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524条记录
小麦无垄栽培均匀种植技术的节水效果研究

天津农业科学 2018

摘要:为提高麦田水分利用效率,实现农艺节水,试验对小麦无垄栽培均匀种植和传统条播2种种植方式麦田的水分利用情况进行监测,苏正研发基地无垄联合耕播机示范区的试验结果表明,与小麦传统条播相比较,小麦无垄栽培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24.19%,产量增加了14.23%;吴桥试验站蒸渗仪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无垄栽培全生育期耗水量较传统条播减少了1.49%,亦具有节水效果;通过对2种种植方式投入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小麦无垄栽培均匀种植技术与传统条播相比可节支712.5元·hm-2.综合说明,小麦无垄栽培均匀种植技术是北方干旱地区一种适宜的种植方式.

关键词: 小麦 无垄 匀播 节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刈割制度对海河平原区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2~2015年,在海河平原区以2个苜蓿品种为材料,设置2种刈割制度,每种刈割制度下设置3种刈割次数,从苜蓿各茬次产草量、饲用品质以及农艺性状等方面研究适宜海河平原区苜蓿生产的合理刈割制度。试验结果显示:末次刈割时间确定情况下年刈割5次时产草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年刈割5次处理时产草量和年刈割4次处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年刈割6次处理,而粗蛋白产量显著高于年刈割4次和年刈割6次处理。两个品种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RFV值)均随着刈割次数增加而逐渐升高,饲用品质更优,表现趋势一致。综合考虑苜蓿产草量、粗蛋白产量和饲用品质,海河平原区苜蓿生产以年刈割5次为宜,建议第1茬草刈割在现蕾期,一般在5月上、中旬进行,第2茬草刈割间隔为30d,而第3茬、第4茬和第5茬草刈割间隔为40d,此种刈割方式为该地区苜蓿优质高产的合理刈割制度。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刈割制度 饲草产量 饲用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省谷子产值成本贡献率分析

农学学报 2018

摘要:笔者利用2004—2015年河北省谷子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通过构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得到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对谷子产值的贡献率分别为0.86、0.07、0.34。在物质与服务费用中,机械和化肥的投入对谷子产值的增加明显。最后从投入合理性,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训等方面提出发展谷子种植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谷子 产值成本 贡献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方式对河北省小麦产量及肥料贡献率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总结2006-2013年河北省测土配方项目田间示范数据,分析了配方施肥(PF)与农户常规施肥(RF)对小麦产量及肥料贡献率的影响,为明确当前生产条件下河北省小麦产区施肥效果及肥料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河北省小麦施肥后增产效果显著,其中RF处理增产40.8%,PF处理增产54.8%,并且PF较RF可节肥9.36%、节本8.37%。PF与RF的平均肥料贡献率分别为35.0%和28.9%,平均差值为6.1%,且二者的肥料贡献率均与不施肥处理产量(土壤供肥能力)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2条线斜率相近,这说明不同施肥方式肥料贡献率与土壤供肥能力的响应效果相差不大。不施肥处理产量每提高1 000kg/hm~2,PF和RF的肥料贡献率分别降低8.4%和8.2%,PF的肥料贡献率整体较RF高7.2%。在河北省小麦生产中应大力推广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提高肥料贡献率,并且应提高基础地力,以减少对肥料的依赖,实现减肥增效。

关键词: 配方施肥 农户常规施肥 肥料贡献率 河北省 小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繁殖群体量及种子老化对红麻种质遗传完整性的影响

中国麻业科学 2018

摘要:利用形态标记和分子标记的方法,分析了红麻繁殖群体量和种子老化对种质遗传完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繁殖群体200株和150株,其遗传完整性优于100株和50株,初步得出红麻种质适宜繁殖群体量为150~200株;种子老化可导致库存种质原样本的有效群体下降,当种子发芽率低于70%或库存样本有效数量低于入库数量一半时,应及时进行繁殖更新,种子发芽率降低对种子基因组的遗传完整性没有影响。

关键词: 红麻 遗传完整性 繁殖群体 种子老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热激转录因子基因TaHsfA2e特性及耐热性功能初探

