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524条记录
冀中南冬小麦田杂草群落结构特点评价

杂草学报 2018

摘要:为明确新栽培措施下河北省冀中南冬小麦田杂草的种类及分布,采用倒"W"字形取样法,对河北省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沧州、衡水等地区小麦田杂草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河北省冀中南冬小麦田杂草共有33种,隶属于15科31属,以禾本科、菊科、十字花科和藜科为主要杂草;优势杂草为雀麦、节节麦、播娘蒿和藜等4种,常见杂草为荠菜、麦家公、萹蓄、刺儿菜、田旋花、酸模叶蓼、萝藦和葎草等8种,一般性杂草有21种。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沧州、衡水等6个地区杂草的丰富度分别为10、15、11、23、22和18;保定地区麦田杂草种类最多,多样性最高,沧州地区Shannon-Wiene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为2. 11;邯郸地区Simpson指数最高,为0. 70,Pielou指数最低,为0. 27,优势杂草种类较少且分布不均匀。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将河北省冀中南冬小麦田杂草群落划分为3组,邢台和石家庄地区为第1组;沧州、保定、衡水地区为第2组;邯郸地区为第3组。

关键词: 冬小麦田 杂草群落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果肉近核色素copia-like反转录转座子序列分析及分子标记的建立(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8

摘要:通过对与桃果实近核色素紧密连锁的SRAP标记Me07Em02扩增得到的片段进行了验证、回收、测序和分析,并登录桃基因组Peach v1.0进行比对,获得部分copia-like反转录转座子的部分序列,应用DANMAN和DNASTAR序列分析软件辅助,在桃基因组数据库和GenBank中进行BLASTn比对获得了桃copia-like反转录转座子的全基因组序列,位于Peach v1.0基因组的Scaffold-1的9 939 764~9 944 771 bp位置,全长5 008 bp,其左右两边的长末端重复序列(LTR)完全一致,长度为444 bp,其最大开放阅读框(ORF)位于该序列的487~4 545bp,编码1 535个氨基酸,将该氨基酸序列提交到GenBank中进行Protein BLAST比对,结果显示该序列也具有典型的copia-like反转录转座子的氨基酸序列特征。同时初步建立了桃反转录转座子标记方法,并对桃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Copia-like反转录转座子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ry1Ac和Cry2Ab杀虫蛋白对粘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应用昆虫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探究Bt杀虫蛋白对次要靶标害虫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鳞翅目:夜蛾科)的杀虫活性及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本文通过浸叶法饲喂初孵及2龄末粘虫不同剂量的Cry1Ac及Cry2Ab杀虫蛋白后,观察其死亡率,称量幼虫重,并统计了幼虫历期、化蛹率、蛹重、蛹期、蛹的羽化率、畸形率等指标。【结果】初孵幼虫取食浸泡含16、64、128μg/mLCry1Ac及Cry2Ab的玉米叶片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及浓度的增加,死亡率逐渐增加,且Cry1Ac杀虫蛋白对粘虫的生物活性高于Cry2Ab蛋白,在128μg/mL浓度下,取食Cry1Ac和Cry2Ab蛋白13d时的死亡率分别达到了65%及60%。取食两种蛋白后,初孵幼虫和2龄末幼虫重量均受到显著抑制,短期取食两种蛋白对幼虫历期、化蛹率、蛹重、蛹期、蛹的羽化率、畸形率没有影响。【结论】取食Cry1Ac和Cry2Ab杀虫蛋白后,对初孵幼虫有很好的杀虫活性,且Cry1Ac杀虫活性高于Cry2Ab杀虫蛋白;短期饲喂两种杀虫蛋白时,对2龄粘虫后期生长影响不大。本文结果为转Bt基因作物更好的应用于粘虫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粘虫 Cry1Ac蛋白 Cry2Ab蛋白 杀虫活性 生长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铃虫生物钟基因HeDbt的克隆和表达模式分析

昆虫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克隆并分析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生物钟基因Double-time(Dbt),明确该基因的昼夜表达模式,探讨其表达水平的影响因子,为研究夜蛾科昆虫复眼中生物钟基因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为理解外周组织中生物钟基因功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2日龄棉铃虫雌成虫复眼中克隆生物钟基因Dbt,并利用在线网站和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PCR技术检测棉铃虫雌、雄成虫不同组织(头、脑、复眼、触角、胸、腹、足和翅)中Dbt的表达水平;检测光周期14L∶10D和持续黑暗(DD)下雌、雄成虫头和复眼中Dbt的昼夜表达模式;在暗期用棉铃虫敏感波段光(UV、蓝光和绿光)照射2日龄成虫6 h,检测复眼中Dbt表达水平的变化;在暗期进行雌、雄成虫交配,检测交配结束及3 h后复眼中Dbt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成功克隆到棉铃虫生物钟基因Dbt的cDNA序列,命名为HeDbt(GenBank登录号:KM233159),开放阅读框长1 026 bp,编码31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HeDbt理论推测分子量为39.79 kD,等电点(pI)为9.55,不具有跨膜拓扑结构,包含典型的昆虫DBT蛋白保守区域,其与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和柞蚕Antheraea pernyi DBT的同源性较高,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99%和97%。qPCR结果表明,HeDbt在成虫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头、脑和复眼中表达水平较低,在胸和腹中表达水平较高;在14L∶10D和DD下,头和复眼中HeDbt未呈现明显的昼夜表达节律。暗期光照和交配后,复眼中HeDbt的表达均显著下调,但雌、雄成虫间HeDbt表达水平整体相似。【结论】成功克隆得到棉铃虫生物钟基因HeDbt,其在棉铃虫成虫头和复眼中表达水平较低,且不具有昼夜规律性,但复眼中Dbt的表达受到光照和交配的影响。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夜蛾外周组织生物钟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棉铃虫 生物钟基因 复眼 光感受器 外周组织 昼夜节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与行距对秋闲田饲用甜高粱单株生产力和草产量的影响

