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桃树3种鳞翅目害虫种群发生动态及其与降雨量的相关性
《中国植保导刊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2013—2015年,利用性信息素诱集方法对昌黎桃树种质资源圃主要优势害虫梨小食心虫、桃潜叶蛾和桃蛀螟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害虫的年度诱虫总量差异较大。种类之间以梨小食心虫、年度间以2013年诱虫量较大。梨小食心虫和桃潜叶蛾种群数量和发生动态在年度间的差异较大,以2013年发生量大、峰次多,梨小食心虫2014、2015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种群数量远低于2013年,桃潜叶蛾2014年和2015年8月上旬以后几乎不发生。桃蛀螟2013—2015年发生动态较为一致,发生高峰期为6月中旬。3年间,梨小食心虫和桃蛀螟的年均月诱集量与年均月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桃潜叶蛾的年均月诱集量与年均月降雨量无明显的线性关系(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密度对分期收获滨海盐碱地机采棉的产量和品质一致性影响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密度对冀东滨海盐碱棉田现有机采棉模式下棉花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明确提高产量和品质一致性的适宜密度和收获方式。[方法]于2017年采用大田试验,以常规棉石抗126为供试品种,设置3×10~4株·hm~(-2)(M1)、6×10~4株·hm~(-2)(M2)、9×10~4株·hm~(-2)(M3)、12×10~4株·hm~(-2)(M4)和15×10~4株·hm~(-2)(M5)5个密度水平,在9月10日、9月20日、9月30日、10月10日、10月20日、10月30日共6个日期进行收获。[结果]石抗126在M3和M4皮棉产量差异不明显,均超过1 300 kg·hm~(-2)水平;9月10日和9月20日收获产量占比超过80%。纤维品质差异不明显,纤维马克隆值4.62~4.87,上半部平均长度30.0~31.0 mm,长度整齐度指数83.3%~83.8%,断裂比强度28.4~28.7 cN·tex~(-1);M4处理纤维马克隆值更低,上半部平均长度更长。M3处理纤维长度整齐度指数和断裂比强度更高。[结论]综合产量和品质指标,常规棉石抗126的适宜密度在9×10~4~12×10~4株·hm~(-2)之间,宜在9月下旬和10月底分别进行一次收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克隆和不同地区交配型基因检测
《华北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我国谷子产区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及其分布情况对谷瘟病菌群体结构分析的重要意义。根据已知稻瘟病菌交配型基因MAT1-1-1(Gen Bank登录号AB080672.2)和MAT1-2-1(Gen Bank登录号AB080673.2)的部分序列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技术对186株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进行扩增检测,比对分析谷瘟病菌和稻瘟病菌的交配型基因MAT1-1-1的alpha盒子部分氨基酸序列和MAT1-2-1高迁移率蛋白盒子氨基酸序列。结果显示,引物JPX1-1-S3/JPX1-1-A3对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MAT1-1-1的扩增效果较好,而JPX1-2-S1/JPX1-2-A1对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MAT1-2-1的扩增效果较好。序列比对发现谷瘟病菌与稻瘟病菌交配型基因极为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对2010-2016年采自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新疆和海南等采集地点的共186株谷瘟病菌单胞菌株的交配型基因进行检测,发现夏谷区交配型为MAT1-1的谷瘟病菌占69.15%,而交配型为MAT1-2的菌株仅占26.60%,其余4.25%菌株为双交配型菌株。春谷区交配型为MAT1-1的谷瘟病菌占38.55%,而交配型为MAT1-2的菌株仅占56.63%,其余4.82%菌株为双交配型菌株。建立了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PCR检测体系,通过该方法检测多数谷子种植区存在MAT1-1与MAT1-2 2种交配型的谷瘟病菌菌株,且总体上2种交配型菌株比例接近1∶1。但不同地区交配型菌株所占比例有一定差异,并且自然界中存在谷瘟病菌两性菌株。快速检测谷瘟病菌的交配型等位基因和不同区域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分布对研究谷瘟病菌群体结构与遗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培养条件及杀菌剂对玉米穗腐病菌可可毛色二孢生长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theobromae)穗腐病是近年来发生在玉米上的一种新病害。本文研究了不同培养基、温度、pH、碳源和氮源对该病原菌生长的影响,并评价了8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25℃培养1 d后,可可毛色二孢在PDA和MLPA两种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菌落直径分别为49.88 mm和48.13 mm,显著大于其他处理(p<0.05);最适合该病原菌生长的温度为30℃,培养1 d后菌落直径为61.88 mm,显著大于其他温度处理(p<0.05);在55℃处理10 min后的菌落不能继续生长;最适合该病原菌生长的pH为6,25℃培养1d后菌落直径可达到75.00mm,显著大于其他处理(p<0.05);淀粉和硝酸钠分别为可可毛色二孢生长所需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在上述两种培养基上培养1 d的菌落直径分别为58.13 mm和37.13 mm,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p<0.05)。咯菌腈、甲基硫菌灵和异菌脲对可可毛色二孢有较好的抑制效果,EC50均小于1 mg/L。本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可可毛色二孢玉米穗腐病的发生规律和制定有效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关键词: 玉米穗腐病 可可毛色二孢 培养条件 杀菌剂 抑制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东省和河北省黄瓜霜霉病菌对烯酰吗啉及双炔酰菌胺的抗性监测
《植物病理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黄瓜霜霉病菌对烯酰吗啉及双炔酰菌胺的抗性时空动态及这两种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田间防效,采用叶盘漂浮法检测了2011~2016年采自河北省和山东省黄瓜主产区的霜霉病菌1 821个菌株对烯酰吗啉及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并采用茎叶喷雾法对这两种药剂的田间防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黄瓜霜霉病菌1 821个菌株对烯酰吗啉和双炔酰菌胺抗性频率分别为88.5%和34.3%,供试菌株中对烯酰吗啉的低抗菌株及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菌株占优势,平均抗性倍数分别为8.92和2.44,抗性指数分别为0.42和0.27。黄瓜霜霉病菌对这两种药剂的抗性频率、抗性倍数及抗性指数随着监测年限及地域的不同而波动。在河北定兴和山东寿光日光温室进行的田间药效试验中,按照药剂田间推荐剂量喷施4次,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和250 g·L~(-1)双炔酰菌胺悬浮剂对黄瓜霜霉病表现出良好的防效(85%以上),与两地黄瓜霜霉病菌对烯酰吗啉产生低抗、对双炔酰菌胺敏感的监测结果一致。由此推断,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和250 g·L~(-1)双炔酰菌胺悬浮剂可在对甲霜灵(或精甲霜灵)、噁霜灵及嘧菌酯普遍产生抗性的地区,作为58%甲霜灵·代森锰锌WP、68%精甲霜灵·代森锰锌WG、64%噁霜灵·代森锰锌WP和250 g·L~(-1)嘧菌酯SC的替代药剂单独使用或与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混用,防治黄瓜霜霉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