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热激转录因子(heatshocktranscriptionfactor,Hsf)能够通过激活热激蛋白基因的表达而启动热激反应,在传递热信号以及提高植物耐热性方面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植物Hsf属多基因家族,数量因作物不同差异较大。小麦Hsf家族成员多,特性和功能复杂多样。本文在通过生物信息学推测分析小麦Hsf家族基因数目及其分类的基础上,从小麦幼叶中同源克隆获得A2亚族成员TaHsfA2e(GenBank登录号为MG700614)的完整编码序列,序列长1026 bp,编码341个氨基酸残基,含完整的DNA结合结构域DBD、核定位信号序列NLS、核输出信号序列NES和激活域AHA。正常条件下TaHsfA2e蛋白质被定位在细胞核。同源分析表明, TaHsfA2e与小麦HsfA6f蛋白相似性最高,达96%。定量分析表明, TaHsfA2e在小麦多个组织器官中表达量均低,但在成熟种子中高表达。叶片中TaHsfA2e的表达受37℃热胁迫显著上调,处理60min时达峰值,被SA和H2O2下调。50℃热胁迫下转TaHsfA2e酵母细胞的耐热性显著强于转空载体对照,TaHsfA2e可不同程度提高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基础耐热性和获得耐热性,上调热胁迫条件下热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

关键词: TaHsfA2e 表达特性 亚细胞定位 遗传转化 耐热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播期对秋闲田饲用高粱株高、叶茎比与干鲜比的影响(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8

摘要:[目的 ]探索播期与秋闲田饲用高粱株高、叶茎比、干鲜比的线性回归预测模型。[方法]采用田间试验与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播期与饲用高粱株高、叶茎比、干鲜比的关系进行模拟和比较。[结果 ]播期对秋闲田饲用高粱株高、叶茎比、干鲜比具有重要影响,其株高、干鲜比随着播期的推迟而降低,其叶茎比随着播期的推迟而上升。构建了播期与株高、叶茎比、干鲜比关系的回归模型,株高与播期的回归模型为?_高=234.725-5.005x,叶茎比与播期的回归模型为?_叶=0.096+0.019x,干鲜比与播期的回归模型为?_干=0.305-0.002x。在7月23日至8月30日之间的播期每推迟1 d,饲用高粱的株高平均降低5.005cm,叶茎比平均增加0.019,干鲜比平均减少0.002。[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3个回归模型,为秋闲田饲用高粱生产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 秋闲田 饲用高粱 播期 株高 叶茎比 干鲜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土壤深度禾谷孢囊线虫的孵化特点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小麦孢囊线虫在不同土壤深度的孵化特点,于2011年6月30日将田间分离的新鲜孢囊分别置于地下10cm、20cm和30cm土壤深度,同时利用自动温度记录仪测量相应土壤深度的温度变化,每周或两周检测1次孢囊孵化数量,连续检测3年。结果表明,在自然环境下孢囊主要在试验第二年的3-4月份孵化。在第2年3月份不同土壤深度中的孢囊孵化率具有显著差异。在3月31日地下10cm、20cm和30cm土壤中的孢囊孵化率依次为83.45%,61.92%和48.64%,三者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到4月上旬,地下10cm土壤中的孢囊孵化率高达92.45%,显著高于其他土壤深度中的孢囊孵化率,而地下20cm和30cm土壤中的孢囊孵化率分别为82.54%和81.04%,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在试验第一年结束(6月17日)地下10cm、20cm和30cm土壤中的孢囊孵化率依次为95.22%、92.59%和94.82%,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之后2年,孢囊持续孵化,但孵化数量很少。在试验结束时,孢囊内还有1.66%~2.45%的卵尚未孵化。说明当年形成的孢囊,其孵化主要发生在莅年的3-4月份,而且在早春,孢囊处于土壤深度越深,孵化率越低。

关键词: 小麦孢囊线虫 土层深度 孵化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方反季层架立体栽培香菇关键技术

食用菌 2018

摘要:香菇反季栽培就是冬季制作菌棒,春夏季出菇。因北方山区夏季较南方凉爽,具有相对较大的昼夜温差,能够实现反季栽培香菇,经济效益较好。但是北方的盛夏季节每年总有一段时间的高温高湿天气,极易造成香菇菌棒腐烂,制约反季香菇的发展。覆土地栽模式和立棒畦床模式在高海拔地区和林下栽培香菇能够实现菌棒安全越夏,但是这两种栽培模式土地利用率低,虽然单棒产量不低,但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产量低,适合一家一户小

关键词: 香菇 立体层架 反季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瓜多层覆盖配套栽培技术

中国瓜菜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西瓜是河北省重要经济作物,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才能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优越性。以‘星研七号’西瓜为例,根据该品种的特征特性以及当地的气候特点、种植习惯、设施类型等情况,分别从育苗、整地施肥、蜜蜂授粉、肥水管理等方面介绍西瓜早春大棚多层覆盖配套栽培技术,可为河北省设施西瓜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西瓜 良种良法 配套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