合群之间GPD基因编码蛋白存在明显差异,可以有效地将不同融合群菌株区分开来;同时,不同物种之间GPD基因在进化上仍具有一定保守性,立枯丝核菌自身的GPD基因蛋白序列归为一类且与担子菌门同源性最高。这些结果表明进行保守基因序列差异分析是进行立枯丝核菌分类分群研究的新思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颈双缘姬蜂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颈双缘姬蜂Diadromus collaris(Gravenhorst)触角感受器的种类及分布,本试验对雌、雄蜂触角及感受器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颈双缘姬蜂触角具有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板形感受器和腔锥形感受器等5种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受器分2种类型,锥形感受器分6种类型。毛形感器在雌蜂的触角上分布多于雄蜂,锥形感受器Ⅱ只分布于雄蜂的触角上,而锥形感受器Ⅲ、Ⅳ、Ⅴ和Ⅵ及腔锥形感受器仅分布在雌蜂上,板形感器在雄蜂的触角上分布多于雌蜂。本文对5类感受器的形态进行了详尽描述,并与其它寄生蜂的感受器进行了比较,同时对各类型感受器的功能进行了探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对比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番茄灰霉病防治中6种已登记杀菌剂和7种未登记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并通过EC50和病原菌的抗性水平进行抑菌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在已登记的6种杀菌剂中,以25%啶菌恶唑EC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值为0.14 mg.L-1番茄灰霉病菌对其表现敏感;在未登记的5种杀菌剂(包括10%多抗霉素B)中,25%咪鲜胺EC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值为0.66 mg.L-1番茄灰霉病菌对其表现敏感;在2种未登记活体微生物杀菌剂中,抑菌效果最好的为2×108cfu.g-1绿色木霉菌WP,EC50值为0.001×108cfu.L-1。
关键词: 化学杀菌剂 生物杀菌剂 番茄灰霉病 灰葡萄孢菌 抑菌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室内不接触农药的褐飞虱种群对农药的敏感性和对水稻品种的适应性
《中国水稻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室内研究了经连续多代未接触农药的田间褐飞虱种群在不同抗性水稻品种上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田间种群经室内连续多代未接触农药饲养后其对吡虫啉的抗性从F1代的359.94倍降到F14代的6.50倍,其中F4到F8下降快,F10到F14代基本趋于稳定;而其对毒死蜱的抗性下降趋于平缓,从F1代的9.90倍降到F14代的5.94倍。若虫历期和雌成虫体质量均显著受水稻品种和连续饲养代别数及代别×品种的影响,而若虫存活率只受代别数影响。雄虫中短翅型比例受代别和代别×品种的影响,而雌虫中短翅型比例不受代别、品种以及代别×品种的影响。在三种水稻品种上褐飞虱若虫历期均随着代别增加而延长,其中F1和F4的若虫历期较短,其余均较长。在感虫水稻品种TN1上的雌虫若虫历期明显短于在抗虫品种IR26和IR36上的历期,TN1上的雌成虫体质量明显比抗虫品种上的高。这些结果表明褐飞虱种群不接触农药后其对农药的敏感性上升,但对水稻抗性品种IR26和IR36的适应性并未增强。这些结果对于合理使用农药和水稻抗性品种治理褐飞虱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东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螨群落结构研究(英文)
《生态环境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蜱螨目是土壤质量评价的较好指示生物,但还很少用于多环芳烃(PAHs)污染的研究.已有的研究主要采用群落组成参数作为指标特征,且大多在类群水平上,如,密度、类群多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等.由于这些指标是建立在较粗的分类基础上,因此,评价结果通常变异性较大,不够稳定.本研究是在物种水平上,除对群落组成参数外,还着重对生活史和雌雄性比例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以筛选更为敏感的指标特征.研究采用污染田与对照田对比的方法,于2008年对华东区一蔬菜田的PAHs污染及其对土壤螨群落结构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除土壤螨群落结构参数和16种优先监控PAH化合物外,还对土壤理化和重金属进行了测定.PAHs在污染田中的总浓度为18.7 to 26.8 mg kg-1dw soil,比对照田高5.3到7.6倍.污染田甲螨亚目低等类的密度和种丰富度比对照田分别高3.2到8.5和1.0到2.2倍.相反的,中气门亚目的 1r策略选择种密度、雄性个体密度和雌/雄性比例在对照田比在污染田分别高0.9到1.1、2.2到3.3和1.0到2.6倍,且与总PAH浓度呈显著负相关.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甲螨亚目低等类和中气门亚目的 1r种、雄性个体以及雌/雄性比例等相关特征对土壤PAH污染敏感,因而,可进一步筛选作为土壤污染的评价指标.
关键词: 蜱螨亚纲 土壤污染 生物指标 物种多样性 雌雄性比 生活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