农学学报 2018

摘要:为了秋闲田饲用甜高粱丰产丰收,探索其高产栽培技术。采用列区试验设计与软件IBM.SPSS.Statistics.v22的LSD法,对秋闲田饲用甜高粱的种植密度与播种行距进行了单株生产力及其草产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与行距对秋闲田饲用甜高粱单株生产力、草产量均具有重要影响。明确了秋闲田饲用甜高粱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优化组合:单株生产力最大的优化组合为A_1B_4,即种植密度为7.50万株/hm~2与播种行距为40 cm的配置;获得最高产量的优化组合为A_2B_4,即种植密度为22.50万株/hm~2与播种行距为40 cm的配置。研究结果为秋闲田种植饲用甜高粱的生产实践提了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秋闲田 饲用甜高粱 种植密度 行距 单株生产力 草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用向日葵新品种冀葵1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现代农村科技 2018

摘要:冀葵1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选育的早熟丰产高油抗病油用向日葵新品种,2018年6月通过全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向日葵(2018)130704。2018年被河北省农业厅列为推广主导品种。1特征特性1.1品种特性。该品种为油用向日葵杂交种,早熟品种,从出苗至成熟平均96 d。株高130 cm左右,叶片深绿色,苗期长势强,植株健壮,整齐度好,平均茎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杀线剂对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治效果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摘要:[目的]筛选防治甘薯茎线虫病的高效药剂。[方法]采用在甘薯田人工接种的方法,于2014和2016年测试了4种杀线剂对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在甘薯栽秧时穴施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和10%噻唑膦颗粒剂,对甘薯茎线虫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90、60、30kg·hm~(-2)处理对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8.42%、85.25%和82.71%,10%噻唑膦颗粒剂45和30kg·hm~(-2)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4.74%和78.69%;而20%丁硫克百威乳油和5%阿维菌素乳油处理对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治效果较差。[结论]施用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30~90kg·hm~(-2)和10%噻唑膦颗粒剂30~45kg·hm~(-2)可以有效地防治甘薯茎线虫病。

关键词: 甘薯茎线虫病 杀线剂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樱桃新品种‘昌华紫玉’

北方果树 2018

摘要:‘昌华紫玉’是通过胚挽救从‘斯特拉’实生后代中选出的中晚熟甜樱桃新品种,2017年12月通过河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1品种特征特性果个大,平均单果重8.5 g,最大10.6 g;平均横径2.6 cm。果肉红色,肥厚多汁,风味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0%,果实可食率为94.8%。果柄平均长度3.6 cm。在河北昌黎地区4月1—3日萌芽,4月9—12日盛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植棉区防治棉花烂铃的措施概述

棉花科学 2018

摘要:棉花烂铃已成为棉花生长上的一大障碍,防止烂铃的发生是夺取棉花丰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实践经验总结,归纳了河北省防治棉花烂铃的一些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河北植棉区 棉花 烂铃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磷水平下温室冬春茬黄瓜日产量变化及其与光温环境的关系

园艺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设施蔬菜生产不合理施用磷肥问题,采用3年定位试验,研究滴灌条件下施用不同量磷肥后,温室冬春茬黄瓜的日产量变化、光温响应,及其产瓜高峰期,明确养分需求最大效率期和适宜施磷量。共设3个施磷水平,分别为不施磷P0处理、推荐施磷量P1处理和农民常规磷量P2处理。P1处理磷量参考基础土壤Olsen-P测试值、土壤磷素丰缺指标和目标产量推荐,单季施用P_2O_5 300 kg·hm~(-2)。P2处理磷量按照调查所得河北省设施黄瓜生产磷肥平均用量设计,单季施用P_2O_5 675 kg·hm~(-2)。结果表明,(1)3年日产瓜量变化均符合二次曲线特征,产瓜高峰出现在定植后97~104 d,此时温室早8:00≥10℃的累计气温为1 389.4~1 849.6℃,累计日照时数为629.0~866.8 h;根据温室内外气温回归关系,估算该时期温室日均气温23~27℃、活动积温约1 650~2 050℃,该阶段即为冬春茬黄瓜养分需求最大效率期。(2)与P2处理相比,P1处理减施磷56%后磷素供应满足了黄瓜产量建成需求,3年产瓜高峰出现时期、高峰期产瓜量和总产量均无显著改变。(3)连续不施磷肥高产黄瓜果实成熟推迟,2009年P0较P2处理产瓜高峰推迟16 d,产瓜高峰形成时已接近拉秧期。综上,在华北平原地区光温条件下,温室冬春茬黄瓜养分需求最大效率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满足该时期养分适量供应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在与供试条件相近的温室,冬春茬黄瓜目标产量170 t·hm~(-2)时,P_2O_5施用量300 kg·hm~(-2)(较农民常规施磷量减少50%以上)能保证产瓜高峰期不滞后,产量不降低。

关键词: 黄瓜 冬春茬 产量建成 光温响应 养分需求最大效率期 施磷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