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桃枝枯病病原鉴定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近年来新发现的严重危害桃树的桃枝枯病病原种类,采集浙江和江苏两地的桃枝枯病病枝,对病原进行分离和鉴定。通过对真菌分离物培养性状、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形态观察,两地真菌分离物均为桃拟茎点霉(Phomopsis amygdali)。ITS1-5.8SrDNA-ITS2序列分析表明两地真菌分离物为同一种病原菌,与GenBank中桃拟茎点霉序列具有99%的相似性,其ITS序列已在GenBank中登录(登录号分别为JX081273和JX182974)。离体和活体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均能使桃健康新梢产生枝枯病症状,从接种发病部位再次分离到病原菌,完成了柯赫氏法则(Koch’postulates)验证。结合其形态特征、ITS序列和致病性测定结果,浙江和江苏桃枝枯病病原确定为桃拟茎点霉。
关键词: 桃枝枯病 形态特征 致病性 ITS序列 桃拟茎点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白化颖壳突变体的遗传、生理及品质分析
《核农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啤酒大麦苏啤3号的自然突变体品系0601的白化颖壳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并比较了突变体和野生型在农艺性状(千粒重、饱满度等),生理性状(叶绿素含量、原花色素含量)及麦芽品质性状(糖化力、净出率、库尔巴哈值)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白化颖壳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突变体和野生型在千粒重、籽粒饱满度、叶绿素含量、糖化力、浸出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原花青素含量差异不显著。这些结果为分子标记定位白化颖壳性状基因及最终克隆该基因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遗传学的基础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豇豆对营养元素的吸收积累与分配规律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探明豇豆的营养元素需求特征,利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豇豆对不同营养元素的吸收积累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豇豆不同生育期对氮、磷、钾3大养分要素的需求与积累是不同的,总体上看,豇豆对氮素需求最高,钾素次之,磷素最少,豇豆全生育期氮、磷、钾的吸收与积累量的比值为4.71∶1.52∶3.83;在豇豆4个主要生育期中,养分需求最多的时期在结荚初期,其次是结荚后期;豇豆不同器官对氮、磷需求与积累的排序为:叶片>荚果>茎>根;对钾素需求与积累的排序为:茎>荚果>叶片>根;豇豆植株中微量元素的需求与积累量排序为:Ca>Mg>Fe>Zn>Mn>Cu,其吸收与积累量的比值依次为29.4∶6∶1∶0.32∶0.02∶0.04;豇豆不同生育期对Ca、Mg、Zn和Cu元素需求与积累的排序为:结荚初期>结荚后期>伸蔓期>幼苗期;而对Fe和Mn元素需求与积累量排序为:伸蔓期>结荚初期>结荚后期>幼苗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氯喹啉酸诱导稗草EcDnaJ基因表达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DnaJ作为分子伴侣在植物抗逆中起重要作用.但目前在二氯喹啉酸逆境下,其在抗药性稗草中表达特点却鲜有报道.本研究采用RACE技术从抗二氯喹啉酸稗草中克隆了1个DnaJ基因,命名为EcDnaJ1(GenBank登录号:JX518598),其cDNA全长为2 154 bp,开放阅读框为1 350 bp,编码449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48.4 kD,等电点为9.5.该蛋白质氮端含有1个保守的J结构域,中部含有4个模式为CxxCxGxG的锌指结构.Real-time PCR分别测定EcDnaJ1在二氯喹啉酸抗性和敏感的稗草生物型苗期叶、根及成株期根、茎、叶和种子中的表达,在感、抗生物型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是0.8~20.9和7.4~30.2,其中在抗性稗草苗期叶片中相对表达量最高为30.2,而在敏感稗草种子中最低为0.8,抗性稗草是敏感稗草的1.4~9.2倍.受二氯喹啉酸诱导后,其在感、抗稗草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5.8~72.5和84.9~261.9,在抗性稗草苗期叶片中相对表达量最高为261.9,而在敏感稗草的种子中相对表达量最低为35.8,抗性稗草是敏感稗草的2.4~3.6倍.诱导前后,无论是在苗期根和叶中还是成株期的根、茎、叶和种子中,EcDnaJ1表达量均是抗性稗草高于敏感稗草.抗、感稗草生物型的EcDnaJ1在mRNA水平差异表达暗示,它可能参与了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
关键词: 抗药性稗草 二氯喹啉酸诱导基因 DnaJ(Hsp40)克隆与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研究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多态性的分子标记方法
《中国水稻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瘟病菌的遗传结构经常发生改变,导致田间稻瘟病菌群体具有多态性,严重阻碍了抗病品种在稻瘟病防治上的应用。实时监测和研究稻瘟病菌的遗传变异,了解田间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的多样性及其动态对于防治该病具有重大意义。目前,研究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的常用方法为分子标记技术,主要包括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特异性扩增片段(SCAR)标记、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rep-PCR技术、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反转录转座子-微卫星扩增多态性(REMAP)。本文就以上这些分子标记方法的实现、优缺点及差异进行了综述,同时也对这些方法在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回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核桃外蒲壳多酚物质提取及抗氧化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优化山核桃外蒲壳多酚的提取工艺,在乙醇提取方法的基础上,探讨超声波及微波辅助处理对多酚提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蒲多酚工艺条件是:60%乙醇,料液比1:20(g/mL),40℃,200 W,30 min,提取1次,在此条件下多酚得率19.87%;微波辅助提取蒲多酚工艺条件是:60%乙醇,料液比1:20(g/mL),40℃,600 W,4 min,提取1次,在此条件下多酚得率为15.39%。将超声提取的多酚进行体外抗氧化分析,结果山核桃蒲多酚对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具有较高的清除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壳聚糖/γ-聚谷氨酸负载硫酸链霉素纳米微胶囊的制备及特征分析
《农药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延长硫酸链霉素的作用时间,提高其对烟草青枯病的抗病能力并减少其残留,利用壳聚糖与γ-聚谷氨酸间的静电自组装作用形成纳米微胶囊,在成囊过程中将硫酸链霉素负载其中,制备了壳聚糖/γ-聚谷氨酸负载硫酸链霉素纳米微胶囊,并对不同硫酸链霉素用量及壳聚糖和γ-聚谷氨酸的质量比对成囊效果及负载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硫酸链霉素添加量的增加,微胶囊的载药量增大;随着壳聚糖与γ-聚谷氨酸质量比的减小,不同硫酸链霉素添加量下,包封率均呈增大趋势,同时载药量均呈降低趋势;当硫酸链霉素添加量为10 mg,m(壳聚糖)∶m(γ-聚谷氨酸)=20∶17时,包封率最高(85.2%),载药量达46.8%。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及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结果表明,微胶囊对硫酸链霉素负载效果较好;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载药纳米微胶囊呈规整实心球形,粒径分布较均匀,平均粒径在20~50 nm之间;模拟释放结果表明,纳米微胶囊对硫酸链霉素具有缓释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木薯种茎越冬贮藏区域划分及其安全贮藏方法
《南方农业学报 》 2013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中国木薯种植不同区域气候特点及其木薯种茎越冬贮藏方法,为我国木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方法】在广西合浦、南宁、来宾及湖南、浙江等地,于入冬前采用活体田间保存,或离体露天堆放、地埋堆放、大棚内堆放等方法贮藏木薯种茎越冬,开春后检查存活的木薯种茎芽点数量,计算不同方法贮藏木薯种茎越冬的芽点存活率。【结果】在广西合浦地区采用露天堆放贮藏木薯种茎越冬,其芽点存活率均在90.00%以上,其中以露天浅埋堆放的种茎芽存活率最高,达94.38%;在广西南宁地区以塑料大棚堆放贮藏的木薯种茎芽点存活率最高,达94.98%;在广西来宾地区以大棚内存放木薯种茎越冬,其芽点存活率几乎都在89.60%以上,其中大棚内盖蔗叶横放地埋处理的木薯种茎芽点存活率最高,达98.79%;在湖南江永、浙江杭州采用设施化保护性越冬贮藏木薯种茎芽点存活率较高。【结论】中国木薯种茎越冬贮藏,北纬21.6°以南地区的无霜区(广东茂名—广西合浦—云南景洪以南)可采用露天浅埋堆放和盖膜堆放的方法贮藏;北纬21.6°~23.8°地区轻霜至重霜边缘区(广东清源—广西来宾—云南临沧以南)可采用塑料大棚、露天盖膜堆放及大棚内地埋竖放等方法贮藏;北纬23.8°以北的重霜和低温区(广东清源—广西来宾—云南临沧以北至湖南、江西、浙江等省)可采用防寒性岩洞或地窖贮藏法及塑料大棚加小拱棚竖直堆放法贮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胁迫对水稻光合PSⅡ系统伤害及其与叶绿体D1蛋白间关系
《作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水稻结实期的人工控温试验测定不同温度处理下水稻旗叶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动态变化,并结合Western印迹与胶体金标记技术对叶肉细胞类囊体膜中D1蛋白的表达检测与活性定位,探讨了高温胁迫对D1蛋白存在形态与活性分布的影响,以及D1蛋白表达与叶片光合速率、PSⅡ荧光参数的联系.结果表明,高温处理下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PSⅡ潜在活性(Fv/Fo)和PSII光能转化效率(Fv/Fm)降低,且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持续和叶片功能的衰退,类囊体膜结构损伤越严重,光能转化效率越低;在D1蛋白的两类存在形态中,非磷酸化D1蛋白和磷酸化D1蛋白在高温胁迫下的表达量均有所下降,但前者下降更明显;高温处理下控制D1蛋白表达的叶绿体psbA基因在转录水平呈下调表达,使D1蛋白合成及周转过程受到抑制,进而类囊体膜PSⅡ反应中心的功能受损与叶绿体光合效率下降,揭示高温胁迫对叶片PSⅡ系统的伤害受D1蛋白磷酸化过程和psbA基因表达变化的共同作用,进而影响不同水稻品种在高温胁迫下的光合速率和耐热性.
关键词: 水稻 高温胁迫 PSⅡ光合系统 D1蛋白 蛋白印迹 免疫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